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平房成片到高屋广厦,又从繁华迤逦到重回自然。几十年间,青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其背后是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宜居环境的更迭。
盘点“十三五”期间我市住建行业亮点工作“大数据”
亮点1:构建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让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住房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都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实事中来,将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16-2020年间,我市累计实施住房保障6.3万套(户),其中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2.7万套,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万户,共2.16亿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6.3万套,其中公租房3.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2.4万套;人才住房已建设和筹集12.3万套。我市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国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2016-2019年间,我市计划改造棚户区17.26万套(户),实际累计实施改造18.6万套(户)。今年全市纳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计划启动棚改2.7万套(户),截至目前,共启动棚改2.73万套(户),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整治改造老旧小区187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6.6万户。截至2019年底,共实施改造建筑面积219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0万户,提前完成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今年全市计划改造111个项目,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开工,开工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开工率达135%,提前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亮点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城市更宜居生活更便利
为推动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瞄准城市功能短板弱项,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参与制定全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方案,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承载力和保障力。“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市政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建设道路总长度约90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为骨干、主干路为补充”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网体系。2016年以来我市共打通未贯通道路百余条,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的“最后几百米”。
过街天桥虽短,但对于方便居民出行和缓解道路交通的意义却重大。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七区一市)累计建成立体人行过街设施111处,其中包括人行天桥65处,人行地道46处。主要分布在双向六车道以上的封闭式交通干道的路段,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过街量均较大的交叉口,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周边,以及跨铁路、跨河流的区域。
在供热燃气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市集中供热面积由1.6亿平方米,扩大到2.8亿平方米,增长率超过70%。此外截至2019年采暖季,市内六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6287万平方米,较2015年新增4687万平方米;在天然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天然气分输站8座,建成天然气高压主干管道约317公里,建成次高压管道约444公里,供气管道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较2016年增长35.1%。集中供热面积和供气管道长度均位列全省第一。
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也成为民生焦点。自去年以来,我市已分两批对近60处老建筑实施“红瓦修复工程“,从而让老城区更加活力时尚方便温馨。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启动对大学路、沂水路、广兴里周边等片区实施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示范带动全市老街区整体复兴。
亮点3: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破解 推动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市物业管理“提质扩面”,先后深入开展了“物业服务年”“整治提升年”“政策宣传年”,以及“文明服务年”“标准建设年”“品牌提升年”等系列主题年活动。物业管理范围从住宅、写字楼等全面向学校、医院、商场、工业园区、会场会馆、商业街区、高铁航站楼、海底隧道等业态延伸。据初步统计,我市物业覆盖面积达到2.96亿平方米,物业管理项目3924个。全市具有物业管理项目的物业企业1207家,物业从业人员约11.1万人。在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物业服务质量也越来越规范,我市建立起多层次、多等级的服务标准体系,服务标准走在了国内前列。
众所周知,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是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的民生工程,“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为此,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创新思路,会同辖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经济发展用地置换等“一校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抓重点补短板,统筹解决集体土地配套教育设施用地征地问题。近年来,在市、区两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南区、市北区、浮山新区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所,新增学位3.6万个,新建配套幼儿园33个,新增学位7000个,解决了4.3万名适龄儿童入园、入学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促进了我市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统筹开展停车场建设改造和信息联网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累计建设公共停车场178处,增加公共停车泊位约7.13万个。今年年初,由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制定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28条新规”正式发布,对停车问题的“管理属地化、建设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监管法治化”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即为全市停车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又对权责奖补等进行微观层面的敲定落实。
随着群众呼声的愈发高涨,近年来青岛老楼加装电梯也越来越被重视,继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后,今年青岛实现多项政策突破——拓宽资金来源,老楼加装电梯可提取直系亲属公积金;延长奖补期限,至2022年底,我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获市区两级政府补助20万;简化审批流程,取消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消防设计审查;扩充加装渠道,发挥基层组织议事协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18部加装电梯项目进入前期操作或实施阶段,其中111部电梯交付使用。今年八月份,我市发布《青岛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办法(征求意见稿)》,后续随着政策的实际落地,将极大助推老楼加装电梯在我市全面铺开。
亮点4:绿色发展节能先行 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径
