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全市2000余个在建工程项目已先后重启,建设工地陆续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

阳春三月,寒气渐消,复工复产正当其时。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在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全市2000余个在建工程项目已先后重启,建设工地陆续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连日来,十几万名建筑工人戴着口罩奋力按下“快进键”,力争把疫情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房建类建筑工地累计复工1782个,复工率均超九七成;全市6条在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共计111个工区(标段)已全面开复工,复工率百分之百;此外,全市市政工程实现开复工114个,复工率近九成。

遭遇疫情寒冬,政企同心方能拨云见日

全市建设项目“复工指数”持续上升的背后,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建筑企业上下一心的紧密联合。为帮助广大企业渡过难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建筑业协会紧急研究制定企业复工复产的工作指引,帮助建筑企业协调解决工人返岗、原材料调运、资金筹措等困难和问题。同时,强化对整条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确保行业各个环节复工实现无缝衔接。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建筑企业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在积极捐款捐物奉献拳拳爱心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在当地和外地无偿搭建临时隔离病房,千里驰援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建设……他们的爱心与责任洪流以喷薄之势汇聚成江海,化为救援防疫的强大社会支持力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各方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下,全市住建领域实现有序复工复产,确保全行业无疫情发生,在书写合格战疫答卷的同时,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靠前服务,保障建筑工地复工有序

冬天里失去的,就要在春天里夺回来。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行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为了让建筑企业一心搞生产,大年初一,市住建局便成立党员工作组,将全市建筑工地分为四个工作片区,采取“下沉式”项目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企业完成施工前所必需的安全隐患排查、假期安全生产监督等问题。结合制定的“日调度、日上报”制度,对全市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体温、进出场情况、来源地、去向地等情况做到全方位摸排和实时掌控。

针对施工图审查工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施工图审查远程服务的通知》,在全面推行数字化审查工作的基础上,优化施工图审查远程服务,实现不见面审查、零接触审查。

针对消防验收工作,创新推出“网上办理、预约咨询、秒办邮寄、主动服务”等便民利企措施,对于需要现场验收的项目,主动与企业对接沟通,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对于备案未抽中项目实行“秒办”,随即出具意见书。

针对工程项目的复工申请,启动“零延迟响应”机制,企业通过网上提交建设工程复工材料后,项目管家会第一时间“一对一”上门服务,若防控安全措施到位,将现场签发“恢复实施安全监督告知书”,帮助企业尽快复工。

针对援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展,我市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组织装配式建筑预评价,减少人员接触,加快评价速度,分别对9个项目进行评价,受到建设单位一致的好评。

受疫情影响,最初建筑工人的返岗之路并不顺利。“顾虑重重,想走不敢走”,就在模板工赵明踌躇之际,他接到了项目经理的电话,3天后便在老家安徽桐城市踏上了返青的专车,这是在市住建局多方协调下,青岛亿联建设集团点对点接回的第16批工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房屋建筑工程已包车接送工人返青共计1071班次,累计接回建筑工人2.2万余人。

疫情的突然降临,同样也波及到了建筑企业的资金流转。为了合理分担风险,市住建局在全省率先明确将疫情防控措施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其人工费上涨指数暂按14%(合同约定人工单价为调整基价)执行;增加疫情防控费,按照每人每天40元标准计取。此外,对于上半年疫情期间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允许延期缴纳配套费。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为企业办理延期缴纳配套费4000万元,有效减轻企业开工的资金压力。

疫情防控期间,行业协会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青岛市建筑业协会于3月5日发布《关于全力支持会员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称,将根据会员单位需求,尽力协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物资保障、物流运输、生产材料供给等问题,全面助力企业稳定复产。

共克时艰,为防疫一线贡献“住建力量”

“疫情来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防控疫情,更需要全行业扬起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风帆。”青岛市建筑业协会会长、中青建安集团董事长杨建强说道。为此,市建筑业协会组织各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第一时间奔赴援建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协会成员单位共捐赠现金和物资价值2000余万元,其中青建集团捐款500万元、中青建安捐款250万元、中启胶建集团捐款160万元……此外,还为各大医院和社区紧急援建临时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百余间。

