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上的棘洪滩,由于靠近海滩、地势低洼,也被称为“滩里”,改革开放之前,这里是蜿蜒坎坷的土路和低矮简陋的平房,农民以种地为生。

历史上的棘洪滩,由于靠近海滩、地势低洼,也被称为“滩里”,改革开放之前,这里是蜿蜒坎坷的土路和低矮简陋的平房,农民以种地为生。1986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在棘洪滩开工,发展壮大为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又有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两家高速列车整车制造企业落户,吸引100多家配套企业在周边聚集。棘洪滩由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每年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5%从这里驶出,全国城轨地铁车辆的25%从这里生产……3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滩里”已华丽转身“动车小镇”。

村民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

今年57岁的王吉安家住棘洪滩村社区,1986年从部队转业,恰逢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工程。“在部队时我是一名机电教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王吉安回忆,当时厂里招收工人,在村委的推荐下,1987年2月份,他入厂工作。印象中,第一批产业工人有100多名,多是周边的村民。

王吉安第一次去厂区时,看到的是一片建筑工地,只有变电所一处完整建筑,其他建筑都只是刚打好地基。1988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扩建系统更名为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分厂,而王吉安也凭借专业技术成为一名班长。

生产空调车取代“绿皮车”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厂区开始投入生产。90年代以前,铁路客运用的都是“绿皮车”,涂装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这种客车车厢内除了座椅、照明灯、风扇,其他装置几乎都没有。”

1992年年底时,空调宿营车上线生产,外观上没有多大变化,但空调的安装提升了乘车环境。王吉安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动,从“后方”调到一线,在生产车间负责空调宿营车的调试。

1995年,因工作需要,王吉安被安排到德国学习。在德国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王吉安见识了德国工人的严谨,他把这种工作态度带回国内。

首辆“提速车”研制上线

1993年年底,第一辆“提速车”试验线上线,车速从原来的每小时12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那段时间是我最忙的时候。”王吉安说,因为是研发车,从布线到设备安装,再到调试和上线试验,他带领“重电班”参与了整个过程,大伙儿立下“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当时车辆试验段在广州和深圳,王吉安负责试验车电器调试,天天跟车两头跑,一天两三个来回。

“车辆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王吉安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刚开始时,提速车和“绿皮车”一样,使用的也是手动推拉门,后来改成自动塞拉门,也就是电控门。最初的电控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可产品来了,技术人员没有来。那段时间,王吉安组织人员负责项目攻关,边干边摸索,终于搞明白里面的“道道”,并绘出布线图。

从引进动车到“中国标准”

2006年,四方机厂客车分厂已改名为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了第一批动车。最初日本厂家提供技术,四方股份负责生产。工厂组建了“动车组调试工段”,王吉安成为负责人。首辆车的调试阶段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那段日子,王吉安大部分时间在车间度过,累了就铺张报纸,在地上小憩一会儿。一个月只回家两三次,拿些换洗的衣服。

从“和谐号”研发到“复兴号”,王吉安均参与了首列车的上线调试工作。“如果说‘和谐号’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那么‘复兴号’则代表着中国标准。”王吉安自豪地说。1995年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0多年间,王吉安在工作中获得很多荣誉。

王吉安喜欢摄影,他保留着羊毛沟早期的照片,“变化太大了,以前是一片荒滩,如今风景如画。”王吉安说。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