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小,只有0.024平方公里,只是万顷碧波上的一点青。她很大,一座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城市,因她的命名而响彻寰宇。她山岩耸秀,林木蓊蒨,她就是小青岛。在我心中,她不仅是青岛最美的岛,她更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赋予者,见证者与守望者!
唯小青岛庇佑,一座城在此生长
小青岛之于青岛,如母亲般孕育呵护,正是因其存在,才孕育了青岛的地脉天光、繁衍生息。最早的青岛之名见于明代许铤的《地方事宜议·海防》:“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期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
1898年青岛全图中那个小岛便是“青岛”
这座曰青的小岛,一开始便注定了对这片土地的特别庇佑。几百年前的小青岛就是个特殊的地方,一旦发生台风,这里却总是风平浪静,附近的船只便迅速驶入这里避难,由这处天然良港直接催生了后来“青岛口”的发展,而正是因这座小岛,青岛湾、青岛口、青岛村、青岛河皆以“青岛”为名。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了陆地。
青岛口、青岛村、青岛河等名称皆因“小青岛”得名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发布敕令,将胶澳租借地市区命名为“青岛”,青岛第一次走进世界的舞台。
德皇命名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阿科纳岛”(Arcona Insel)
日据时期,小青岛又改名为加藤岛
之后几经更迭,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
1929年,国民政府关于批准青岛为特别市决议案的指令
从海上一座小岛的名字,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从青岛口到青岛市,所有的这些变迁都源自于美丽的“小青岛”。这是小青岛的使命,也是她最大的意义。
1898年青岛湾风貌图,远望小青岛如“长琴卧波”
巍巍白塔,写就琴屿飘灯的万千风华
那座吸睛无数的小灯塔,为小青岛增加了近代的功能注解,而从此“山岩耸秀、琴屿飘灯”的小青岛更成为青岛十景之佳话,万千风华闻名海内。
诗赞云: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
青岛初建时的城市照片,微微灯塔可见,城市又增一景
1900年,德国人修建小青岛灯塔,成为船只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重要航标。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中说:“初建时曾悬挂过绿式长明灯两盏,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旋转式牛眼透镜,为德国制造。1997年更换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
建国后,市有关部门对灯塔做了大规模整修,增高了塔身,使灯塔的建筑总高达到18米。
灯塔形状为底宽上收的宝塔状,塔内有30级石制螺旋楼梯。(图:高山)
1941年,日军修建防浪坝,为方便运输,他们在小青岛和陆地之间修筑了堤坝(长377米、宽8米),至此,小青岛不再孤悬海内,成了与陆地相连的陆连岛。(图:薛晨钟)
1936年,民国政府组织评选了“青岛十景”,小青岛以“琴屿飘灯”名列十景前列,与“飞阁回澜”的栈桥一起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标。
“小青岛”景名雅称“琴屿飘灯”(小青岛一作琴岛,昔年之青岛口故有琴头澳之称,上设灯塔,乍明乍暗,风雾中更觉闪烁尽致。)图:薛晨钟
小青岛山如琴,海为弦,海风轻拂,更有琴女传说,倍增小岛风韵(图:高山)
文人所挂怀的,国人所依恋的,皆为浓浓“青岛情”
1930年夏天,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来青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作《青岛印象》,一起浪漫的激情、独具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描写了青岛景致,首先写到的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而“一点青”即小青岛。
1932年来青大任教的新月派诗人的代表陈梦家,在离开青岛后,对青岛的诗意岁月做《往日》为念,文中“我与远处的灯塔与海上的风……那是智慧明亮在海中的浮灯,它们在海浪上吐出一口光,是黑夜中最勇敢而寂寞的歌声。”
小青岛,青岛人浓浓乡情安放的地方,这里既有童年的追逐与海趣,又有青年挽手长堤的柔情蜜意,还有中年永立潮头的坚毅目光,更有老年黄昏晚霞前的悠然回望。无论何人、无论何时,站在小青岛,展望大青岛,心头蓦然涌出那句话——“这就是青岛”。
上个世纪30年代,站在小青岛看青岛城区
本世纪初,站在小青岛看青岛城区,这里才是真正的青岛(图:薛晨钟)
青岛因小青岛的得名,今天小青岛将为青岛而骄傲(图:薛晨钟)
青岛著名画家窦世强先生做小青岛素写,寥寥数笔,风华尽显
青岛新闻网房产提供信息:
项目地址:莱阳路8号乙
售楼处地址:莱阳路8号乙
项目电话:400-810-0532转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