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西海美术馆,14位国内外中坚艺术家带来的一场名为《超越》的大展。


■从不同角度欣赏西海美术馆。


■西海美术馆独特的展厅设计让参观者“移步换景”。王雷摄


■隋建国作品《云中花园/40个瞬间》。

●西海艺术湾将成为承载音乐、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空间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风格迥异的作品与西海美术馆的空间形成了种种新的碰撞与磨合,从而生发出空间与作品合成的视觉张力

40个形态各异的银灰色不规则物体聚合的“庞然大物”迎面飞悬,与四周铝合金和白色玻璃墙体构筑的空间互为映照,犹如大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悬浮倒置的山峦,传达来自虚空宇宙和科幻未来的气息……西海美术馆开馆当天,位于“超白玻璃盒子”展厅的隋建国作品《云中花园/40个瞬间》带给观者的巨大震撼力,正如同美术馆自身之于城市产生的惊觉。

14位国内外中坚艺术家带来的一场名为《超越》的大展与其呈现空间浑然交融,变化丰富的展览动线曲径通幽;而美术馆与它所在的海岸空间亦浑然天成,犹如一件融入环境的城市公共艺术佳作……在这样一个颜值与才华兼备、拥有一切理想样貌的美术馆,我们能做些什么?

2021年的夏天是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的“东方之夏”,由他参与设计的两座中国城市美术馆接踵投入使用,一处是位于上海的浦东美术馆,另一处就是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西海美术馆。后者的体量显然更为巨大,它不仅拥有170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个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傍1200米海岸线,还囊括了一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55幢当代建筑构成的滨海艺术“城邦”——仍在建设推进中的国际化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

作为艺术生态核心的美术馆和它所在的湾区,正在重塑城市海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姿态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的殿堂。而西海美术馆的率先开放,仿佛这座城市的艺术宣言,以一部“先导片”,宣告青岛即将抵达的未来。

一个理想中的美术馆应有的颜值

正午,阳光强烈,在玻璃和阳极氧化铝板为主体的建筑群外墙上投射出奇妙的光影。延伸的外廊顶棚天花板也如镜面一般,倒映出附近的树木、海面、船影,为西海美术馆镀上一层耀目的色彩,远远望去,如海市蜃楼,横空出世。

让·努维尔作为“光影大师”,其标志性的非常规设计思维,让每一座建筑都因其所在的地点与文化气质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就像当初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坚持、想象、旺盛,对创造性实验不懈追求……这也正是青岛这座城市所追寻的艺术力量。约10年前,建筑师第一次与青岛的文化开拓者们站在这片海岸时,他即表示:“对我而言,青岛的重要性与巴黎相当,它有大片的海滩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这座城市如今要通过国际化来表达自己,也要通过它的海滩来表达自己。”这是西海美术馆以及它所在的西海艺术湾,于设计者最初的定位。

现在看来,西海艺术湾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想要共同在青岛实证的,正是这样一股新生的力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潜能,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张力和综合效应,助力一座城市。

7月底,音乐家谭盾将青岛“谭盾音药周”的首场演出放到了美术馆,在那间与巴黎爱乐音乐厅同一支专业舞台设计团队打造的音乐礼堂兼展厅里,在美术馆及其首展正式开启前两周,在台风“烟花”抵达青岛的前夜,音乐率先在美术馆登陆,也预示着这里即将成为承载音乐、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空间。

不同的艺术空间形态已经描摹出美术馆未来的理想样貌——

12个展厅,结构、体量与光线的运用各异,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外方内圆、中央如天井一般的3号展厅和由234块巨型超级白玻璃拼合而成的22米高的“超白玻璃盒子”5号展厅。这次《超越》首展中,两处展厅里展陈的艺术作品,亦都称得上为这两个独有的艺术空间量身定制。

在与美术馆毗邻的艺术家村落,8个单体建筑造型各异、鳞次栉比,为全球范围的艺术、科学、人文领域艺术家和学者提供跨界的场域,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微型艺术社区在青岛呼之欲出;正在建设中的60米高的“艺术之树”将作为未来这一艺术社区的“精神堡垒”,不仅是360度的观景台,还将成为全球艺术大师的驻留空间。此外还有:面朝大海的西餐厅、咖啡厅,融入周围自然风景之中的休闲空间,汇聚大师艺术风尚的文创礼品商店,可供食宿与写生创作的青年旅舍,美术馆的专属写生码头以及周边8万平方米的户外花园,上百种植物……建筑群、山海、田野、湖泊、曲折的廊道,共同架构起花园式艺术社区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格局,塑造出理想中的美术馆应有的颜值。

