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摩天大楼,往往被视为一个城市的地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的摩天大楼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各地也积极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第一高楼”
中房网讯 摩天大楼,往往被视为一个城市的地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的摩天大楼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各地也积极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第一高楼”,进而引发了摩天大楼“泛滥”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拥有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数量的城市排名前十为:深圳、香港、上海、重庆、广州、武汉、沈阳、长沙、天津、南宁。
为杜绝这种现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提出,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而此次通知的发布,无疑为城市里发“高”烧的建筑物下了一剂“退烧药”。
明确超高层建筑红线为“500米”
根据《通知》显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重点包括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通知》要求各地要把市级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剧院等超大体量公共建筑作为城市重大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
对于超高层地标建筑,《通知》明确,要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审查通过的还需上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复核,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得建设。
对于250米以上建筑也要严格限制新建。确需建设的,由省级住建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建部备案;新建100米以上建筑也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重点地段建筑要加强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敏感等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历史文化遗存、景观风貌保护,严格管控新建建筑,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着手对在建的超高层建筑进行“降高”,例如,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从600米降低至498米,武汉绿地中心从636米降低至467米,深圳的湖贝金融中心从830米的高度降到了500米;成都的熊猫大厦从677米降到了488米;福州的世贸108大厦从518米降到了448米;西安的中国国际丝路中心从501米降到了498米……都降到了500米以下。
同时,《通知》也对超高层住宅作出明确限制,要求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
此外,在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方面,各地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把是否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作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防止破坏城市风貌。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业内称行业准入将更严格
事实上,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成本高,周期长,即使是龙头房企,也出现过折戟沉沙的情况。在各地“第一高楼”主动降高的同时,房企也悄然缩减超高层的布局。
同策集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中国城市摩天大楼泛滥,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政策引导、城市形象、政府业绩、城市发展规划、开发商的拿地模式等有诸多的关系,其大规模的兴建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
在各地追求“第一”的背后,事实上也不乏“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通知》出台后,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讲,张宏伟认为:“今后超高层建筑的审批将会趋严,入围企业门槛将抬高。”
“比如对于确有需要的”,张宏伟表示:“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超高层建筑会提升城市形象,在一线城市比如核心地段的建筑,由于拆迁成本较高,也需要进行高层建筑来进行成本上的对冲。但是,各地要避免盲目地大干快上,不能过度开发。”
在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看来,超高层建筑也需厘清准入企业的门槛,因为超高层建筑对于企业的前期的开发能力、资金压力、和后期的运营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如果一旦停工,也会造成烂尾楼的情况,这就需要有实力的大型房企来进行开发。
来源:北京日报、新京报、中房报,中房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