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正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指出的,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环境问题背后的结构问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经过全市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青岛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年比一年好。



建设美丽青岛是百姓最关切的民生课题之一,需长期持续发力,更需各方凝心聚力,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的企业也应共同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上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之路。即日起,半岛全媒体推出特别策划——“绿色发展 绿动青岛”,关注绿色发展的“青企样板”,解码绿色生产与高质量发展的“奇妙化学反应”。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娄花通讯员 王诺


浓浓的黑烟、刺鼻的味道……提起化工行业,不少人会联想到“污染”二字。实际上,青岛的化工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早已实现绿色发展。


青岛海湾集团前身是青岛市化工局,历史上的青岛化工在业界享有“上青天”美誉,成为青岛化工的亮丽名片。2010年9月,海湾集团顺应青岛区域布局调整大势,以“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理念为指导,启动了整体搬迁转型,拉开了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序幕。历经近9年艰苦奋战,海湾集团完成了在西海岸董家口和平度市新河镇“一南一北”两大园区的全新布局,新旧动能成功转换,走到了国内同行业转型调整的前列。


杜绝汞排放,废水、废气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减排、余热变宝再利用……这家老牌化工企业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涅槃”,走上了绿色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8年,海湾集团历史上首次迈入“100亿俱乐部”,年销售收入达到109亿元。近日,海湾宣布“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在2018年完成百亿销售收入的基础上,2022年达到200亿元,2025年突破300亿元”。数字,彰显了海湾集团赶超标杆、向国际一流企业跨越的底气。


连日来,半岛全媒体记者观察团先后走进海湾集团的四大厂区,解码由绿色、低碳、环保引发的“连锁反应”。


◎关键词:搬迁升级  ◎探访地点:海湾化学 “贵客”驾到,苍鹭“恋”上化工厂


如果你想了解老牌化工企业的今非昔比,第一站必须到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湾化学园区看一看。在这里,原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青岛碱业等数家上下游有关联、可以进行原材料互供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集约发展,实现运行管理、配套服务、生产运行、办公场所等一体化资源共享,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方面成效显著。


很多人谈“化”色变,但如果你来到位于董家口的海湾化学看看,就会发现原来化工企业也可以如此绿色、环保,甚至能经常吸引美丽的苍鹭来光顾。走在园区,能看到大型的景观池,里面池水清澈,绿草相映,如果不是附近静置的几个大存储罐和高低塔装置,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不像一个化工园区。而这样的环境,让苍鹭恋上了园区的景观池。苍鹭,又称灰鹭,属大型水边鸟类,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企业间“互补”让生产循环起来


“海湾化学的前身是海晶化工,是更早之前的青岛化工厂,始建于1947年。”海湾化学技术部部长张清亮说,1999年,青岛化工厂改制成立海晶化工,生产聚氯乙烯、烧碱、液氯、盐酸等十几个产品。2010年,海晶化工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奠基。


对于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化学”)来说,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6月,海晶化工更名为海湾化学;9月,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入海湾化学。在更早的2016年7月,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偏硅酸钠装置转让给海晶化工。


至此,原本各自独立、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三家企业聚集到了同一个园区。海晶化工生产的烧碱是东岳泡花碱生产偏硅酸钠的基础化工原料,而青岛碱业苯乙烯装置所需的原料乙烯也是海晶化工生产氯乙烯的基础原料。


“由于三家企业位于同一园区,海晶化工可以直接给东岳泡花碱提供高温烧碱、仪表气、蒸汽,甚至化验分析也可以直接由海晶化工提供。”海湾化学技术部部长张清亮说,仅烧碱的运输费用一年就可节约200万元,同时每年可节约各种能源费用1000万元以上。此外,青岛碱业的苯乙烯装置也不必再重复建设低温乙烯储罐,而是直接由海晶化工供应乙烯,碱业苯乙烯生产中所需的氮气、蒸气蒸汽、污水处理以及控制系统,都由原海晶化工提供,这样每年可节约资金2亿元以上。


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搬迁后的海湾化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绿色工艺提升年利润6000万元


通过将循环经济发展到可以做到的极致,海湾化学触及了追求环保的一个重要主题:节能就是环保。


“从一个层面来讲,我们让上下游产业链衔接后,原本需要花钱处理的废物变成了原料,少花了钱还少用了原材料。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节能。”张清亮介绍,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废水,每天能达到2000吨;企业将其进行处理后输入冷却塔补水,一天下来少用2000吨自来水,以1吨5元的费用计算,一天就能节省1万元成本……据介绍,企业在处理废热、废水、废渣上开动“头脑风暴”,将循环-节能-环保无缝衔接了起来。


