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平房成片到高屋广厦,又从繁华迤逦到重回自然。几十年间,青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其背后是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宜居环境的更迭。

大考下,决胜收官之战的“住建打法”

——访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勇

迈入11月的青岛,拿出了“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的进击姿态,处处涌动着重点项目建设的热潮,一股股蓬勃发展之势扑面而来。不久前,胶州湾第二隧道、环湾路—长沙路立交桥等多个工程先后打响开工的“发令枪”,闻令起跑!康复大学、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双埠-夏庄段)等一批工程施工现场则时刻上演基建的“速度与激情”,分秒必争!

今年是大考之年,面临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疫情防控的大考,全市上下要全面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谋划融入全新发展格局。站在年度收官的重要关头,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把抓经济发展作为核心要务,统筹稳市场、保企业、抓项目、促投资。通过一个个涉及城市更新、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景观、村镇建设等领域的项目落地,真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宜居,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品质的全方位改善提升。

“实干”永远是最靠谱的“捷径”。

作为项目驱动型行业,可以说住建系统的成绩都是一砖一瓦,一路一桥“干出来的”。有干劲,有行动,成绩也让人欣喜——今年1-9月份,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5.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2%,本土建筑企业出省出国产值同比增长13.5%,主要经济指标一路飘红,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战赢”。

“当前,全市住建领域各项工作都到了一个爬坡过坎、排难奋进的紧要关口,我们必须紧抓每一天,紧扣每一项指标,集中精力主攻重点,全力以赴组织攻坚。”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决战决胜四季度”动员大会上,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勇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了深度研判与梳理。

“在关键时候,必胜的信心比金子更珍贵。”陈勇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围绕决战决胜全年任务,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抓住关键‘穴位’、精准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实现整体提升,攻坚克难,奋起直追,坚决打赢这场收官之战!”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我市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优化,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都与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请您具体介绍下我市“十三五”时期住建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亮眼成就?

陈勇:“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全市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949.9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12 %,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提高4.13个百分点。四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现有国家特色小镇2个(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有11个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10个镇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

二是住房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2016-2020年我市累计实施住房保障6.3万套(户),其中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2.7万套,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万户,共2.16亿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6.3万套,其中公租房3.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2.4万套;人才住房已建设和筹集12.3万套。我市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国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道路总长度约90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为骨干、主干路为补充”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网体系。中心城区累计建设公共停车场178处,增加公共停车泊位约7.13万个。2019年供热面积较2015年增长超过70%。市内六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面积截至2019年采暖季达到6287万平方米,较2015年新增4687万平方米。2019年全市新增综合管廊11.7公里、海绵城市面积55.46平方公里。

四是村镇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规范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共改造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9299户。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5439个村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全市145个村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创建,10个镇级垃圾终端处置站建设完工,填补了农村生活垃圾镇级处置的空白。

五是建筑行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推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大做强建筑业。“十三五”时期,我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整体规模逐年扩大。2016年-2019年,全市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率23%。成立“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截至今年10月,我市“十三五”期间完成出省及出国建筑业产值达398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3倍。

记者: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剧增。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陈勇:疫情发生后,全局上下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把抓好住建领域疫情防控当做今年开局头等大事,全力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做到了全市住建领域无疫情发生。作为人员高密度的行业,这一成果的取得着实不易。

一直以来,在扎实做好建设工地、房地产交易和经纪场所、物业管理区域的疫情防控基础上,我们针对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实际困难,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措施,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支持企业和项目工地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比如,出台延期缴纳配套费、调整预售条件等一系列举措,鼓励建筑业企业以保险形式缴纳各类保证金,今年以来累计帮助盘活企业资金37.7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依申请返还商品房预售款重点监管资金,累计拨付资金金额达1077亿元。

为了全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今年年初,我们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发布建设工程造价调整指导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统筹调度215家重要建材企业生产运行,紧急上线“建采链”采购平台,保障原材料及产品供销。今年前九个月,我市主要建材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同比增长3.3%。

我认为,底线工作是不能逾越的“硬杠杠”,疫情期间更要始终筑牢安全质量防线。比如,深入开展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住宅工程“渗漏、开裂”专项治理两大行动,开展全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专项整治“天平”行动、预拌混凝土(砂浆)专项治理“硬核”行动。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全市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建筑工程质量有效受控。

记者:聚焦住建领域,让老百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获得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多项国家级试点,今年我市又提出建设和筹集10万套人才住房,目前这些试点工作和目标举措进展如何?能为青岛宜居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后驱力?

