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正在微妙地重塑整个行业。房企的战略因政策而变,楼市和土地市场同步火热的惯例被打破,8月下旬起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罕见局面。
【财新网】(记者王婧)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正在微妙地重塑整个行业。房企的战略因政策而变,楼市和土地市场同步火热的惯例被打破,8月下旬起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罕见局面。
5月以来,楼市销售回暖并持续超预期。8月31日,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数据称,百强房企8月单月操盘口径销售额为9761.7亿元,同比大涨逾三成。截至8月末,已有近七成房企在2020年的累计业绩实现同比正增长。
土地市场却开始降温。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于9月1日的研报显示,在50家代表房企中,31家8月拿地金额较前七个月均值出现下滑。乐居买房统计数据亦显示,在8月24日至28日这一周,60个样本城市的土地成交总金额为616.35亿元,环比回落29.8%。
“房企销售和拿地出现了背离。”中信证券发布于9月11日的研报称,8月,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维持在相对高位,且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但从100个大中城市的土地成交数据看,土地成交明显遇冷,截至8月末已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
以往,若是楼市销售端持续回暖,一般对应着房企资金加速回笼、拿地意愿提升,楼市和地市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房地产行业的运行逻辑,在政策压力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名在房企从事财务工作的高管对财新记者说。
在过去若干年里,房企崇尚“规模为王”。“当你是个大企业,银行把你当作最重要的客户,给你最低的融资成本;当你是个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一个小城市,房子就能比其他企业卖得贵。”阳光城(000671.SZ)执行副总裁吴建斌曾对财新记者说,“规模一上来,企业在各方面的议价能力迅速增强。”
房企土地储备越多,获得的金融资源就越多,进而撬动更多土地储备,房企规模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变化发生在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传达了重点房企融资新规: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
房地产业内将其称为“三条红线”。会上传出的消息显示,监管层根据“越线”的数量,将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并以此决定其融资时有息负债的上限。其中,未“越线”的绿色档房企,有息负债年增速上限为15%;一个指标越线和两个指标越线的企业,分别归为黄色档和橙色档,有息负债年增速上限为10%和5%;三个指标均越线的房企归为红色档,不能新增有息债务。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流向房地产的资金分配机制或将发生变化。“从政策上看,资金以后会更多地流向更稳健的房企,而不是规模大的房企。”前述高管认为,未来大多数房企都应“以收定支”,根据经营性现金流的收入来决定买地的支出。“房企应该更重视经营性现金流,在加强销售的同时安排好买地的节奏。”该高管称,房企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到经营管理上。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为符合监管要求,房企对开发贷的申请将越发谨慎,这将导致房企放缓买地节奏;同时,销售回款对房企现金流更加重要,因此房企在拿地后的工程建设和销售将加速。
中信证券预计,下半年商品房销售有望延续改善,后续土地市场会有一定的回温空间,但房企拿地不会过于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