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16年930新政算起,楼市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调控期,在这个过程当中,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楼市和房价下行的态势十分明显。
从2016年930新政算起,楼市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调控期,在这个过程当中,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楼市和房价下行的态势十分明显。如今告别2018年,迎来新的一年,政策释放的依然是调控不会放松的信号,这无疑粉碎了那些期待调控放松和房价反弹的幻想,再次明确了楼市格局基本已定的信号。面对政策持续趋紧的情况,业内也出现了不少的疑问,比如楼市是否迎来了实实在在的转折点?未来房地产还有多少年的红利期?我们不妨先看看业内权威专家的观点。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房地产专家顾云昌在谈及房地产地位时表示,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的城镇化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房地产行业依然可以做经济的火车头。他认为,支柱产业是指对经济贡献5%以上的行业,现在房地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左右,所以依然是重要支柱产业。除了房地产本身,其上下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合计远远超过了20%,甚至30%。
笔者认为,顾云昌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房地产的地位:一是从房地产业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0%左右,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普遍70%以上的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二是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来分析,房地产行业上下游涉及几十个行业,与经济走向密切相关,所以房地产行业地位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因为房地产如此重要的地位,面对当前楼市的下行,顾云昌认为现在既要防止房价上涨,更要防止房价下跌。
除了顾云昌以外,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盛松成曾表示,我国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低估现象,他认为一定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这一数据。笔者认为,我们姑且先不去管房地产行业在GDP中到底占据了多大的比重,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在过去一二十年时间里,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直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面临这两年多的严厉调控,如今楼市也出现了一些疑虑,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红利期还能持续多长时间呢?是如同顾云昌所说的那样16年后依然是经济的火车头还是说支柱性地位会慢慢发生改变呢?其实,针对这个问题,业内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声音。最近,某金融科技智库对国内百位经济学家展开了问卷调查,其中96%的经济学家不认可将房地产行业作为未来10年经济较快增长的最重要引擎,同时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居民消费升级会是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通过这份调查问卷,我们不难看出,与顾云昌出发点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看到了高房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前,经济学家杨伟民就曾表示,高房价对实体造成挤压,辛辛苦苦一辈子,可能还不如在北上广深买套小房子。其实,笔者认为,对于房地产支柱地位的变化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内来看,房地产的支柱地位肯定无法改变,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房地产转型的过程,也是补齐其他发展短板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房地产的确到了转型的时候,基本不会再回到过去盲目扩张的状态了。在笔者看来,针对房地产领域,未来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趋势一:去房地产依赖化,控房价与促消费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居民消费是最近这两年被广泛提及的一个词汇,而且在不断去房地产依赖化的进程当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经济日报曾发文称只有使收入水平在扣除消费价格和房价因素后,依然能够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增长,才能不断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进而拉动整体经济持续增长。笔者认为,经济日报的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很明确的信号,即控房价与促销费会是未来的大趋势。换言之,控制高房价已不可避免,这既是鼓励居民消费的需要,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趋势二:楼市稳字当头,2019年房地产长效机制或迎来突破。严厉的楼市调控下,房地产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以预见的是,楼市会逐渐从黄金时代走向薄利润时代,进而一步步剥离金融属性,使得住房回归到居住的本质属性。不过,笔者认为,要实现房价长期稳定,离不了房地产长效机制,而今年或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突破之年。为什么这么说呢?目前全国楼市已经整体趋于稳定,而控制楼市热度的应急性措施也到了调整的时候,目前全国部分城市出现的政策微调恰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趋势。目前,住房租赁、共有产权等都已经逐步进行了试点,房地产税或是2019年的主要看点。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楼市格局基本已经确定,告别楼市的黄金时代,房地产行业的确到了作出转型的时候了,但是支柱性地位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去房地产依赖化的过程也并非是去房地产化,所以未来房地产行业依然会发挥重要作用,依然会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此外,笔者建议普通购房者应该摆正心态,理性看待楼市和房价的走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出适当的选择。在如今楼市稳字当头的大趋势下,笔者一直认为,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如果没有长期租房的打算,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上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