陈勇:住房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近年来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抓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等试点重大机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方面,我们在区市范围内确定了10个试点项目,并结合今年年度改造项目进行了积极试点。2020年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项目111个,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开工,开工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开工率达135%。通过试点项目和今年实施的改造项目,我们分别对试点任务进行了探索,其中我市公积金提取、本土企业海尔、海信空调和热水器低价促销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及胶州改造项目在全国取得了示范作用,为国家试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方面,我市开展了全市住房困难新市民摸底调研,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我市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和筹集工作。今年6月,我市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期内中国建设银行将提供总额不低于250亿元的优惠贷款,助力我市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让广大新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在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方面,今年7月,我市历经基础性审核和竞争性评审等多轮筛选,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入选第二批(8个城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未来三年试点期内,我市将获得24亿元中央奖补资金,专项用于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那么在备受外界关注的人才住房建设方面,我们以“学深圳、赶深圳”为契机,以“站在未来看今天”的眼光,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和未来人才爆发式增长趋势,确定了2020年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0万套的工作目标。截至10月底,各区市(含市本级)已确定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房源约9万套,落实全年任务目标的90%。

我市是全省首个出台专项人才住房政策的城市,也是全国人才安居工作政策体系完整、运作实施规范的先进城市之一。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是我市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困难,解决人才对住房的后顾之忧,将我市打造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攻势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市将探索建立人才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创造条件聚集、留住未来城市新的建设者,为我市提供更多能攻山头、能打胜仗的“精兵强将”,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进入“决战决胜四季度“的关键时刻,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年底“收官之战”怎么打?

陈勇:四季度是完成年度任务的“最后关口”,我们没有任何慢的理由、等的资本和退的余地,必须领先一步、快人一拍,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时不我待的追求,拿出超常规的措施,大干快上,奋力赶超,方能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首先,要辩证看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我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紧迫意识,把因疫情延误的工期抢回来,把既定的任务完成好,在决战中增强自信心、收获成就感、提升意志力。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将服务企业发展作为住建系统各级主管部门的“第一要务”,积极做好政策研究储备调整,健全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跟踪落实既定惠企措施,全力服务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其次,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强化责任。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线长面广、十分庞杂,因此要学会抓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实现整体提升。众所周知,项目是决战决胜四季度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要进一步突出重大项目的龙头地位,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服务。此外,对于我们承担的民生工程,总体要求是“承诺要坚决兑现,实事要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明年工作,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最后,要强化要素保障,真正做到压力上肩。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干了就是干了,没干就是没干”。住宅质量是否过硬,群众能够亲身体会;物业管理服务是否贴心,群众最有话语权。因此,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必须牢牢树立“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有为就有位、无为必让位”的鲜明导向,以舍我其谁的硬担当抓落实、提实效,明确每项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质量标准,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推动投资落地转化,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记者:您认为,我市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潜质?

陈勇:青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拥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风格各异的特色建筑,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这些自然禀赋优势不必过多赘言。倘若光要“面子”,没有“里子”,那么城市人居环境也很难让人感觉宜居舒适,因此,多年来青岛的城市建设理念更加注重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注重“内外兼施”,全方位助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

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是居民的诉求和愿望,也是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说,城市品质也是营商环境。一个宜居宜业、高端大气的城市,能让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具备更强大的吸附力、更优质的集聚度和更精准的匹配度。因此,近年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城市功能提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等城市建设领域上下了一番绣花功夫,既要抓好城市精细管理,又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的就是让城市建设更加突出宜居品质,让城市更加精致、方便、温馨。

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您对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有什么考虑和打算?

陈勇: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擘画了我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蓝图,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总动员,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身处这座承载众多国家战略的城市,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为引领,为未来5年以及15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发展描绘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市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住建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着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加快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宜居宜业城市典范”的新青岛,奋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1  2  3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