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里院是独具青岛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可以看做是西式洋楼与四合院的巧妙结合。它由德籍建筑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等在20世纪初创立,经过不断改进完善,二三十年代成为青岛平民阶层主要的栖身之所,高峰时期,数量达到数百座

■老里院内景。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被征收的老里院。

■广兴里今年将打造城市会客厅。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街道。

 

■尽管已经被征收,广兴里还不时有市民游客过来参观。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崔武文/图

里院是独具青岛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可以看做是西式洋楼与四合院的巧妙结合。它由德籍建筑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等在20世纪初创立,经过不断改进完善,二三十年代成为青岛平民阶层主要的栖身之所,高峰时期,数量达到数百座,与充满欧陆风情的庭院别墅一起营造出了青岛老城区的独特风貌。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与声名远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庭院别墅相比,这些“为青岛而生”、饱含市井烟火气息的里院建筑在当下却少人问津,伴随着城市拓展升级,其中的大部分在几十年中已经陆续被拆除,剩余的也都缺少有效的维护,给人一种破败之感。

保护城市风貌,留住城市记忆,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市的有关部门加大对里院街区的保护力度,目前房屋征收正在有序推进。征收之后的活化利用模式也正在积极探索中。

沉寂多时的潍县路19号里院正在迎接青岛埠内外的建筑设计师密集的关注。

2018年12月份,由青岛市勘察设计协会和青岛中德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2018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在八大关小礼堂举行。作为论坛的重头活动之一——青岛市潍县路19号里院改造方案设计竞赛也同期启动。经过公开报名和现场踏勘,目前,七十多组建筑设计师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方案设计,并将于3月1日前完成提交。随后,由多名业内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将对提交方案进行评选,获奖作品将推荐给相关项目建设机构作为历史城区改造储备方案。

破败老院

潍县路19号里院是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规模较大的里院建筑。它始建于1930年前后,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高峰时期有居民300余户1500多人。目前,绝大多数房屋已被征收,只有几户还在原地生活。

1月下旬,记者借着设计竞赛现场踏勘的机会探访了这座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里院,看到的状况触目惊心。院内污水成冰,朱红色的廊柱斑驳脱色,墙皮破损严重,很多地方直接裸露着红砖。顺着楼梯,记者战战兢兢地爬上二楼,原本不宽的走廊被家家户户门前加建的厨房、储藏室占据了大半。侧身穿行二三十米之后,记者走进了一处已经无人居住的房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一片狼藉,屋顶的墙皮大面积脱落。

与很多里院一样,潍县路19号有着光辉的过往。一位还在原地坚守的老住户回忆起了当年的里院生活。她们家在潍县路19号已经居住了七十多年、四辈人。“当年这是好地方,里面住得舒服,外面看得热闹,百货店、布店、餐馆一字排开,生活特别方便。”

根据文史专家鲁海所著《老街故事》记载,早在德占时期,潍县路就与中山路北段一道被规划为青岛的商业中心,被市民称为“街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更是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经营高档绸布的久新绸布公司、主打瓷器的开泰祥百货店、从事外贸的“大成栈”、生产糕点的万康公司、可以喝茶看戏的新乐茶社、粤菜馆广安隆、淮扬菜馆可可斋都在不同时期落户于此。

岁月的侵蚀加上密集人口带来的过度使用,让潍县路19号里院的居住体验越来越差。伴随着城市经济重心的东移,里院“原住民”开始成批出走,原有的房间或是出租或是空置。人气的降低、维护的缺乏又进一步加速了房屋破损。

潍县路19号里院的遭遇不是个例,它的背后,是青岛里院建筑的整体寥落。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青岛平民的住所,里院曾经广泛的分布在青岛市区,根据1933年的统计,全市共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多为一户一间,部分一户两间。也有数字显示,到1948年,青岛全市的里院达到了760个。解放后,尤其是最近的二三十年间,伴随着城市改造的蚕食,青岛的里院建筑快速减少,分布在城市北部和西部的已所剩无几,目前整体肌理还算完整的里院片区主要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

在很多学者看来,里院建筑对青岛有着巨大的价值。重庆大学博士刘敏在论文《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中提出,里院建筑是构成(青岛)城市形态的背景与基质,里院建筑群在城市总体上具有典型意义,犹如北京四合院之于古都风貌的作用。在建筑结构上,青岛里院与同为联排式房屋和围合式空间布局的上海里弄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社会生活价值上,里院建筑中门洞、院落、走廊等半公共空间的存在有助于形成亲切和谐的邻里关系,在老龄化社会逐步走来的时代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市对部分里院陆续启动了房屋征收,已经征收完成的里院建筑进行了封闭,正在等待接下来的改造。只是,在不少关注者的眼中,改造的步伐应该更快一点。“房子不像古董,包起来,放个百十年还是那个样子。房子与人是共生的,人在房在,人走了,老房子就没了魂儿,如果不好好维护,没几年也就彻底完了。”一位关注者这样表示。

建筑重生

根据青岛市勘察设计协会发布的竞赛通知,设计竞赛以维护青岛老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焕发新生为主题,需要在原有的形制之下,通过一系列的建筑改造与产业运营策划,为老旧的里院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基本结构上,竞赛提出了“外商内住”的设计要求,沿街定位为商业、内部定位为居住。参赛团队需要提供面积为6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的户型设计方案。户型形式为叠拼,即一、二楼为一户,同时保证商业的开放性和居住的私密性。

