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12日晚,《问政青岛》持续进行中,本期接受问政的是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8月12日晚,《问政青岛》持续进行中,本期接受问政的是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活动现场,就青岛市李十梅庵和世博园片区的公交运力不足、青岛北站周围区域6年控规迟迟未完成、城阳区夏庄街道华阴社区等地山体安全隐患、青岛319宗1.45万亩闲置土地等问题,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姜德志率队接受市民的问政。
公交场站落地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是青岛发起的十五个攻势之一,但公交场站这个再基础不过的设施,却难以落地,影响周边居民每一天的出行。是什么原因让公交场站成了规划图上的“空中楼阁”?
节目现场,首先关注的就是公交出行问题。市民反映,李沧区十梅庵片区和世博园片区公交运力不足,乘车十分拥挤,上班等车半小时是常事,无法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世博园小区预计今年入住居民将达到40万人,却仅有6条公交线路通过。一边是出行刚需,一边却是迟迟没有动静的公交线路。多方探究,却发现问题卡在规划上。
青岛公交集团李沧巴士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反映说场站面积不够,无法停放更多公交车。据调查,位于李沧区世园大道旁的公交场站,是周边唯一一处公交场站。但在世博园周边片区的控规中,共预留了7处公交场站,无一落地。
在已批复控规中,市内六区共有232处公交场站,但有些规划场站落在拆迁难度较大区域,不具备收储条件。有的规划在海水淡化场取水池,有的在胶济铁路所在区域,何时规划落地遥遥无期。规划的232处公交场站,目前只有70处落地使用,落地率只有30%多。
在听到有市民说这些规划是“纸上谈兵”的时候,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姜德志说,“确实很刺耳”。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交通规划处处长徐燕也说,“这些公交选址确实是有不合适的地方,”但她也说,选址是复杂的过程。
姜德志表示,公交场站规划难落地涉及土地使用问题。他说,现在老城区都是建成区,土地都是有主的,要么是企事业单位用地,要么是农工商用地。有时候根据服务半径规划,就需要从别人那里切“一块肉”,需要讨价还价;而农工商用地划分为四类,有时候政府为了推进征收将土地临时划分到其他类别,当时解决了问题,但后续问题又会产生。
具体到如何解决公交场站规划的问题,姜德志表示,要把规划的公交场站站址重新梳理一下,研究可操作性,还要跟公交、交运资源共享,在如何多措并举推进公交场站落地问题上努力。
对于公交场站这个基础中的基础设施难落地的问题,姜德志表示,该局和住建、交通等部门想了很多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世园会片区,地铁已经拉到了世园会门口,从另一个角度减轻交通压力,不能只解决地面公交问题,而是要多措并举。
北站控规六年难产
投用六年的青岛北站,从2019年春运开始就成为岛城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但却并未带动周边片区的强势发展。调查发现,在这个片区,规划先行变成了迟迟未到。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青岛北站,周边片区的规划为何一直“难产”?
随后被关注的,是青岛北站的控规问题。青岛北站投入使用6年以来,始终给人一种尚未建好的错觉,本该是站前广场的地方在围挡里长满荒草,给人荒凉感。
按照青岛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北站周边片区将和李村中心共同形成以商务中心、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对此,李沧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控规还在优化。但相似的答复从2014年就从相关部门给出。
根据市政府2016年出台的有关意见规定,到2017年底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而到现在这个控规迟迟没有落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名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肯定不会一直拖着”“但是有可能就需要时间”“有些事情哪这么简单,城市也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青岛北站周边控规何时出台?真的只是时间问题吗?
