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青岛新旧交织、历史演进的街区,数场有关创意的实验正在上演。
若七美学空间。
若七咖啡馆。
平方公园快闪店内景。
银鱼巷的平方公园快闪店外景。
改造后的“上街里·银鱼巷”街景。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关键。正是城中人们各自丰富、独特的自我表达,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故事,成就城市独有的质感和气质,形成归属于城市的文化表达。而打开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尝试些什么。
在青岛新旧交织、历史演进的街区,数场有关创意的实验正在上演。实验者各自选择不同的场域:老城区一条曾经静默的老旧街巷,城乡接合部一个废弃的室内停车场,数处熟悉实则陌生的城市历史建筑地标……焕新的容颜背后,格物致用的价值重生和带给体验者的愉悦、惊喜,所诠释的,才是一座城市向人文之城迈进的良好表达。
一条街巷的“实验”
三月的第一个周末,陈小幺在宁阳路银鱼巷的平方公园快闪店正式开张,这家主打知名文具品牌的小店,以醒目的店招和开脑洞的创意,为邻街的一座二层小楼和院落带来色彩活力,场景化的售卖空间对应着被无限放大的不同风格的PPT造型,动漫化的情境,搭配走心的吐槽金句,让人采买之余还平添几许忍俊不禁的感同身受。
距离平方公园不远处的“虎啸春山”空间里,主理人赵阳正致力于一款青岛特色饮品的配方创意,青食出品的钙奶饼干是其中的重要配料。门面空间虽不大,主人的用心却体现在每一件精心选择的配饰上: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撞色年画作为虎啸春山的镇店招牌,布满正对大门的墙面,那是他私人的年画珍藏,而空间里的所有配色,都依据了《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书中的色彩搭配……
如今的“上街里·银鱼巷”,毗邻青岛火车站,这条总长度只有255米的街道,却有百余年的历史,是青岛德占时期最早开发的街区之一。2019年,市南区对宁阳路进行整体征收,起初只是想在街区更新中落地一个小众特色酒店项目的张晟玮,最终担纲起整条街的具体运营。因为邻近火车站,人们很自然地将之归入火车站的配套项目,并不看好它的前景,而张晟玮和他的团队后来的做法则颠覆了这个刻板的定位。
“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呢?”很多去过银鱼巷的人觉得它有点像上海的武康路抑或北京的杨梅竹斜街,有历史的沧桑感,还有往老建筑里注入新活力的相似发展思路。张晟玮则明确一点:银鱼巷不做商业街。“我们的定位很明确:轻商业,重休闲,可以理解为‘公园化’。市民到这里休闲,体验漫步的轻松感,有趣的街区动线、好看的设计,能品到北上广深的咖啡,与有创意的主理人、有眼光的设计师和有品位的消费者在这里聚集……我们不想把它设计成为针对旅游人群的街道和商圈,与青岛毫无关联,它一定要与青岛的人相关,有一种本土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位于银鱼巷北巷口的本土咖啡品牌LARGO,是最早一批入驻银鱼巷的咖啡馆之一,专业设计师团队的创意设计,将一座只有40平方米的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空间与相邻的百年德式建筑做了一个和谐紧密的衔接,双坡屋顶的空间呈现金属质感的工业风,临街长窗则制造空间内外的景致互映,别致院落和门口的长椅更增加了公园休闲的意趣……正是这些不同形态的创意集聚,让“银鱼巷”突然间在过去半年间活跃起来,从2021年的夏日市集,到国庆期间的“吉祥趴梯”,直至最近“虎啸春山”、BERRY BEANS咖啡以及“平方公园”等新的创意空间的亮相,这里已由一条有些脏乱的老旧街巷转而成为时尚潮流热门打卡地,并有多家店面连续霸占热门榜。
张晟玮透露,到今年6月份,公园化的“银鱼巷”将雏形初具,如果一切顺利,还有至少20家不同业态和规模的商铺将进驻,囊括书店、披萨店、甜品店、民宿、酒馆、早午餐店、洋行、鸡尾酒吧、身体彩绘、奶茶店、买手店和不那么传统的麻辣串店等等细分的商业模式……呈现一个令人惊艳的新场景。
作为运营方,张晟玮团队对于入驻商家的要求不同寻常:是否具有审美,是否对建筑和设计有独到的理解,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运营能力,三者同等重要,租金的问题倒变得次要。“我是在老城区长大的,可能情感因素占据了很大分量,而共同的情感归属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会激发我们对外部世界方向一致的探索,那就是,要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敢于挑战市场和自己。同时,我们更看重产品的持久性和品质。我们期待更多有益于这条街区发展的遇见和支持。”
据透露,目前银鱼巷正尝试将酒店化管理方式更加深入植入街区的运营管理模式中,其中就包括“代客泊车”。“未来人们会更加清晰地关注到,城市有这样一个街区,在向一线城市创新的方式方法运作靠近。银鱼巷将创造城市另外一种形态的可能性,我们是在做实验,而在实验阶段或许会有不同的声音,也会有质疑,但热爱和坚持会继续推动我们前行。”
一个“探索青岛”的在地计划
进入2022年,在青岛持续数年的青年社群品牌“青未青年空间”开始尝试一个特别的在地计划。他们连续开展了“纺织谷探秘寻宝”“八大关建筑密码”“小鱼山文脉画报”“湛山寺古建筑考”等在地活动,这些活动将普通研学的外延扩大了,成为与城市文创产业相关联的打开城市的另一种新鲜方式。青未青年空间的创始人陈哲称之为“用青未的方式感受这座城市里最特别的趣味与意义。”
