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短短20天内,中央密集开会,除了疫情,还部署了一件事情——“新基建”。一时间,“新基建”成为一个经济热词。
最近短短20天内,中央密集开会,除了疫情,还部署了一件事情——“新基建”。一时间,“新基建”成为一个经济热词。
区别于以“铁公机”等大项目为代表的传统基建,通常所说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站在开放发展新风口的青岛,自然希望站上“新基建”这个风口。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用未来倒逼和引导今天的投资方向。去年6月,青岛就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住新兴产业投资机遇,加快发展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今年1月13日公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将新型基础设施单独列出一类,项目数量达20个,总投资632亿元。
在“新基建”这一轮赛跑中,各大城市都纷纷起跑。
截至目前,万亿俱乐部中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南京、青岛、长沙、郑州9个城市发布了2020年的重大项目计划或清单。
从已披露具体项目计划的城市来看,最近刷屏的经济热词“新基建”成为各大城市项目规划的重点,“新基建”背后的大市场让不少城市“跃跃欲试”。城际轨道、高铁、5G基站等新基建项目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重大项目清单中。
比如5G方面,重庆将新建2.7万个5G基站纳入重大项目名单中。其他城市也不乏5G相关的基础性项目,包括深圳的铁塔5G基站建设及改造工程,南京的中兴5G通讯设备,成都的中国移动5G产业研究院等。
如何抢占新基建先发优势,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这些排头兵城市或许可以给青岛提供借鉴。
1、抢跑“新基建”赛道
为了把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工作损失、发展损失努力夺回来,各地方纷纷提高基建投资力度,提振经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项目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
作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万亿GDP城市不仅在复工复产上跑在了前面,在部署2020年重大项目上也是拿出了“起跑就是冲刺”的劲头。截至目前,万亿俱乐部中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南京、青岛、长沙、郑州9个城市发布了2020年的重大项目计划或清单——
从项目数量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长沙。铺排重大项目1320个(含打捆项目,其中续建项目716个、新建项目604个),预计项目总投资16245亿元,2020年预计投资3592亿元,投资额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近9.0%。在这1320个重大项目中,社会投资项目占了将近70%,多达900个。
按投资额来看,手笔最大的莫过于成都。10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为33303.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86.87亿元。这1000个重点项目主要涵盖了现代经济体系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四大方面。
备受关注的一点是,对新基建赛道的争抢同样体现在万亿GDP城市的重大项目名单里。比如5G新基建方面,重庆将新建2.7万个5G基站纳入重大项目名单中。而其他城市也不乏5G相关的基础性项目,包括深圳的铁塔5G基站建设及改造工程,南京的中兴5G通讯设备,成都的中国移动5G产业研究院等。
目前,北京已共开通5G基站26000个,北京市政府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之后,日前又召开了专题会,对北京市5G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此外,北京发布的重点项目也集中展现出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浪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产业化项目、国家车联网基地建设项目、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项目等,涵盖了车联网发展所需的研发、产业载体以及测试等各个方面。
深圳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首批5G试点城市,提出2020年要累计建成基站4.5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和独立组网。在深圳发布的487个重大项目中,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不乏深圳市第五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络,以及深圳铁塔5G基站建设及改造工程等。
图片来源:国是直通车
事实上,“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对此,中泰证券分析师冯胜表示,之所以重视新基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加快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分析人士普遍期待新基建能在对冲经济下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普遍的共识正在形成:在这一轮竞争中,想要走在前列,必须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谋在先,走在前。
2、基建项目仍是重头戏
如果把城市比作肌体,那基础设施就是筋骨。“强筋健骨”,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梳理各大城市列出的2020年重大项目计划,基建项目仍是重头戏,基建投资仍是主基调,交通基建又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铁路开通运营……一体化交通网络的构建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在北京的重点工程计划中,包括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662亿元。其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项目19个,助力三地在交通领域实现新突破。
上海公布的152个正式项目中,城市基础设施类有57项,占比37.5%;在57个基建项目中,上海又细分为对外交通、轨道交通、市域交通等多个类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合计44个,占了基础设施项目大类的77%。
重庆2020年重大建设项目包括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区域协调五大领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总投资2.7万亿元的924个重大建设项目中,共包括交通、市政、水利、生态环保、能源、通信等项目367个,计划投资约1.45万亿元,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为85%。
成都全面对接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重大部署,围绕全面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以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主要抓手,强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布局17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062.48亿元,年度投资1665.51亿元。聚焦民用航空强枢纽、铁路发展提速度、公路网络上档次,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大通道”双走廊,推动建设30个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当下,以扩大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再次受到瞩目。