移步换景,观展如漫步中式园林

14位国内外中坚艺术家的代表作和新作汇集于同一场展览。其中既有如张晓刚、喻红、刘小东、大卫·霍克尼等疫情期间创作的新作,亦有如吕克·图伊曼斯价值不菲的罕见珍品画作,卡斯滕·霍勒的大型装置以及安尼施·卡普尔等从未展出于中国本土的全新面貌的雕塑,还有如隋建国、徐冰等艺术家的衍生系列作品,为西海美术馆量身定制,让人耳目一新的探索……

《超越》作为西海美术馆的开馆首展,无疑是这座城市一件开创性的盛事,然而受疫情影响,美术馆省去了特别的开馆仪式,采取日常预约、分时段观展的低调开展方式。不过这恰恰契合了美术馆的环境氛围和理应具有的静美格调。

14位艺术家的作品分置于九个彼此联通的展厅中,漫长且蜿蜒的展线曲径通幽,观者漫步其间,如入中式园林,建筑内外景致交融,大小形态各异的开窗定格窗外小景,亦与展厅内的作品重新聚合,不断演绎出新的景致。移步换景,无形中增加了观展的生趣。

最先遇到的是亚历克斯·卡茨的白玫瑰,花卉从花丛中“抽离”,每一朵花的姿态细节都与浅蓝的画布底色、深绿色的叶面呼应,清新雅致,占满了大半个墙面的大画幅也让人仿佛栖身花香四溢的玫瑰园,禁不住就连相邻画作中那一张张表情丰富生动的面孔都忽略了。

安尼施·卡普尔的抽象雕塑以金属感的扭曲镜像制造极致的张力,感观的极致错觉引发视觉的空洞,最终演化为思想的嬗变与飞跃;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的大卫·霍克尼,以令人愉悦的鲜明色彩和简洁的插画风格描摹生活化的场景;以“全家福”系列探索历史和集体记忆的张晓刚,依然借助标志性的呆滞表情,演绎疫情之下的集体情绪;徐冰用塑料布、旧报纸、枯树枝等废弃物制造光影的轮廓,呈现出背面的一幅别具传统意境的“烟江叠嶂图”;同样发人深省的是隋建国的“云中花园”,掌心中一握成形的实体,实则塑造的是无形的“空”,看似有形却无形的意味深长……

作为总策展人,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与西海美术馆的空间形成了种种新的碰撞与磨合,从而生发出空间与作品合成的视觉张力,也更加彰显出作品的文化活力。这种与美术馆共生的形态,会给走进美术馆空间和走近作品的观众以多重的艺术体验。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沿着“曲折离奇”的展览动线漫步美术馆,途中不仅有隔窗即景的小美好,还有穿越一段狭仄楼梯的小忐忑,而当人们以为观展已经结束,抵达一楼接待大厅之时,理查德·迪肯的先锋之作看似漫不经心地“散落”在那里,成为展览中最后一组现身的作品,在大厅镜面天花板与地面辉映下呈现银色金属的质感。此时参观者可以到看海的餐厅,面朝大海,开启丰盛的午餐,抑或在艺术品商店购买心仪艺术家的文创,据说开馆首日,附有谭盾签名的唱片盲盒就极具人气。

融入生活的艺术与融入艺术的生活

艺术家尹秀珍与宋冬这一次的入展作品,不仅是为西海美术馆的那间外方内圆的别致3号展厅量身定制,而且还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尹秀珍的《圆缺》,采用的是美术馆前的海滩上赶海的青岛大姨们佩戴的鲜艳头巾,以及大家捐赠的白色旧衣服,她用旧物缝制半个窗帘,形成带有人们经历和体温的帏帐,半透半露,室内室外互为“风景”,相向而行……参观者还没有走进美术馆,就能透过展厅一角的玻璃幕墙,看到展厅中无处不在的缤纷色彩,没有人会猜得到,它们来自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为此,艺术家邀请西海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帮忙收集原住民戴过的彩色头巾,甚至用新头巾作为交换。美术馆还赠送这些当地居民免费的观展门票,请她们来看展览,看自己的日常穿搭是如何变成艺术家作品的一部分的。

宋冬的作品《方圆济》灵感同样源自美术馆的海岸,他也依托那间方圆兼济的展厅空间,利用曲面镜的反射,重新塑造了海上的渔船。镜面的反射形成了一整条虚实兼有的渔船。船体是跷跷板结构,用日常的家具物品组成一个歇脚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思考交流的空间。据说展览中,艺术家本人也会坐于“船”中,与观者进行真实的对话交流,并收集来自当地居民的真实故事。

