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重大调整,18年弹指一挥间,今日的市南东部、台东步行街已是岛城最繁华的地段,新兴商业综合体的相继崛起更是为李沧带来了大量人气……2012年12月1日,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再度迎来大变革,市北四方合并,黄岛胶南成一家,“大青岛”版图进一步扩张。
在此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下,青岛新闻网房产记者采访了多名经历过青岛上一次变革的土著居民,通过他们的居住变迁故事,“穿越”回到当年的中山路、台东、老沧口,看看这些年的兴衰交替。而对于85后的“小年轻”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最新一次区划调整后,未来的10年、20年他们以及这座城市将何去何从。
变迁故事之一:老台东并入市北 棚户区“脱胎换骨”商圈扩容
根据市史志办的资料,1994年合并前的台东区和市北区,面积都极小。台东区的棚户区占了全市的一半,是青岛最大的贫民窟,两区的人口密度也是青岛最高。
李阿姨对8、90年代的拥挤的台东仍记忆犹新。去年刚刚退休的她于80年代末从中山路下嫁到台东,对中山路与台东的变迁都有发言权,“过去台东周边是大片的棚户区,叫仲家洼”,李阿姨回忆道,村里地势低矮,每到雨天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洼,雨水,污水,垃圾混合在一起,把“脏乱差”一词演绎诠释到极致。
从中山路刚搬到台东住的时候,李阿姨多少有点心理差距,“90年代初一家八口人住在一个40平米的两层小房子里,我和丈夫孩子住在楼上,公婆和小叔子一家住在楼下,我们家还算是比较好的,其他邻居都是10平米的小平房四五口人挤,村头上还有小两口住在3、4平米的屋子里,一张床就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全堆在里面,用的是公共厕所,打水也不方便”。
上图为上世纪的仲家洼 左下为台东一路旧貌 右下为90年代的台东利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4年,台东并入市北,提起这段历史,李阿姨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实实在在的变化是在区划调整后的几年后感受到的。1998年9月,台东棚户区改造正式开始,仲家洼的老平房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楼房。“原来的老房子换了两套新房,一个套二一个套三,我们是1999年搬进新房子里的。当时如果安置到浮山后,房子面积会更大,但考虑到老人,还是选择了老地方”,李阿姨和丈夫用2万块钱换来了一套70平米的套二,如今这套二手房市值已高达近80余万。2008年,仲家洼标志性臭水沟——北仲河寿终正寝,这条污水河被填平,取代它的是一条著名的体育街。
与居住环境一起改变的,还有台东的商业氛围。据李阿姨介绍,90年代的台东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只有台东三路分布着许多小店,有点像现在的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前逛街都去中山路,全青岛的人都往那聚,根本就没有台东商圈这一说”。直到1994年,利群商厦开业,随后三百惠、台东万达、沃尔玛相继开业,台东三路、台东商业步行街日益崛起,婚纱一条街、文化市场等特色街区渐次出现,台东商圈不断扩围。“如今出门就是大商场,遍地小商店,中山路倒不常去了”,李阿姨笑着说。
变迁故事之二:30年路东30年路西 李村赢在商业沧口亟待转型
1994年区域调整,李村与沧口合体后一个新名词诞生:李沧区。这一新兴区域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合并后设置,成为青岛市内面积最大的区。
上图为80年代初期的李村大集 下图为20多年前的沧口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谈起李沧区这几年的发展,年轻时工作于青岛第一建筑厂的老工人齐大爷不无感概地说道。齐大爷的母亲原先住在中山路一带,但因工作单位搬迁,一家迁移到了小白干路(即重庆路)附近的宿舍楼里。从地图上看,齐大爷的家正处于沧口与李村的对称轴上,在此居住的30多年里,他亲眼见证了道路东西两侧的兴衰交替。
“举家从中山路搬过来的时候没有丝毫怨言,当时的沧口被规划为工业区,整天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据齐大爷讲述,退回去二三十年,工人工资很高,直接拉动了沧口当地的消费水平,“每个月领工资的那天,沧口广场的市场、商场、电影院都会聚满了工人。当时知名的娱乐场所有两个,一个是长征剧院,一个是工人俱乐部,下班后和工友去那里看电影,是最大的乐趣”,当下普遍流行的“够级”也起源于沧口广场。