3、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成主攻方向
各个城市发展层次不同,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不同,掌握的资源不一样,对大项目的谋划和部署也各有侧重。独具特色、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现在一张张项目清单中。重点项目的布局,也预示着城市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北京和上海拥有我国最强的基础科研实力,也集聚了众多大院大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所以,两个城市在项目建设上也突出抓科创中心建设和大科学装置布局。先看北京,在100个高精尖产业项目中,就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18个交叉研究平台及大科学装置项目。
在对重大项目分类上,上海将科技产业排在了最前面,下面又分为科创中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小类,包括转化医学(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等9个科创中心。据有关报道,上海今年的科技产业类的项目增幅明显,此前五年,上海平均每年在该领域安排重大项目24个,今年一下子骤增到42个。
先进制造业是这些全国排头兵城市“兵家必争之地”。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各大城市形成愈加清晰的产业格局。上海、成都、南京等多个城市的重大项目计划中都将“先进制造业”单列一项,足见其重视程度。
2019年,上海的制造业投资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一批大项目的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1.1%。2020年,上海列入重大项目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共有24个,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汽大众MEB工厂、宽体客机、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明星项目。
成都近年来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此番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218个重点先进制造业项目。以中电科成都产业基地、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英特尔骏马二期、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等骨干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曾经是华东乃至全国化工、电子、钢铁等传统工业基地的南京,如今正发力“智造”,将“智慧大脑”不断嵌入高端制造业。在此次公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多达122个,其中包括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等有关领域项目。
4、重大项目建设如何按下“快进键”
笔者发现,多数城市的重大项目清单中,只列举了项目名称、建设单位等简要信息,而在南京发布的重大项目列表中,还十分详尽地公布了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额等信息,甚至细致到2020年建设内容及进度目标。可以想见,南京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挂出了明确的作战图,还排出了施工表,保证项目建设进度。
南京市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计划列表
大项目,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着政府背书,建设、投资、收益都有保障,根本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如果“藏着掖着”,显然不利于项目建设,最终伤及城市发展。项目建设是公共资源,公之于众才能让投资方有的放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是南京公开项目信息的原因。
项目清单已定,接下来就是与疫情赛跑,如何把损失“抢”回来?为确保疫情过后一批重点项目立即开工复工,各地可谓开足了马力。
北京在研究确定2020年“三个一百”市重点工程的同时,成立市级重点项目落地和投资促进工作专班;成都77个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社会事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到约1707亿元;浙江省总投资8864亿元的53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河北省要求各市领导包联536项省重点项目,务必要在6月底前全部实现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项目清单动辄上万亿投资,钱从哪里来?
地方政府获取项目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财政拨付,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目前大概占到45-50%的比重。其中后者主要包括一般债、专项债,平台债、平台贷,PPP等。
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
为保证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多渠道筹措资金,各大城市也使出浑身解数。
北京在项目实施主体上,突出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激活民间投资内生动力,确保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社会投资项目数占比不低于50%,投资额占比不低于70%。
成都提出进一步健全“项目清单+城市合伙人”机制,按双月推介发布省、市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推动项目业主、民间资本、金融机构三方联动;利用人民银行“天府融通”线上项目融资平台,动态发布重点项目融资需求。
重庆将进一步深化PPP模式改革,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拓宽项目建设筹资渠道。同时,加强与人民银行、银保监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畅通银企对接通道,引导新增银行贷款主要投向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支持力度,切实解决项目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
重大项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投资增长的领头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各地都按下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加速键”。
而面对“新基建”热潮,谁都不想错失机会。要看到“新基建”背后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新基建”对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马太效应”也将逐步显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随着“新基建”带来的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城市之间的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今天的青岛而言,面对未来可能加剧的区域竞争,在“新基建”赛道中加速起跑已经迫在眉睫。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谋划“新基建”的投资与布局,发挥新基建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别观望,看准了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