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兼顾了里院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使用的双重需要。不同于很多围合式建筑的“纯居住”定位,青岛里院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商住合一的体式。多层结构、底层商铺、楼上居室是里院区别于中国其他建筑最重要的特点。也正是由于里院兼有商住两种功用,青岛的街道才呈现出更丰富的用途。

无论是拆还是修,在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如今伤痕累累的老建筑身上,都不是个简单的行为。

先说拆,相隔不远的保定路10号里院改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保定路10号建于1903年,最初是德国兵营,后来被改造成里院。百余年的岁月洗刷让这处老院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垃圾满地、临建林立。2014年,在该项目负责人王亮等人的努力下,这里华丽转身为“网红”旅馆。

“刚进来的时候,院子的条件还是比较差的,临建占据了很多空间,我们先着手对其进行分析,搞明白了每一处临建与老建筑的关系以后,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处理。其中,独立临建直接拆除,与老建筑相接的临建则在对老建筑墙体进行分类检测、加固后小心拆除。”王亮表示,其后,团队根据旅馆经营需要,对老建筑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排水管道,并在每个房间中设置(安装)了洗手间、空调和无线网络,并从安全角度考虑,对二层以上走廊的扶手进行了加固提升。

相比使用功能上的提升,对里院整体韵味的保持让改造团队消耗了更大的精力。他们仔细研究了老里院结构,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院落——半开敞空间——室内”的空间序列的关键环节,也是院落视觉的焦点——敞廊廊架上,通过对走台、台撑、廊柱、栏杆、檐坊进行精心的修复,让整个里院尽可能多的保持昔日的味道。为了确保修旧如旧,改造中对砖块、木材等老材料尽量保留,能直接用的直接用,能修复以后用的修复以后用,实在不能用的再去找相近的材料替换。

多元参与

比建筑改造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和经营模式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复兴里院、活化老城区的核心内容。

北京大学教授吕斌负责过数十个颇具分量的规划设计项目,如今声名正隆的南锣鼓巷改造就是他主持规划的。对于老城区改造,他认为,多主体参与和产业的精准选择是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参与者要多,政府、企业、公众都要以合理的方式加入进来,调动多方资源;另一方面,业态选择要因地制宜,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雅俗共赏,尤其要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青岛的老城区条件很好,很有特色,尤其是黄岛路周边,人气十足,和南锣鼓巷很像,改造中一定不要孤芳自赏,多搞有热情的、高参与性的、有人气的东西。”2016年11月,首届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上,吕斌如此表示。

吕斌的想法在南锣鼓巷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为传统四合院夹道小巷,酒吧、咖啡馆、餐厅、旅店林立,商场出售的则主要是剪纸、风车、鼻烟壶等北京传统手工艺品或是以北京为主题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因为独具特色,这些“小玩意儿”往往最受游客追捧。

旅游产品同质化被很多人吐槽,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锣鼓巷文化产品的突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青岛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有着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运用好这些“特色”无疑能为里院集聚大量的人气。

游客之外,里院的复兴也少不了众多本地人的参与。青岛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策划总监胡大镛正在尝试着将更多的美术、音乐教育机构引入里院,在他的眼中,里院大面积的公共空间是孩子们活动的绝佳场所,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里院不单纯是旅游资源,更是很多青岛人的精神家园,对它的改造应该多关注本地居民的需求。引进教育机构只是其中的一种设想,这样不仅可以使里院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利用,也可以更好地培育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除此之外,像人才公寓、青年旅社、创业创意办公室在内的很多思路也都可以探讨。”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教师邓夏对里院有着长期系统的观察,也曾经带着多届学生对里院进行过持续的调查。在她的记忆里,无论是人口鼎盛之时,还是只剩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居民,里院总能迸发出特别的热情。作为一个大的围合公共空间,里院居民的关系比常规住宅楼要密切得多,大家对环境的感情也要深得多,在这里,人和环境是高度统一的。里院改造如果没有原居民的参与,是不够完整的,也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

随着认识的更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城区保护改造项目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其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单纯保留建筑进行商业开发的项目,有适当的原居民参与,保留更多“烟火气”的项目反而更容易保持长期的热度,也能更好地保护城市文脉。“对于历史街区而言,只有原居民的参与才能真正保持‘活力’。”邓夏表示,具体到里院的改造,可以不必强求原居民全部迁出,对于确有意愿留在原地的,可以满足其要求,政府则以多种形式参与他们的房屋改造,以满足项目改造整体需要。

邓夏的观点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认可。今年,我市计划在市南区、市北区建设“美丽街区”示范项目,范围划定在市南区大学路、沂水路周边区域,市北区馆陶路和广兴里周边主干道和沿街区域。作为青岛老里院改造的试点,广兴里以塑造城市新的会客厅为目标,将全面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引入新业态,充分发挥里院建筑特点,实现功能完善和总体环境提升。“对于对里院有着深厚感情、不愿意搬离的老住户,让他们在原地参与里院改造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面对记者“里院老居民”的问题,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这样回复。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