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摆脱昔日南北狭长的胶州湾东岸带状城市空间束缚,历经东进、西跨、北拓,直指全域的完美“三级跳”,青岛正在以海湾型大都市的全新姿态,在陆海所及,更为从容地谋篇布局。
风雨兼程数十载,“大青岛”一路狂奔,不舍昼夜。
摆脱昔日南北狭长的胶州湾东岸带状城市空间束缚,历经东进、西跨、北拓,直指全域的完美“三级跳”,青岛正在以海湾型大都市的全新姿态,在陆海所及,更为从容地谋篇布局。
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对人是如此,对城市亦是如此。空间的拓展带给城市无尽的想象力,青岛也从此步入发展快车道——
城市的活力从此激发,青岛经济社会迎来大发展,人流、物流、财流应时而变、随势而动;
城市的结构更加均衡,青岛基础设施迎来大提升,城乡共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的能级进一步提升,作为全国第十二个,同时也是北方第三个GDP突破万亿的城市,青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城市的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当下的青岛,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正在以国际化大都市的全新定位,以更加高远的视野和更加自信的脚步,参与到全球城市竞争中。
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开启。
扩张的城市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84年,这是一切变化的起点之年。彼时的青岛,只是一个单一的、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配合青岛港和胶济线,几乎一切都聚集在胶州湾东岸的狭长区域中。在1979年编制完成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中,青岛的未来被划定为南、中、北三个组团,力图通过这种安排缓解南北交通的矛盾,同时使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拥有一定的布局空间。
沿海开放城市地位的确立使青岛获得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宝贵契机,也让城市对做大空间有了迫切的需求。为此,1989年,青岛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在原有三个组团的基础上,增加了东西两个组团,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布局松绑。
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在1992年。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到来,使这座机敏的城市再度看到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在这一年被城市的决策者首次提出。与之同步,大规模的城市东进战略——行政中心东移开始实施,青岛开始向东部扩张。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以行政中心的搬迁推动城市布局的变化,进而谋求产业的跨越。改革的雄心让全新的东部成为瞩目的焦点,各种资源汇聚于此,仅仅十多年时间,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成为青岛新的行政、金融、商业中心。
东部成功开发给了青岛强烈的信心。审时度势,城市将拓展的目光落到了胶州湾西岸,“西跨”开始加速。以青岛为主城,以黄岛为辅城,环胶州湾发展,在“95版总规”中,“两点一环”的总体空间结构将黄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2002年启动的西海岸大建设更是给这片热土再添激情,胶州湾西岸高速发展的脚步至今都不曾停歇。
突围东、西之后,胶州湾北岸及其广阔的腹地成为青岛的新发力点。从高新区到红岛经济区,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青岛开始在广阔的陆海所及写意华章。
那是从未有过的宏阔视野。不局限于城市中心区,不只关注发展的热点区域,而是将青岛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陆域和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完整纳入运筹的棋局,就在这样全新目光的注视下,城市的拓展、扩张,有了全新的意味,“大青岛”有了崭新的内涵。城市的定位更因此“大不同”。在2016年获批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青岛的城市定位明显提升,瞄准国家沿海中心城市、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目标大步向前。
飞跃的能级
空间的重构为城市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伴随着城市的“长大”,青岛的产业布局更加均衡,行进的步伐也更加稳健。
“回顾青岛三十多年的空间布局调整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产业的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扩张的核心力量,因为有着坚实的产业依托,空间的延展步伐才分外坚实。反之,也正是有了空间的与时俱进,产业发展才能迸发出更大的精彩。”城市规划专家这样总结。
“东进”助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追赶世界潮流,“西跨”让城市的第二产业傲立潮头,“北拓”则给了高新技术发展以巨大的空间。在全域统筹空间战略的指引下,青岛更是彻底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科学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强势崛起诸多全新增长极。
“每天清晨,上百辆大巴会把上万名工人运送到中国东部城市青岛郊区的这座巨型工厂里。这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制造基地,中国近一半的高速列车在此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以此为中心的1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0多家工厂,为这里供应近4万个零部件。”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 《超级工程Ⅱ》中,位于城阳区棘洪滩的动车小镇强势出镜。在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列车大项目引领下,这个昔日胶州湾北岸默默无闻的小镇迸发出夺目光彩,正在以研发、设计、实验、制造、维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高速列车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的傲人身份放眼全球。
相似的剧情在青岛的四面八方不断上演。即墨汽车产业强势崛起,胶州装备制造产业立足高端,平度白色家电产业日渐成熟,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向好,董家口新港城建设日新月异……
传统的城市核心区则抓住时机转型升级,瞄准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市南总部经济中心区、市北中央商务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崂山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发展欣欣向荣……
“一谷两区”的跨越式发展则为青岛构建了全新的城市经济运行方式。沿着优美的海岸线,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从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一条完整的经济生长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整合发力。
多点发力让青岛的经济能级持续提升。2017年,青岛经济再传捷报,在2016年GDP首破万亿的基础上,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037.28亿元,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稳坐第十二位。
幸福的生活
空间的整合也引导着人心的聚合。在全域统筹的大视角下,青岛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推进,无论市民身居何地,都可以高标准享受宜居的幸福生活。
2017年底,一张由规划部门发布的《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不同于此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心城区,新规划将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道路通盘考虑,在总面积达140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道路网络进行了梳理,提出打造“区域一体、高快衔接、六横九纵、环湾放射”的高快速路网络。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跨胶州湾的新交通体系的确立将带给青岛新的机遇。
道路交通的通盘考虑只是当下青岛推进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的思维边界里,青岛瞄准打造特色突出、职住平衡、运行高效、联系紧密的大方向,跳出老城区,重新布局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市政设施、养老助残、社区服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无不如此。一个协调、平衡的覆盖全域的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体系,正在渐渐成型。
和而不同。公共服务均等的另一面,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三城也结合自身定位,走出各自的精彩,以共同的努力让青岛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看,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路更平,景更美,居民生活更舒适;
看,西岸城区以实业强筋健骨,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看,北岸城区围绕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的目标,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变化日新月异。
宜居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让青岛愈发具有吸引力,人才集聚效应凸显。受此带动,青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全市常住总人口达929.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5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9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5个百分点。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崔武
>>>新闻网免费看房车:8.11三线齐发,市南崂山热盘均22000起,东李装修新盘均价25500/绿城多组团将推,海阳海景大盘均价7000,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岛 看房车”,每周看房优惠信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