另一个层面的“节能就是环保”,张清亮说,那就是工艺的绿色化提升。


在2010年10月董家口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搬迁项目启动之际,海湾集团毅然淘汰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选择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英国英力士乙烯氧氯化法生产工艺路线。采用含汞工艺的电石法被取代,此举使企业彻底告别汞触媒消耗。


绿色是可以直接产生收益的,搬迁以前,海湾化学的产品大多应用于管道、普通塑钢门窗等领域,而采用绿色环保的乙烯法,工艺的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甚至能替代部分美国、日本的产品。


张清亮介绍,伴随新工艺、新装备的投入使用,海湾化学的产品逐渐进入世界高端市场,产品绿色环保等方面也相应达到世界级水平,比如:搬迁过来后,采用绿色工艺,乙烯法代替电石法,项目获得850万元奖励,产品多用在输液管、大宗生鲜保鲜膜、玩具包装膜、环保安装地板等高端市场,产品效益增加,提高了市场竞争力,1吨产品利润提高了200元,年产30万吨,一年效益就增加6000万元。


据了解,电石法工艺中原料电石是用焦炭和石灰石通过2200℃左右的电炉中熔炼生成,每生产1吨电石耗电大约3000度,属于高耗能行业。新工艺的绿色升级还带来了重要的一层环保意义,节能,不使用焦炭。


◎关键词:经济效益  ◎探访地点:海湾精细化工 做足循环文章,环保从费钱变赚钱


和海湾化学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平度的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如果说海湾化学的最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企业间界限、实现资源间循环,那么海湾精细化工则利用科技和先进工艺,把变废为宝玩出了“花样”。读懂海湾精细化工,你就读懂了企业主动追环保的“秘密”:向生存力要竞争力。


“海湾精细化工”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前身是青岛染料厂,后改制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据介绍,海湾精化于2010年9月奠基,占地760亩,总投资25亿元。“在总投资之中,环保投资3亿元,占比达到12%以上。”该公司HSE部长李德华告诉半岛记者,海湾集团追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将保护环境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将员工、相关方、社区民众的安全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变废为宝每年降成本2000余万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企业在环保方面舍得投入,对环境的好处显而易见,那么对企业本身来说,会不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走访中,李德华用眼前一个又一个环保设备进行了举例说明。该公司借助此次搬迁,借鉴发达国家化工产业发展经验,将企业从能源型转变为生态型、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比如,企业实施热电氨法脱硫、脱硫废液用作原料制取吡唑酮,其母液回收制取硫酸铵制化肥等,废旧资源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每年可降低成本费用2000余万元。


而正是这些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透露了企业主动追求环保的“秘密所在”。


“热电氨法脱硫、脱硝这一工艺,用通俗的话来解读,就是本来脱硫、脱硝是一个行业内的大难题,废液需要专门找相关单位处置,这是要付费的。而现在呢,我们实现了生产环节的闭环,废液不但不用花钱处理了,还生产出可以销售的化肥,给企业带来了收入,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李德华介绍,这个项目投资为2100万元,相比每年降低成本2000余万元而言,企业还会觉得沉重吗?肯定不会。


向“只投入不产出”环节要效益


“环保的甜头”真的会让企业“欲罢不能”。半岛记者发现,这家企业在生产流程上精细化升级,努力在向原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环节上追求要收益。


还是上面提到的热电氨法脱硫、脱硫工艺,据介绍,该企业其中有一个步骤是将废液输送到蒸发装置浓缩结晶,在得到有价值的硫酸铵副产品的同时,还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加以回用,节省了用水量。


在循环利用上,现代化的化工企业简直“玩出了花样”。海湾精化配套建设的废水处理用MVR装置于2015年10月一次试车成功。膜处理废水装置成功运行后,产水回用到车间,浓水经过MVR蒸发处理,得到蒸馏冷凝水和盐。冷凝水可以回生产车间循环利用,废盐中氯化钠的含量在95%以上,纯度较高,可作为工业氯化钠部分回用到生产车间。


即使作为门外汉,记者也感受到了这些工艺的妙处,对于环境友好不说,对于企业而言,好处也是可观的。


本来,对于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来说,环保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这个前提是可能带来某些限制的。而在做足循环文章,把环保从“费钱”变“赚钱”后,企业有了高速发展的信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5年,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预计2022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2025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关键词:变革升级  ◎探访地点:青岛碱业 化工“老字号”走出高端范儿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零排放”也成了许多年轻企业标榜的“环保标签”。青岛碱业称得上是青岛化工领域的“老字号”了,前身为化工部青岛化肥厂,后更名为青岛碱厂,2015年7月,更名为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当老化工企业和“零排放”挂上钩,你信吗?


