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到升学季,学区房都会让人焦灼。今年的升学季,在北京、上海等地,学区房同往年一样,出现房东临时毁约坐地加价、半夜谈价签合同等现象。

每到升学季,学区房都会让人焦灼。今年的升学季,在北京、上海等地,学区房同往年一样,出现房东临时毁约坐地加价、半夜谈价签合同等现象。同时,个别房屋中介机构利用经营贷等资金,手握多套学区房炒作房价,更加重了学生家长的困惑和恐慌。

所谓学区房,就是位于学校划定学区内的房子。学区房的设置初衷源于“就近入学”政策,目的是破除交赞助费择校、“有钱才能上好学校”的弊端,保障教育公平。但当国人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而优质学位供给不足,家长就纷纷从“择校”转为“择房”,使得对口升学率较高的优质中小学学区房价大幅上涨。

过去几年间,大城市学区房领涨楼市,深层原因是区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与家长希望找更好学校之间存在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区房不仅仅是住房问题,更是教育公平问题。

为给学区房热降温,各地教育部门做了不少探索,付出不少努力。近年来,北京“城六区”推广“多校划片”,上海出台“校额到区”“校额到校”政策,深圳推行大学区、教育集团化,都是为了让更多学生享有平等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北京、吉林等地还推出学区房一定时间内锁定政策,即同一套产权房在一段时间内只解决一户家庭子女入学,不得重复用作学区房申请学位,压缩人为炒作学区房的空间。

这些政策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方面迈出步伐,却也面临一些挑战。拿“多校划片”来说,买了学区房,进入本片区或者邻近片区的哪一所学校尚不确定,会对一些炙手可热的小区起到降温作用,但对于那些教育资源整体不差又相对均衡的片区,学区房热度可能不降反升,甚至整个片区都成了学区房。“六年一学位”政策通过拉长交易周期、减少交易来降低学区房的流动性,但同时也可能加重学区房的稀缺性。在不少城市,学区房并没有因此明显降温,优质教育资源周边的住房依然“一房难求”。

必须看到的是,“多校划片”等政策是为了缓解择校热而出台的阶段性补充措施。彻底解决择校热、遏制学区房炒作,最终还要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逐步走向均衡。

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并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释放出中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强烈信号。只有剥离学区房所捆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属性,缩小同一地区“牛校”与“普校”间的差距,不断弥合教育资源差异,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学区房的概念才会逐渐弱化,真正做到“让教育归教育,让房子归房子”。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削高填低”,而是有质量的公平。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享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各地要在源头上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学位供应,尤其是人口流入较大的城市,公共服务要按照最新常住人口数据配置;同时整合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设备等方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区内教育的整体水平。

实现教育均衡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多方不断努力,久久为功。在推动教育资源逐步走向均衡的道路上,只要“药不停”、行不辍,未来必定可期。(记者 柯高阳)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