这种如同“现挂”一般的即兴艺术创作,以熟悉的地方特色生活,与所在的美术馆、富有创意的艺术家形成互动,也让当地居民对于艺术、对于自己以往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的维度。

融入生活的艺术最终将催生融入艺术的生活,或许这也正是美术馆的功能所在。据透露,西海美术馆已经计划将于8月下旬陆续推出“超越·观想14”——当代艺术大师系列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欣赏、学习、交流的美育平台,跟随专业老师一起探秘艺术家和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作为开端,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将持续开展,与艺术家们共同重塑融入艺术的生活。

“我们定位西海美术馆为一座现当代美术馆,它将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聚焦本土与全球,致力于通过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创新表达,共筑宽阔的交流平台,并通过独有的驻留项目、委托艺术家进行的独特创作,发掘艺术与海洋、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多元碰撞,形成无可复制的凝聚与生发艺术的新能量,引发专属展览、音乐、表演、公共教育、创意工坊等多样化的呈现,形成与公众联系的情感纽带。”西海艺术湾项目的创始人孟宪伟如是说,据他介绍,西海美术馆的创建参考了诸多国际美术馆,比如纽约MoMA,在它近期的扩建中除了增加展厅面积,还扩大了餐厅等配套消费空间,将美术馆全方位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央美院的青岛校区与西海美术馆所在的西海艺术湾相邻,双方将共同打造新型专业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社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亦表示:“西海艺术湾打开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消费的疆界,这将是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我们都有信心在青岛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艺术湾区。”他同时表示,“孟宪伟先生和让·努维尔先生的理想是将西海美术馆打造成为一个更新我们对美术馆认知并身在此中能够激活创造感性的样本。在这里,美术馆不是一个界定的实体,而是在空间的转换中形成了一个当代文化创造、体验与交流的魔方。”

隋建国:无论个人、美术馆还是城市,都在寻求一种“超越”

作为从青岛走出去的雕塑艺术家,隋建国无疑是西海美术馆首展《超越》中最受本土注目的艺术家。而他为“超白玻璃盒子”5号展厅量身定制的作品《云中花园/40个瞬间》,也成为美术馆开馆首个周末最具人气的作品打卡点。

“以手捏握泥团,瞬间偶然成形的泥团就成为‘手中空间’的替代物,当它被扫描成3D数据,放大后再用光敏树脂打印出来,就从我的私人印迹转化为公共艺术作品。这里的奇妙之处在于,借助3D打印技术,原本人类视觉无法感受的‘空’,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并且打上了人类手纹的烙印。”一直以来,隋建国都在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路径,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他说,我们的雕塑技术一直讲求技术的控制,强调惟妙惟肖,其实,一握的偶然,要比我们经过技术的训练所创造的作品来得更有力量,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当40个不规则的实体的“空”,悬置于5号展厅中央,吸引人们奔至展厅二层的回廊近距离地观望打量其中的细节纹理,雕塑家既打破了抽象和具象的界限,亦打破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界线。他告诉记者,西方艺术史一直是在研究实体:一个人,一个物,一座山,一棵树,而整个东方的哲学体系里,一直把“空”视作核心。“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隋建国,在其艺术创作中引入了“空”,并以实体的形式呈现了“空”,再度构成了对自我观念的一次超越。

隋建国说,文化艺术创造一定是建立在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更新,而不能只是一味跟随西方文化艺术的足印,亦步亦趋。“就好比这间美术馆,虽然是法国建筑师的设计,但是它要成为什么样的形态,具备哪些功能和定位,都是基于我们的任务书的需求和方向。”在他看来,西海美术馆本身所代表的即是敢于超越世界的先进文化的创造,它从老祖宗的文化积淀和根基中生长出来,构成了对我们自己的从前的一次超越。

“一流的海岸景观,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展览!”雕塑家连续用了三个“一流”来表达他见证城市文化艺术发展的兴奋心情。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雕塑在青岛兴起,青岛的雕塑艺术创作一度成为敢为人先的范本,这座城市仿佛天生具有某种自我超越的基因。今天西海美术馆的开放,则是又一次新的超越的开端。

隋建国称《云中花园/40个瞬间》是自己最新的、规模最大的一件作品,它与它所在的展厅环境空间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可以作为一种“标准”。这位雕塑家决意在青岛设下“擂台”,等待那些敢于超越的全新的艺术创作前来PK。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魏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