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有机地实现历史风貌的保护?青岛在大尺度划定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以及聚焦每一个有价值的单体历史建筑同时,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规划体系。

历史城区是青岛城市风貌的精髓所在,独特的空间格局、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是青岛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有机地实现历史风貌的保护?青岛在大尺度划定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以及聚焦每一个有价值的单体历史建筑同时,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规划体系。 

为此,青岛划定13个历史文化街区。从2010年开始,经过7年时间,目前基本完成编制。观海山、八关山、鱼山、信号山、观象山、无棣路、中山路、四方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和八大关—太平山等11个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向社会公布,黄台路和奥帆中心保护规划方案在完成审查后,也将予以公示。 

记者梳理对比发现,这些在控规层面上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案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有机衔接,对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既在框架上强调保护街区的整体格局,路网、景观视廊等“大结构”,又细致入微地针对每一处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特色文化要素等“小细节”进行约束,让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更立体,手段更完备也更具可操作性。 

分门别类确立街区保护重点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历史城区东沿延安三路至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南部滨海岸线,面积达28平方公里,是青岛名城核心价值、特色历史风貌的集中体现区域。与其他城市相比,青岛的历史城区面积大,连绵成片,建筑保留状况较好。由于发展之初就严格遵循规划建设,整个历史城区整体性特点更为突出,功能分区也非常完善。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历史城区,多年来,青岛市相关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1995版城市总规中编制了历史文化保护专篇,确定“新旧脱开布局,保护老城,发展新区”的总体保护发展思路,并提出重点保护9个传统街区 (馆陶路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区、观象山住宅区、安徽路住宅区、观海山住宅区、信号山住宅区、鱼山住宅区、黄台路住宅区、八关山疗养住宅区和八大关太平角别墅区)、88处独具价值的历史建筑。 

2000年编制的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提出重点保护10片历史文化街区 (观象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武定路历史文化保护区、馆陶路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路历史文化保护区、观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信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鱼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八关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黄台路历史文化保护区、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建筑共计320处。 

2006年至今,青岛市还相继编制《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积极保护与整治规划》《奥帆中心文物保护规划》《八大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青岛德国建筑群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指导建筑修缮更新利用的详细保护规划。地方法规也不断完善,1996年颁布实施《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在 《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中》设立特色风貌保护专篇,2012年颁布 《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颁布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借助保护规划体系和地方法规不断完善,青岛较好地保护了历史城区总体格局和风貌,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城市整体风貌得到了有效延续。 

但是,在这些规划控制体系中,把关注重点主要放在单体建筑与南部沿海一线的重点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编制并未全部覆盖,部分街区缺少刚性的、控制性规划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从2010年开始,青岛把规划重点转向历史街区,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陆续开始编制13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设计单位项目组编制人员告诉记者,根据街区主导功能的差异,13个街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中山路、馆陶路、四方路街区为公共型街区,商业氛围浓厚;鱼山、八关山、信号山、观象山、黄台路街区等为居住型街区,人口密集,生活气息浓郁;八大关街区为疗养度假型街区,环境优美;奥帆中心为奥运属性街区,现代气息浓重。体现在具体方案上,公共型街区进一步强化旅游服务、综合商业、商务休闲等为产业定位,将减少居住用地比例,鼓励原来用作居住、仓储的土地房屋提供商业服务,进一步繁荣商业,增加区域活力。居住型街区则要继续保留居住属性,把精力放到优化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上,通过绿化美化、房屋修整、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等手段,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宜居街区。 

“由表及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注意到,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由表及里”式保护是11个公示规划保护方案的显著特点。不同于普通人脑海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老房子”,这些保护方案从街区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入手,涵盖自然地形、街巷道路、空间尺度、街坊院落,甚至对建筑高度和体量色彩也进行了细致控制。 

对街道保护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作为串联起不同空间的重要途径,11个方案中共计提出保护街道超过100条(段),涉及约束性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街道自身的宽窄,曲线、拐角、行道树等,两侧建筑的形态、色彩及新建建筑高度也涵盖其中。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握了街道的奥秘也就掌握了街区活力的源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祝成表示,青岛历史城区街道分布非常符合“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宽窄得当,周边商住平衡,非常宜居。目前,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着手编制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历史城区街道以人为本,关注街区融合的设计理念非常值得借鉴。 

“大框架”之外,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则在细化中推进。按照《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统计,青岛全域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15处,历史建筑197处,传统风貌建筑1557处,工业遗产19处。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历史城区。记者粗略统计,公示的11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中,文保单位不少于185处 (八大关近代建筑群计为一处,包括236栋建筑),历史建筑不少于183处,传统风貌建筑不少于1281处。 

对于这些建筑,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均提出了明确的保护要求。其中,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按照修缮的标准进行保护,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传统风貌建筑则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现状不同采用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方式进行保护。其中,特殊保护采用修缮方式进行保护,重点保护采用不改变建筑外部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和设施;一般保护则主要保护现存主要的物质信息与历史载体。 

为了更好地保护整体格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提出保护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所在庭院。除了拆除违建,保护格局,庭院内的古树名木、植被、铺砌材料、石桌座椅、台阶、花坛等均被纳入保护范围。 

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之外,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还对一般建筑进行界定。其中,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可以整治或拆除重建,与历史风貌协调的一般建筑予以保留。此举将对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城区保护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用城市更新把人留住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人的去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建筑人口密度过大,不仅对建筑本身破坏严重,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舒适度,相当部分里院建筑境遇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随着经济重心转移,部分区域年轻人外流相对严重,街区活力下降,发展乏力。 

“老城区是青岛城市精髓所在,既要把它保护好,又要适时适当地引进丰富的配套设施,让老城区居民生活得舒适而充满活力。对于一些人口过多,严重超出原有密度的传统风貌建筑,或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谐有序地减少居民数量提高生活品质,或通过改造征收将居民彻底迁出,引入新的功能,重新焕发光彩。”2016年11月,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时,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如是表示。 

参与编写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的专家与伍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公示的11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中,城市更新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街区功能定位、配套丰富都进行了明确要求,将有效改善街区生活舒适度,希望以此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让历史城区更具活力。 

去年7月首批通过市政府批复的鱼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综合考量区域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居民数量和配套情况后,方案提出在现状人口为1.43万人的背景下,通过地块功能调整,将实现居民“做减法”,配套“做加法”。建议将区域内两宗居住地块调整为幼儿园,一宗居住地块调整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将一宗空地和一宗金融保险业用地调整为广场用地。 

对部分居住密度较大的建筑,规划建议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采取统一收购、逐步投放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在建筑利用和引导上,鼓励向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转换,部分建筑作为公租房、青年公寓、老年公寓,少量建筑可作为商品房出售。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