路西的繁华仍然历历在目,而路东却是一片荒凉,齐大爷很少踏足,“那时候李村属于崂山的商业区,不算市区,只是个村庄,非常穷,走几步就能看到农田地。我们偶尔去一次就是逛逛李村大集,还有一个百货商场也挺有名,其他就没什么了”。
这一情况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逆转,“李村沧口合并后,95年区政府搬到李沧广场对面”,很快,这里不再只有李村集和百货大楼,北方国贸、利客来、河北商城、巴黎春天纷纷在此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李沧万达广场、李沧宝龙城市广场等新兴商业综合体进驻,吸引了大批年轻客流。“沧口和李村离我家都是三站路的距离,过去出门买东西习惯性地往沧口跑,现在李村商场多选择多了,就几乎只往东走了”齐大爷这样告诉我们。
近5年来,伴随着中央居住区和世园生态新区片区规划的提出,东李沧旧村相继进行改造,郑庄改建成山河城,上王埠东王埠桃园旧址上建起商品房时代城和保障房王埠景苑,热销的中海国际社区是在河南南庄原址上建造的,此外还有位于候家庄、佛耳崖、麦坡村的绿城理想之城,李家上流、南王家上流、王家下河、于家下河的万科生态城等等,一栋栋崭新的高层拔地而起,刚需集中进驻,使得这里成为岛城最具活力的片区之一,李村不再是个“村庄”。
曾经承载了齐大爷等老一辈工人回忆的老沧口虽然伴随着老企业迁出已是一片荒凉,但近几年来也在转型,“胶二、同步带厂、国棉八厂、国棉六厂这些老厂房都搬迁了,沧口火车站也在改建,以后还要通地铁,相信再过几年这里会重新好起来”,齐大爷充满信心地说道。
小市民看大规划:新都心变城市中心 西海岸"市南区"雏形已现
变则通,通则久。如果没有18年前的巨变,台东商圈、李沧商圈、市南东部及崂山也不会这么快如此迅速地挣脱经济发展的束缚。18年后,青岛区划再度迎来大调整,市北四方合并,黄岛胶南合体。对于正值青壮年的85后,台东、李村、中山路早已是一片模糊的影像,但对于未来,他们却有着大胆的预测。
诸多网友发帖追忆老四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业后留在青岛工作的小刘去年在水清沟购置了一套二手房,如今一夜之间变“市北人”,小刘的心里多少有些“赚到”的欣喜。小刘远在淄博的母亲得知四方并入市北后,有了来青岛养老的想法,“四五十平就够了,老两口以后过来养老”。如果这一想法成真,小刘坦言会选择新都心,并预言这里将会成为下一个城市中心,“虽然老城区生活很方便,但格局基本不会有大变化,新都心是新城区,未来几年肯定有新建大型商场,而且还有地铁”,针对老四方的房价,小刘很乐观,“合并后人们的心理多少有点变化,长远来看这里的房价会涨”。
区划调整消息发布后,青岛楼事论坛“炸开了锅”,诸多网友在此发表独家见解。在《世上再无四方区 志在四方成历史》一贴中,不少人跟帖讲述了老四方的点点滴滴。在《新市北的房价将迎来新一轮上涨?》一贴中,六成多网友认为市北房价会涨,“新区域建立政府必定会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商也会借此炒作房价”,网友“srtseymour”力挺新都心:“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地铁开通的日益临近,这里的价格必然大涨。”
网友“东莱生”将胶南黄岛合并称为“最大的变化”,他预计“隧道会逐渐取消收费,交通会有大发展,更多大项目规划会不断出现”。网友“青开新人”针对区政府迁移至胶南隐珠镇发表了看法,认为长江路商圈可能会就此衰落,但他十分看好西海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前景,“整个西海岸随着另一个即将崛起的商圈而将变得更加有活力,一个西海岸的“市南区”的雏形已经展现”。(点击查看原贴)
胶南并入黄岛区的消息传开后,原胶南市房产交易中心连日来人头攒动,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办理手续。家住原胶南的郑先生前来办理房屋买卖相关手续,在胶南买房把老人接过来养老的想法去年底就有了,上个月并区的消息频传,郑先生决定出手,“我在胶南有套房子了,担心下一步限购就买不成了,而且这里的房价保不准也会涨,趁现在还有点优惠早买早安心”。
【记者手记】
繁华的台东、高端的东部、喧嚣的李村商圈,在90后“小年轻”的眼中都是理所当然,因为从他们记事起就是这样了,但在“老青岛”心中,1994年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台东、老沧口还历历在目。
不管怎样,时代的车轮在行进,昨天已是过去,展望未来,青岛下一个台东、李沧、浮山后在哪里?在城市蝶变过程中人们将何去何从,随着青岛大规划的调整,这些答案都会一一揭晓。(记者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