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房奴”,作为曾经的一个新闻热词,如今在各地媒体头版、头题都已销声匿迹,在人们日常聊天中也很少被提及。近日,有微博业内大V戏称,因为以前的买房者一般从购房一事中获益颇丰,所以自然对于贷款购房一事没有“怨言”。如今,随着不少城市“限购”“限贷”新政的实施,想当房奴也并非“易事”,而当上房奴反倒让不少人感觉有“幸福感”。
“房奴”,曾经是一个新闻热词,但如今却在各大媒体上销声匿迹了,在人们日常与亲朋好友的聊天中也很少被提及。近日,有地产圈业内大V戏称,因为从前贷款买房的人一般都从购房一事中获益颇丰,所以自然对于贷款购房一事再没有“怨言”。尤其是如今,随着不少城市“限购”“限贷”新政的实施,想当房奴也并非“易事”,能当上房奴反倒让不少人感觉有“幸福感”。
“房奴”顾名思义,因为买房成为背负贷款的“奴隶”。房奴一词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的群体。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因此被称作“房奴”。这一词问世后被直接冠在80后的头上,随后的10年间,还有不少热播电视剧,涉及这一话题,引发广泛的热议。
但回顾近年来的楼市,因背负房贷直接影响到生活、十分“寒酸”的案例却并不多见,反而因为手中房产领涨家庭净资产或提升个人身价的消息频现媒体。首付三成,贷款购买一套住房,几年后先进行解押,甚至让二手房购买者先帮忙解押,再出手,也已成为“潜规则”,只要完成房产转手交易,当年的房奴就能实现不错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不动产”作为常见资产中的一类,将其保值性和升值性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至于当年的房贷,相对其他消费类贷款,其利率优势不言而喻。“房奴”的日常非但没有苦涩,反而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近期,“奋斗十年不如买房”“买房一年胜过奋斗十年”等类似主题文字,在自媒体和朋友圈热传,人们在苦笑中给予一定认可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身对于房产的认知是否健康客观。同时,各地一轮接一轮越发严厉的调控政策,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未来不动产的升值潜力。据统计,自去年9月30日全国掀起一轮楼市调控以来,全国已有45个以上城市出台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140余次。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而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日前,成都、厦门、福州、广州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城市已率先出台限卖政策。也就是说,买了房,需要在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3年后才能出让,最长的甚至要求5年才能出让,想通过当“房奴”方式短期内达到升值并且“套现”几乎是不可能了。
日前,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周牧之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曾谈到,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应该有升有降,而不是只涨不跌。房价持续的上涨将会导致更多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
“房奴”作为一个伴随房地产市场化出现的名词,或许是个时代产物。冠上房奴帽子时,各家也有各自的不易与无奈,也许曾经是一种心酸,可如今却成为一种“特别”的幸福感。无论它真实的意义在十年间是如何发生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贷款买房已经成为趋势,房奴不再是个贬义词。但倘若人们热衷于贷款置业只是为了实现资产的升值,甚至在潜意识里已将其重要程度的定义胜过了通过双手工作创造价值,或许真的会促使越来越多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特别是涌入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成为“房奴”。而房价的高歌猛进,除了让不少满怀斗志而来的青年人“逃离城市”而去,久而久之更会让城市失去活力与创造力。
借用2016年《人民日报》一则评论标题来为本文收尾: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