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经过24小时连轴施工,由中青建安集团施工的医学观察隔离区板房于一月底火速建成使用。大局当前,建筑企业不计成本,争分夺秒,为防范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青大附院市南院区,由青建国际承建的改造感染科项目已于三月初顺利交付使用。在得知改造任务后,青建国际主动靠前,协调各方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建设任务,确保疫情期间医院的接诊需求。

在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6间发热门诊迅速落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命令后,兴华集团立即进入战斗状态,用24小时诠释了“青岛速度”。

在莱西,荣华建设集团为三家医院火速建成发热门诊;在济南,中建八局青岛公司改建了济南首个医患无接触式隔离病房;在成都,由中建八局青岛公司接手建设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金牛区隔离区病房应急项目实现“五天建成、七天投入使用”……

“青岛建设”的脚步还远不止于此,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核心阵地——雷神山医院,同样有来自青岛的援建队伍。农历正月十二,东亚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援建队闻令赶赴雷神山医院,负责门窗以及隔断的安装施工。在援建成员徐长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他在雷神山医院最难忘的回忆——一张参建者的“全家福”。那一张张被口罩掩盖的脸庞,见证着大家日夜不停奋战前线的建筑人初心,也定格住他们在武汉亲历“中国速度”的难忘时刻。

严把出入关,建筑工地形成复工防疫“标准动作”

走进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项目施工现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宣传条幅赫然映入眼帘。实名登记、测量体温,佩戴安全帽,进入工地,工人们正戴着口罩驾轻就熟地捆轧钢筋、浇筑混凝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忙碌景象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

防疫安全,是所有建筑工地吹响复工复产号角后的首要任务。量体温、戴口罩、双手消毒、做登记……如今已成为我市建筑工地上的一套复工防疫“标准动作”,也让参与其中的建设者放了心。

据安全总工杜世祥介绍,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项目工地只开放一个进出口,设置两道进入闸机,对超过1800余名进场人员每日登记,一人一档,对于出场的去向及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用最严格落地的防控措施,筑牢工地“防疫墙”。目前项目东区已完成竣工验收,进行室内精装施工;西区正进行填充墙砌筑和连廊区域施工,预计6月份正式竣工。

不仅是院士港项目,作为平稳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点项目已在全市实现全面开工。3月11日,新机场高速连接线 (双埠-夏庄段)工程“决战300天誓师动员大会”隆重举行,为工程建设打响了发令枪,吹起了冲锋号。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全线已经按照标段进行划分,实现施工现场的区间封闭隔离,在做好基础防疫措施的基础上,施工人员作业实现小班制倒班作业,保障工地安全。“现在项目采取饱和性投入和24小时不间断施工,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为了提高疫情防控的质量和效率,我市一些工地还引入了AI智能测温门等防疫“神器”,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科学防疫。

上下协同,实现“链式复工”

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就可能难以运转,因此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至关重要。

作为建筑行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上游的混凝土、砂浆、建筑用砂石等供应能否及时、充足,直接影响建设项目能否有序复工、多大工作面复工。为此,2月18日起,市住建局利用两周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进企业送服务的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复工123家;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复工58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复工35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复工25家。

与此同时,市建材中心还对全市205家各类建材生产企业按照所在地进行网格化梳理,协助加强行业内沟通渠道,目前全市防水企业复工率达到85%;钢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建筑门窗行业复工率近80%;主要建材产品价格稳定,库存充足,保障了建筑项目的正常生产需求。

针对下游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复产,青岛市明确疫情期间开盘项目全面推行网上报名制度,实行差别化分时分批开盘选房,并鼓励探索房产网络营销新模式。一位房企负责人表示,当前房企最难的是现金流短缺。对此,市住建局利用微信、网站、协会等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了解税费缓缴、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增收节支。

当下,疫情总体趋于平稳。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介绍,下一步,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一方面,当好行业发展的“护航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政策服务保障,让企业心无旁骛干事业,全力以赴促建设;另一方面,当好行业发展的“导向标”,引导企业运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行业新技术、新模式,以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不断提升施工效率、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力争把因为疫情耽误的工期夺回来。借此进一步提升全市建筑业发展质量,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王冰洁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