对此,姜德志表示,“青岛北站投入6年周边规划不完善,感觉遗憾。”“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控规没有起到引领作用,这个问题我检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李沧分局局长胡雁也表示,这片区域由一家国有公司负责从前期土地整理到后期开发,考虑到招商开发的问题,这个公司在反复对规划进行“推敲”。她还说,这个规划去年李沧区政府已经跟深圳一家公司签约了,规划正在编制中,初稿下周就能完成。被问到这个等了6年的规划是否是工作推进太慢时,她回应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将争取今年10月前把控规完成。
对此,姜德志回应,在2016年青岛启动了全域控规编制,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范围内划分了81个单元,其中69个单元控规已经编制完成,剩余12片区控规初稿已经完成。之所以这些片区控规还没有公示、审批,基于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要开门编规划,周边很多企业搬迁后,希望获得土地收益最大化,是一个博弈过程;一个是因为控规的审批要走程序,要论证、审议、公示。
他表示,规划落地需要组合政策,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土地、征收政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在就在跟市北、李沧、城阳联合,针对胶济线周边老企业搬迁的土地政策上,计划推进同地同价的政策,消化掉土地收益的博弈,有利土地规划的实施落地。
规划要提前,但现在确实有落后的情况存在。针对这一现状,姜德志表示规划必须要提速,必须要与时俱进,围绕产业拓展、市民宜居等,对区域规划进一步论证。
汛期山体坍塌,何时转“危”为“安”?
当天问政还涉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其他主要工作,其中就包括地质灾害防控问题。时下青岛正值主汛期,今年的强降雨又较多,极易引发地质灾害。这些隐患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半个多月前,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华阴社区等地因大雨山体发生塌陷、滚石,堵塞了华阴社区和响石村间的一条山林防火通道。一场大雨后垮塌的山体,危险出现半个月却没有得到处置。现场没有封闭,甚至没有警示标志,市民不敢出行。
自7月23日—8月7号,华阴社区一直处在青岛市2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的黄色预警区。然而对于此次险情,城阳区自然资源部门表示并不知情;而社区已派人来查看了,却没有处理。
危险还并不是只有这一处。8月9日青银高速公路附近山体上,一处防护墙出现垮塌,没有做任何处理,也没有做防护提醒。而在不远处,施工照旧、厂房依旧,还有行人从这里通过。相关部门表示这里是由一家企业建设,应该由他们进行抢修,城阳区自然资源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它不影响安全,只影响美观”。
问政现场,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肯定存在安全问题。发生这种情况后,相关人员应该做好值班,在现场待命,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相关工作进行布置,并做好准备及时对周边人员进行转移,甚至请专家研判灾害后期发育问题。
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显示,截至4月份排查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299处。对于没人管、没人抓的自然灾害问题,姜德志表示,我们很多工作在“最后一公里”上还是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今年汛期还没有结束,隐患排查、警示问题还必须要做。
下一步,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将利用3天时间,把崩塌的山体清理掉,并设置警示牌,和街道一起落实好,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土地闲置无人问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刻不容缓。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在大力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在岛城建设发展的热土——西海岸新区,有的土地却一闲就是好几年,成了热土上的“冷角落”。
西海岸新区、原胶南市海西路东、海滨五路南的6.32公顷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由青岛宜途宜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约定2015年6月竣工,如今5年时间过去,这片地上唯一的建筑是20多根钢结构立柱,有人员在场地内洗沙。西海岸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先是回复说“柱子竖起来就不算闲置用地”后又说是“供而未用”。
铁山街道的“孤楼”闲置了十几年,被西海岸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认定为闲置用地,但到现在还没有收回。
根据1999年4月26日国土资源部第6次部长办公会议通过、2012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修订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国有建设用地,可以认定为闲置土地。
对此,姜德志表示,这两处土地的利用肯定都是不正常的,肯定是土地浪费。这既有政府主观的原因,比如规划变更,也有项目方投资未跟上等原因。政府作为土地出让部门和监管部门,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确认闲置原因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据悉,青岛市有319宗共1.45万亩闲置用地。对于闲置用地的处置,下一步青岛市会出台相关政策,对各种闲置用地的情况分类施策,制定各种解决方案。对一些闲置土地将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联合开发的方式加大处置力度,对企业原因导致的闲置用地,将依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