放下成绩簿,走上高端路


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度分公司经理代善乐介绍,该公司是生产经营化肥及硫酸钾、小苏打、氯化钙等无机化工产品的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主要产品年产氯化钙10万吨,硫酸钾8万吨,小苏打8万吨,化肥50万吨。


在搬迁前,青岛碱业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时,会产生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白泥,其处理问题一直是纯碱行业的世界性难题。青岛碱业花费10年时间对白泥脱硫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并自主创新了白泥脱硫技术。该技术很好地实现了氨碱法白泥与锅炉烟道气二氧化硫两种废弃物的治理,在世界纯碱行业首家实现了白泥由废弃物处理转变为资源化利用。该项目曾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


2008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有关报道,指出:巧用“白泥”带来共赢,推动了青岛企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过,青岛碱业如今已不再生产纯碱了。他们放下了成绩簿,走起了高端路线。“搬迁后,我们青岛碱业发展高端化学品,大力发展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复合肥料等差别化优质肥料。从高能耗、低效益的初级无机化工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和现代农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代善乐介绍,青岛碱业生产的硫酸钾、小苏打、氯化钙出口欧美、日本等地,广受欢迎;每年冬天,青岛降雪后,路面上撒的融雪剂全部都是青岛碱业生产的氯化钙。


全产业链实现零排放


这样的选择也有着背后的“绿色底气”,那就是青岛碱业已经实现了“零排放”。


青岛碱业建设了8万吨/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循环经济项目:生产硫酸钾时,同时副产盐酸;盐酸会被用来生产氯化钙,这个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正好是生产小苏打的原料——如此,整个生产链条变成为了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


“硫酸钾—氯化钙—小苏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应用。”代善乐介绍,该项目报批总投资4.06亿元,其中用于清洁生产改造总投资4000万元。


在清洁能源替代方面,本项目利用天然气代替了煤,年减少二氧化硫产生量187吨,氮氧化物产生量316吨。同时,硫酸钾装置复热器、氯化钙蒸发器加热室等实现了大量的余热利用。最后,项目综合利用了各种工艺冷凝水等作为盐酸生产用水,年节水6.4万吨。


在污染防治方面,项目用于加热的全部为清洁燃料天然气;在综合利用工艺冷凝水的基础上,对各类生产废水都进行了集中回收,采用微孔过滤设备过滤、填料塔吸收、板框压滤等工艺,全部重复利用于生产过程,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


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总投资约1935万元,确保了废水不外排、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合法处置。这一项目入选“2018山东循环经济十大创新科技成果”。


◎关键词:国企担当 ◎探访地点:海湾新材料科技 承担社会责任 将危废变“宝贝”


海湾化学、海湾精细化工、青岛碱业,这三家企业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绿色生产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比之下,最后一站走进的海湾新材料科技厂区带给我们的震动则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公司为何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精力,来建设一项非本职行业内的项目?


探访中半岛记者了解到,青岛海湾集团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项目属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那是焚烧炉,目前正在运行中。”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工程部副部长杨涛指着远处一处设施介绍。半岛记者看到,该设施有着高高的烟囱,但没有冒出任何烟雾。整个设施中,仅有一处小烟囱在冒出水蒸气。


整个项目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收运储存技术将危险废物收入场内,采用先进、成熟的回转窑焚烧处理技术、高度模块化的物化处理技术以及成熟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使生产运行中的排放气体、废水达到国家及山东省地方标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你看我们园区里还有一块空地,还没有开发利用。经常有各种鸟类在空地里的草丛里出没,这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对环境来说是足够友好的。”杨涛自豪地说。


对于海湾集团来说,“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追求。在这里也是如此,海湾新材料科技也努力将循环经济做到实处,争取将废物变成宝贝——在废物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与园区内海湾精化热电蒸汽管道并网,对园区内其他企业输出蒸汽,形成再次利用。“园区中的部分企业需要使用高温蒸汽,我们通过这样的处置,不但实现了余热处置的环境效益,也产生了经济效益。”杨涛说。

虽然如此,半岛记者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解答。相比其他公司的高收益,为何要费心费力地上马这么一个耗钱且不太挣钱的项目?采访最后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该公司项目是青岛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是青岛市唯一一家运行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杨涛说,“作为国有企业,在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这样的环保企业,最终选择担负起为青岛市处理危废的社会责任。”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