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在369米高的塔冠上,施工工人将最后一块单元幕墙板块安装在钢结构桁架上,至此青岛第一高楼——海天中心T2塔楼的外观得以最完整地呈现。

揭秘“青岛第一高楼”海天中心是如何建成的——5天造一层楼,创新技术造就“城市之巅”

近日,在369米高的塔冠上,施工工人将最后一块单元幕墙板块安装在钢结构桁架上,至此青岛第一高楼——海天中心T2塔楼的外观得以最完整地呈现。作为“城市之巅”,多年来海天中心一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事实上,在超高层建筑的光鲜背后是上千名参建者的艰苦鏖战,一项项领先建造技术的潜心研发,进而助力海天中心“拔节生长”,不断延伸着青岛的天际线。

身为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王希浩全程参与了“青岛第一高楼”的各个建造节点。369米的超高层建筑到底是如何建成的?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他拿出纸笔,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图示进行还原。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建超高层,基础要打牢,在风和地震等横向荷载的作用下,势必要挖很深的基坑才能有力地“握住”上部楼体。其实海天中心不仅是全市“正身高”最高的建筑,它的“负身高”也在全市拔尖,30多米的深基坑相当于向下挖出了十余层楼高的深坑。“为了方便在深基坑内的运输作业,我们创新使用大坡度装配式钢坡道应用技术,避免了为每个具体工程单独制作钢桁架支撑所浪费的钢材和焊接、切割等工序,从而节约了资源。”王希浩说。

当建筑物“冲出”地面后,主体结构施工并非我们想象中一层一层地进行,而是会分为核心筒和外框两个环节进行“等差施工”。混凝土核心筒就好比建筑的“脊柱”,是主要受力点,外框则是依附于核心筒的外围“骨骼”。通常情况下,核心筒的施工进度会比外框快将近10层的建设进度。

施工中,核心筒的上部施工部分会“罩上”一个外壳,它会随着建筑物的“长高”而自动向上“爬升”。为了增加施工作业面,作为建筑方的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对这个“外壳”进行升级——创新应用了桁架集成平台爬模技术,保证在高空中能形成一个开阔的作业平台,方便工人施工。据悉,利用这种创新型爬模技术,可以达到“5天造一层楼”的效率。

记者采访获悉,为了实现错落有致的效果,海天中心的每一块横向相邻玻璃均不能在一个平面,纵向相邻玻璃则是左右错位。整个T2塔楼共有9546块单元幕墙板块,每一块的尺寸大小都不尽相同,进而实现了层层相叠的立面玻璃分布,组合出了完美的曲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