建筑能效提升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务实举措,对构建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监督服务体系、推出激励政策等举措,积极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53个,建筑面积167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113个,面积1258万平方米;累计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2281万平方米,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16个;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47万平方米,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完成改造节能保暖工程3100万平方米,降低建筑能耗约40%,惠及居民38.7万户。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市按照“以点引路、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全面发展绿色建筑,重点建设西海岸新区等绿色生态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中德生态园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中欧国际城被确定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我市坚持规划引导,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我市还高标准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双试点”工作,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全面达标,总结形成了“分层规划、多维协调、系统建设、综合保障、专业支撑、长效推进”的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为海绵城市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全市累计建设海绵城市面积约216平方公里;49公里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完成项目投资超40亿元,总结形成“多维化协调,全域化规划、综合化保障、多元化建设、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收费、统一化监管”的青岛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经验,全市干线、支线管廊总规模达118公里,入廊市政管线累计达到1000多公里,全国领先。
在工地扬尘治理方面同样收效显著。去年4月份,建设工地扬尘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我市创新建立起扬尘治理“345”长效管控模式(即三化、四重点、五位一体),用人防、物防、技防的全面提升大步迈入了扬尘治理“2.0时代”。一年多来,全市建设扬尘治理工作成果显著——截至今年10月,全市实地检查工地扬尘治理情况17000余个次,每日夜查暗访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形成了全市严管高压全覆盖。雾炮、洗车机、环场雾化喷淋等常见降尘抑尘设施基本普及,无尘作业工法、环保型固尘剂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省内率先建成建设工地渣土车AI智能识别管控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周均筛查渣土运输车辆7000余车次,形成了工地渣土运输违规必被查的震慑效应,配合扬尘在线监测和远程视频监控,构建出完善的远程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管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以来,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由18家增加到现在的39家,年设计利用能力由不足3000万吨提升至5865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数量由2016年1500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3200余万吨,利用率达到70%以上。2020年至今,全市累计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1.1亿吨。“十三五”期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既保证“数”的增长,也注重“质”的提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56项技术成功申请国家专利,突破技术壁垒,填补国内空白;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要求,规划建设5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园,推行组团化、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创新性的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城市双修相结合,在平度犁沟山开展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取得成功,总结成功经验,适时向有条件的区市推广。
亮点5:村镇建设工作成果显著 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949.9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12 %,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提高4.13个百分点。四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现有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在内的2个国家特色小镇,有11个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10个镇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下,全市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创建,全面启动镇级垃圾终端处置站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5439个村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100%。145个村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达标创建,占年度总数的100%,10个镇级垃圾终端处置站建设完工,填补了农村生活垃圾镇级处置的空白。此外,从2016年以来,我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列入市办实事顶格推进,规范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共改造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9299户。
2018年以来,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生物质则生物质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制度的支持激励作用,共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9.5万户。
2018年起我市启动美丽村居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如今我市10个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特色越来越鲜明,“一村一品”正从愿景走向现实。目前在《青岛市市域乡村风貌规划》指引下,形成省、市、区(市)三级试点建设体系,依托当地独特的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发展起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等产业支撑,绘就青岛特色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亮点6:住建经济增量提质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青岛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整体规模逐年扩大。2016年—2019年,建筑业产值分别为1509.5亿元、1879.4亿元、2309亿元、2809.9亿元,年均增长率22%,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资质结构日趋合理。1682家建筑企业中总承包企业567家、专业承包企业784家、劳务企业331家,分别占建筑企业总数的33.7%、46.6%、19.7%,一级资质企业由111家增加到217家,已经形成了组织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产业大军。
2016-2019年间,我市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荣获鲁班奖1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0项,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106项,精品工程数量稳居全省领先、全国前列水平。
在“走出去”方面,我市充分发挥平台效应,成立“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支持建筑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足迹”遍布北京、广东等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美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51个国家和地区。据悉截至今年10月,我市“十三五”期间完成出省及出国建筑业产值达398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3倍。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通讯员吕立新王延清摄影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