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城市的变迁,可以从平视到仰视的视角变化窥见一斑。“第一高楼”的升级更迭,与城市欣欣向荣的变化同步。北上广如此,青岛亦是如此。

现代城市的变迁,可以从平视到仰视的视角变化窥见一斑。“第一高楼”的升级更迭,与城市欣欣向荣的变化同步。北上广如此,青岛亦是如此。追溯“青岛第一高”的变迁,你会惊喜地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第一高”最早出现在当时的青岛经济中心——市南西部,从198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黄海饭店到1998年建成的百盛购物中心,见证了这一区域兴旺与繁荣。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重心向东转移,青岛“第一高”也不断向东迁徙。

2008年,“身高”223米的远雄国际广场、217米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拔地而起,标志着青岛“摩天大楼时代”的到来。此后,最高建筑的纪录不断被刷新。“身高”237.7米的青岛中心与240米的海航万邦中心并肩而立,耸入云霄;241.85米的青岛财富中心还未建成就被327米的深蓝中心夺去了“第一高”的殊荣;而眼下在建建筑中,目前“青岛第一高”已经是369米的海天中心了,无论建筑规模、建筑高度还是功能配置等都将翻开青岛建筑史新的一页。 



楼宇的高度是体现一座城市建筑业发展程度的缩影之一。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建筑业发展变化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78年12月-1991年12月)、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月-2001年3月)、科学发展阶段(2001年4月-2012年10月)、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11月-至今)。据统计,1979-1987年,全市建筑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2亿元,是1949-1978年的3倍多。到了快速发展阶段,青岛市建筑业行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11.6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60亿元。科学发展阶段,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总产值相继实现多次翻番。而到了2017年,我市建筑业实现产值1879.4亿元,较2012年增长84%,实现增加值602.2亿元,居全省首位,较2012年增长67%。 

如今的青岛建筑业发展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加大力度,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利用 BIM、物联网、云数据和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修炼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构建对内行业发展大框架的同时,我市建筑企业也谋求向外拓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借船出海”,到九十年代“驾船出海”,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尤其是近几年,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我市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境外承包工程取得长足进步。2016年成立的“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工程建设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青岛企业的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截至2017年,青岛市建筑业企业国外施工范围由原来的以非洲、东南亚为主的少数国家扩大到全球40余个国家,地域布局逐步优化。 

经过40年的长足发展,我市建筑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的大市场框架,描绘出了一幅科学发展的新画卷。青岛市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岛建造”正逐渐成为岛城城市发展的新名片。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傅春晓通讯员王延清 

讲述人1 

原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黄勇学 

“穷则思变”新工艺创造奇迹 

黄海饭店是青岛建筑史上第一座高层建筑,也是当时全省最高楼房建筑,主楼高21层,66.3米。从1983年建成以来,它一直雄伟地矗立于汇泉湾畔。然而,在黄海饭店1979年10月开工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要建立一座这样的高楼,难度可想而知。施工单位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现青岛海川建设集团公司)在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前提下,打破常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仅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还缩短了工期。 

塔吊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机械设备,但当时青岛没有建造过这么高的建筑,自然也没有合适的塔吊。为此,项目部自行设计、制造了两台45吨米的内爬塔吊。“所谓内爬塔吊,就是塔吊布置在建筑物中间,我们最开始设想是放在室内电梯井中,由于没有经验,塔吊的底座设计得太大,电梯井放不下,只能空出两个房间放塔吊,等项目其他部分都做好了再做这两个房间。”黄海饭店项目的单位工程负责人黄勇学回忆道。 

“当时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首要考虑的是‘过紧日子’。”黄勇学说,本着节省材料和资金的原则,项目创新采用了内浇外挂剪力墙结构体系。虽然这种结构在今天来说很普遍,但在当年是非常先进的做法。“全剪力墙结构没有大梁大柱,更省钢材,整体稳定性也更好。”他表示,由于工程造价低,对浇筑的混凝土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要求,项目部自己试验确定了水泥、砂、石子,制造了半干的混凝土。考虑到项目每个房间的大小尺寸一致,项目部还制作了模板,墙板、楼板都是在工厂预制好的,拉到现场吊装即可。这种做法颇有现在建筑业提倡的装配式建筑的意味。 

40载春秋飞逝,如今黄勇学也到了耄耋之年。而他们建设的黄海饭店如今仍是青岛接待国内外大中型会议的首选地之一。“穷则思变,这是我们在建造黄海饭店时的宗旨,正是海川人勇于革新,在科技创新、应用上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黄勇学感慨地说。 

讲述人2 

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泉 

打造世界一流都市生活空间 

海天中心汇集全球顶尖行业智慧,它正以369米的青岛天际至高点、青岛首座LEED金级认证绿色超高层建筑、49万多平方米的功能体量,打造成为承载山东半岛都市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的城市地标。目前该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全部体量的三分之二,其中T1主体结构施工至32层,T2核心筒施工至49层,T3主体结构施工至46层。 

在项目不断“摸高”的同时,外立面的装饰工作也早已启动。“像这种超高层建筑,一般幕墙施工都是在主体结构施工过半情况下启动,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按期完工。”刘海泉介绍,海天中心传承海天大酒店的建筑美学,将海洋元素巧妙地转化为建筑设计语言,极具“山、海、帆”地标建筑情怀。 

波浪型的造型美观大方,但施工难度不小。刘海泉在纸上给记者勾勒出了幕墙设计的简易图,“整个外立面有三种幕墙,有鳞片式的、框架式的,还有‘L型’的,这三种幕墙层叠错落,交叉相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波浪的造型。”除了外立面采用多种幕墙组合搭配之外,海天中心作为超高层建筑本身也面临着很多施工难题。当建筑达到一定高度时,上层部分会产生一定振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天中心配置了阻尼器。刘海泉说,为了选出合适的阻尼器,他们跑了很多地方,先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考察参观,又飞到加拿大专门进行阻尼器试验。通过振动模拟试验,切身感受到设置阻尼器后,T2楼在大风作用下几乎没有振动,阻尼器的减振效果非常明显,对居住舒适度的提升价值十分显著。 

“海天中心在建设标准、功能业态等方面定位于‘国际标准、国内一流、沿海领先’,这既是对‘老海天’文化的传承,又标志着新海天起点的开端。”刘海泉告诉记者,海天中心整体计划2020年竣工,届时,浮山湾畔将崛起一座城市新地标,“海天中心将刷新岛城天际线,打造具备世界一流品质的都市生活空间,提升和完善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功能和价值。” 

>>>新闻网免费看房车:8.11三线齐发,市南崂山热盘均22000起,东李装修新盘均价25500/绿城多组团将推,海阳海景大盘均价7000,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岛 看房车”,每周看房优惠信息早知道。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