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市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湾”的水生态保护总体布局
本报1月26日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要做长期文章。今天,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市最新出台的《青岛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落实行动计划《青岛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行解读。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市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湾”的水生态保护总体布局,围绕“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以水环境生态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着力点,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力争到2025年,全市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Ⅲ水体比例稳步提升,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水功能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部达标,部分河流干涸河段恢复有水,水生态功能持续改善。
治水思路向“三水统筹”转变
改善水环境质量,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需要系统治理、持续发力。《规划》中明确了我市“一轴、一带、两湾”的水生态保护布局。具体来说,以大沽河为中轴,进一步改善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泽河、胶莱河水质状况,提升大沽河干流生态流量保障能力,加强产芝水库水生态系统保护;以临黄海城市中心带水环境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辐射带动农村,提质增效,逐步构建良性水生态系统;以持续改善胶州湾、渤海莱州湾水质为根本,陆海统筹,河湖共治,不断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上,我市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相比以前,治水思路有了很大变化,将由单纯污染治理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才能实现长治久清。”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表示,治理手段上也从单纯依靠污染减排转向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才能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规划》对“三水”目标具体进行了细分。水环境目标是全市主要河流、湖库的14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水资源目标则是部分河流干涸河段逐步恢复有水。水生态恢复目标是,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
大小河流440条,14个国控断面、6个省控断面、46个市控断面,16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个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水环境质量考核的“基本家底”,从近几年治理情况来看,有成绩有经验,也有短板和弱项。《规划》提出水环境治理要以河湖为统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
水是生态之基,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须两手发力。在污染减排上,分类推进入河(海)排污口整治,形成规范的排污口“户籍”管理,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2022年底前,完成全部入河(海)排污口整治任务。
在水资源配置上,建立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节水行动,到2025年底,全市100%区(市)达到节水型城市标准。
计划实施66个重点工程项目
在重点河库保护上,《规划》对大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泽河、白马河、白沙河、风河、李村河、墨水河9条河流,以及产芝水库、棘洪滩水库、吉利河水库和崂山水库4个水库,制定了详细保护方案,保障4个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9条重点河流水质得到提升,全市主要河库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工程建设。《规划》设置了污染减排、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3大类型66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涵盖了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人工湿地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河道生态治理修复、河道缓冲带建设等方面。
《行动计划》中针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列出了清单。楼山河再生水利用工程、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二期建设工程、南九水河(大石村至汉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城阳区“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项目、风河湿地公园工程、风河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中德生态园外围污水管道配套工程等项目实施都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