某种程度上,青未青年空间更像是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汇集之所,以青年为主体的参与群体在这里找到共同的归属:热爱旅行的分享者,读书沙龙里共同嗜好的阅读者,各类技能培训讲堂中的同好,还有创意实验类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多年来,这一本土青年社群参与创制了多地的特色文化创意活动,包括云南的“瓦猫计划”、贵州的“公民教育”、新疆的“徒步盲盒”、海南的“萤光营地”等等,这些活动与当地的风土、特色文化相结合,成为富有城市特色的文旅创意产品。
而在各地参与活动时,陈哲也经常被问及:青岛的特色是什么?这也引发了陈哲的思考。在他看来,青岛最大的特色在于自然与人文兼备的历史街区,八大关、小鱼山,两大国家级特色历史街区声名赫赫。但长期以来,它们也只是以景区的样貌呈现,去到那里的人们大都是走马观花,真正了解那些暗藏于街区中的历史知识细节的人并不多。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依托社群的力量得以传播和推介,这是“探索青岛”在地计划进入策划实施阶段的缘起。
在一项关于小鱼山历史街区的探索计划中,青未的年轻人们细细踏勘了整个街区,阅读了前辈们的书籍,设计了一份“文脉青岛”画报,它既是一张承载了许多青岛历史的报纸,又是一份待完成的“任务”,其中多处空缺,需在行走和探究中完善、完成,这也是青未团队最擅长的活动设计。在活动中,陈哲和他的伙伴们还设计了一张上世纪20年代的老旧曲谱、一份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副刊,这些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被这群充满创意的年轻人“复活”,成为年轻人了解青岛的创新媒介。
对于八大关街区的探索则主要集中于建筑领域,他们详细列出了所要探究的街区历史建筑名称,逐一解码。在街区实景中“研讨”古希腊古罗马柱式、砖墙砌筑法、瓦的类型、拱券的发展史等课题,在建筑细节中思考建筑的科学、美学与哲学……
陈哲透露,受到疫情影响,许多无法开展的线下街区活动,正在计划推出“探索青岛系列”研学、文创、游玩的自助游戏工具包,使用者可自选时间、自行组队、自带任务去青岛的一些点位实地探索,而所有的游戏道具、线索以及NPC,“青未”会布置到位。陈哲说,“青未”所营造的,是参与者所梦想的精神体验。新鲜的文化生活体验正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卖点,也是城市跨越时空的全新打开方式。
一次旧厂房改造的“另类”尝试
位于崂山区科苑经四路8号的若七美学空间,在周边诸多工业园区和厂房的衬托下,堪称“另类”。其白色素朴的门头,夜晚在蓝色灯光的映照下充满时尚动感,在周围有些杂乱的氛围里更觉醒目。而空间的创始人之一钟峰决意将其珠宝收藏也一并搬至此处时,绝大多数身边的朋友并不支持她的做法。
这处约3000平方米的两层空间,由五个部分组成:若七珠宝博物馆、艺术品展厅、六艺工坊、若七咖啡厅和朴居简宿公寓。它的设计及策展团队由来自北京、成都和青岛的多位专业人士组成,钟峰介绍,美学空间的建筑原本是一处旧厂房,设计师们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对屋内及外墙都做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在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文化振兴方面都有着资深的经验,因此在视觉呈现、内容策划、业态组合上也都做出了大胆的设计尝试。如今,已经习惯于每天工作间隙去那里喝上一杯新鲜咖啡,外带几块同样充满设计感的原创糕点的周边消费者很难想象,当初设计者们是如何将旧厂房周边的水沟逐一填平,种下绿植,并对屋顶和墙体重新进行整修的……那个艰辛的过程如今钟峰已极少提及,而对于长期在外漂泊、经历了一线城市职场与创业艰难的她而言,在家乡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显然无关乎困难二字。
而一定要在这处看似人气并不兴旺的地理位置来开启一份新事业,钟峰与承揽了银鱼巷运营的张晟玮一样,更多是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选择。钟峰告诉记者,她的爷爷二十几岁即从诸城到青岛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石老人小学、中韩小学校长,做了一辈子教师;父亲也在崂山出生,大半生的经历都与崂山有关,是崂山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16年回到青岛定居的她,急欲寻迹童年,一个集结了博物馆、艺术工坊、原创艺术品展厅、青年公寓和咖啡吧的美学综合空间,是她多年来经验的累积,是她赠予家乡的礼物,更是一次街区设计领域的全新探索和尝试。其实在此之前,钟峰也去很多地方选址,而对她和团队而言,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搭载不同的业态,有一个能承受的房租来维持经营,也是选定这里的主要因素。“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这里的熟悉与期待,当听到周边的居民和邻近的商户感谢我们为这条街带来的改变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