1937年,为生计所迫,15岁的王桂香从老家安丘来到青岛,成了一名卷烟厂的工人,当时,她和两个同龄女孩一起挤在一张只有1米宽的吊铺上;31岁结婚时,终于住上了单位分的一间13平方米的新房子,虽说这个“蜗居”没有卫生间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但一家人都幸福地几天合不上眼;去年,老人和女儿、外孙女一起住上了山东路一套132平方米的回迁房……“我来青岛70多年了,到了90多岁了居然能住上新房子了! ”昨天上午,王桂香带着记者参观了自己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在老人漫长的91岁生涯中,她辗转换过了20多个住处,如今终于住上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房子,安享晚年。
感慨 91岁老人喜欢收拾家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住在山东路璟台小区16楼的王桂香老人家里。王桂香和女儿朱建美住在这处132平方米的安置房里,外孙女目前在外上大学,这几天正忙着参加研究生考试。虽说搬进新家已经有一阵了,但老人每天没事时还是喜欢把三室两厅仔细看个遍,精神头好了就这里扫扫,那里擦擦,没事了就趴在客厅阳台护栏上看外面的光景。
“我从老家潍坊安丘来青岛都70多年了,这可是头一回搬进新房子,面积还这么大,以前做梦也梦不着这样的好房子! ”王桂香老人笑着说。把记者让在沙发上坐下后,老人坐在床上笑着回想起了自己从老家来到青岛后的工作和生活。漫长75年间,老人先后搬过22次家,从小平房里的吊铺搬到了用下脚料搭建的5平方米的临时房,从15平方米的筒子楼搬到了20多平方米的套房,直到去年自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拆迁换来了这套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说起陈年往事,王桂香老人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老人住房条件一步步的改善折射着数百万青岛人 “住房梦”的实现。
回忆 当年曾挤一米宽吊铺
“我老家是安丘的,早些年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先来到青岛,我是在青岛出生的,姊妹五个,一共九口人,就住在乐陵路那边的湾子里。”王桂香笑着说起了当年的“蜗居生活”,父亲从附近的火柴厂找来一些人家不要的木材下脚料,在乐陵路地势低洼的“湾子里”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当时在这个地方,不少穷苦人家都住在这样低矮破旧、难避风雨的临时房里。后来,因父母在青很难赚到钱,王桂香又随家人回到了安丘老家。
15岁时,王桂香和小她3岁的二妹回到青岛找工作,“因为没有钱买或者租房子,我父母就不过来了,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相依为命,回到乐陵路找以前的老邻居挤一挤。”王桂香和妹妹住进了邻居阿姨家。“他们的房子也很小,我们姐妹俩和阿姨的女儿一块挤在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吊铺上,就和面前这个长方形的桌子一样宽,切去一块,是个正方形吊铺。我不敢翻身,有时候挤得真有点喘不动气呢。 ”指着客厅里的茶几比划着,王桂香回忆说,那时候,能住在邻居家,有人收留她,让她觉得特别温暖知足,从来也没想着有朝一日在青岛还能有自己的房子。
乔迁 头一回分房子像做梦
后来,王桂香和妹妹进入青岛卷烟厂,成了童工。那时候经济条件困难,她和妹妹每月的薪水只买得起橡子面和杂粮面。知道两个女儿住得太辛苦,父母就把从嘴里省出来的两袋面粉,在长春路换了一间10平方米的临时房。为了减轻生活负担,父亲用三合板将这间房子隔成了两间,让女儿把另一间租了出去赚钱。“我和妹妹住在5平方米的房子里,可高兴了,虽然只有一门一窗,但毕竟是自己的家,我们俩住得自由自在的。 ”
31岁时,王桂香结婚了,与丈夫一起住进了单位在陵县路分的房子。“当时我们家住在三楼,那个房子有15平方米,对我来说从来没住过这么大的房子,虽然只有一间房,但是有三扇窗户,可好了。”王桂香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饱经沧桑的双手不断比划着。
后来,为给单位办公腾地方,单位又给王桂香两口子在长山路分了一套13平方米的房子,也够住了。以后的几年里,王桂香的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这处13平方米的房子不久被划归给了附近的青岛罐头食品厂。再后来,丈夫因病去世,儿子娶媳妇后,王桂香将这间房子拉上了帘子,自己和女儿住在一边,儿子和儿媳住在另一边。再后来,家里添了丁,五口人住在13平方米的房子里,难免有些拥挤。在这里一住就是35年,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桂香终于盼到了拆迁。那次拆迁后,就住进了两室一厅的36平方米的房子,还是在长山路上,但是从一间变成了三间……
人物讲述:“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
王桂香说,这些年来,自己一家换了20多个住处,有的地方住得长,有的地方住得短。
2011年启动的“两改”项目拆除了她家的旧房,去年7月,一家人搬进了现在这个新盖的房子。王桂香说,活了90多年,头一回住上了有电梯的现代化住宅,周边配套设施也很完善,银行、超市、药店……一应俱全,让她特别兴奋,“哎呀,我以前做个梦都不敢想”。
记者看到,王桂香现在的这处房子是三室两厅,采光效果非常好,阳光照进屋里暖暖的,门窗是双层中空窗,隔音效果好。本来朱建美想让王桂香住进一间宽敞的卧室里,而王桂香却选择住在客厅里,“厅里多宽敞,晚上我看完电视,就睡了。白天我的床靠着大窗,醒了以后拉开帘子就看到外面的风景,一目了然。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后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
新闻内存
五年内再改造危旧房5万户
住房和就医、上学一样,代表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在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像王桂香一样,受益于政府实施的“两改”工程。据统计,2007-2013年,我市城中村和旧城区共改造164个项目,累计房屋拆迁面积1361万平方米,拆迁居民10.3万户,规划建筑面积40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按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将建设安置房15万套;配建保障性住房62万平方米、0.9万套。通过城中村改造,并可向市场提供10万套商品住房,同时还可解决近6000户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局副局长刘立表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有79个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不但建成6.3万套安置房,还带动区域面貌的大幅改善。通过一系列”两改“项目的推进,我市的众多城中村顺利实现了村庄向城市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村委会向城市社区的转变,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城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区域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对于缓解供需矛盾、稳定住房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改“中配建的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设施更是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进的均衡化。
为加快推进包括旧城区的“危旧房”和城中村的 “陋旧村”在内的棚户区改造,市政府于2013年11月13日下发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根据计划,2013至2017年,我市将启动改造危旧房(含用于居住的筒子楼、破旧平房和倒危房)约5万户,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陋旧村约1.4万户,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2014年计划启动约7000户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