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宜正在推进,城市期待向世界展示地域特色形象,老城正面对如何保护和更新等问题

图一:纺织谷内的老厂房集结了众多创意业态。

图二:“国棉大道”是青岛网红打卡地之一。

图三:老印刷工艺的墨香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四:位于武定路、上海路、宁波路一带的刘子山别墅之一。

本版摄影王雷

●2021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与中国首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相隔一日到来

●类似纺织谷这样的珍贵工业遗产,为后世留下历史文脉,为城市发展带来思考,更能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宜正在推进,城市期待向世界展示地域特色形象,老城正面对如何保护和更新等问题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繁华会随时间的推移灰飞烟灭,然而灰烬散去,深处的余温将会留存,化解人类的精神孤寂。无论是个体抑或城市,都能够感知这份来自往昔的温存:它可以是一座唤醒记忆的老建筑,一家回溯旧日时光的咖啡馆,一片满载沧桑痕迹和爬山虎仙踪的年代街区,抑或一种早已淡出日常的老手艺……

2021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与中国首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相隔一日到来;刚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作为重要一章呈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和未来。在推进城市复兴和更新这一重要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让市民和游客共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地域特征和时代印迹?

城市目前正致力去做的一件事,即是千方百计将历史深处的余温光大、永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热力重新聚合的城市体温,文化遗产不止于繁华记忆,也可以是城市生机勃勃的未来。

原址上还原的历史现场

2021年,位于安徽路和广西路路口的胶澳邮局旧址迎来120岁生日,这座精美的哥特式建筑不仅见证了青岛百余年来的城市变迁,更为难得的是,从1901年德占时期的胶澳帝国邮政局,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的青岛一等邮局广西路支局,再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的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支局,漫长岁月中,它几乎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老本行,直至2010年变身青岛邮电博物馆,并在两年后引入了一个新业态——一家主营图书兼具本土历史文脉梳理与展示功能的地标级文化空间——良友书坊。

在青岛,像胶澳邮局旧址这样的近代行业遗址并不在少数。而其中,大规模集中于市北区域内的城市工业文化遗存以其独特属性倍受瞩目。在这里,百年的啤酒工业、纺织工业、机车工业,都是城市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富矿,如何在原址上还原、呈现历史现场原貌,让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和利用,正是对整座城市之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以及规划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量。

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曾经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多次来青岛调研,调研报告对于成立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厂原址青眼有加:这处已纳入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工业旧址,为保护其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并没有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几乎还原了100年前老青岛啤酒厂的原貌和空间结构,无论是生产机器还是生产场景都与原有的啤酒生产空间相同。不仅如此,围绕青岛啤酒博物馆所在的这处老厂区,还专门打造了青岛啤酒一条街,实现了内部空间结构保护和外部文化氛围营造的整体建设,这样不仅打通了历史街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也保证了原址所在的街区历史风貌的连续性。

与青岛啤酒厂同时入列第二批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青岛国棉五厂旧址,也已成为原址上还原历史场景的范本。在这里,老围墙经过改造,在“拆院连街,开墙透绿”的基础上,特别保留了1934年建厂初期的几段围墙;当年将工业用水分散到厂区各处的见证纺织百年的水塔依然傲立,上世纪30年代的爬山虎,如今长到碗口粗,夏季形成独特的碧绿荫盖,已是纺织谷的中心地标;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23000平方米的包豪斯风格“锯齿型”厂房,是那个年代先进设计风格和工业建筑水平的经典范例;仔细看这里的咖啡馆:纺织厂的细纱机用作吧台,风机作背景,纺织用的木管做吊顶,纺机的墙板做成桌椅,仿佛要将厂区内一切零散旧物一网打尽;青岛纺织鼎盛时期的标志性铁路专线桥也重新做了铺轨和装饰,再现当年的景观,这条铁路,曾经向世界各地输出了相当于当年青岛经济总量6%的棉纱棉布……

2014年,正是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超前眼光,为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经专家反复论证,确定设立国棉五厂原址为纺织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210亩,这场持续至今的保护性开发,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对上世纪30年代的主体厂房进行了全面修复。

新旧交融的历史园区

历史文化遗存,永远都是城市最大的特色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当富有历史气息的画布准备妥当,重要的是如何谋篇布局,又以怎样的色彩来描摹出新旧交融的画面场景。

六月的一天,当记者再度来到这座承载着城市母亲工业的骄傲过往的遗址之时,位于纺织谷中心地带的胶澳咖啡馆正散发出咖啡纯正浓郁的香气,落地长窗外一池碧水荡漾,倒映毗邻的1902当代艺术馆包豪斯风格建筑的倩影,沿着国棉大道向前,父辈都是老纺织的青岛知名艺术家贾真耀以“中国纺织‘上青天’”为素材创作的纺织女工像和怀旧感十足的纺织厂大茶缸,立于道旁,不远处就是艺术家本人杂乱的工作室,而在街角的另一侧,青岛籍服装设计大师陈闻在这里一手创办了“闻所未闻”牛仔文化馆;道路两旁的“红松樑仓库”已经热闹起来,集结了众多创意业态:手作工作室、原创集合店、主题咖啡馆、精酿啤酒工坊、时尚秀场、艺术市集……

从名噪一时的“上青天”中国传统纺织工业代言,到集聚力空前的复合型时尚产业发生地,当历史与文化、旅游、科技深度交融,一个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时尚生活集群和慢生活休闲娱乐商业综合园区就呼之欲出。纺织谷文旅发展中心总监姜才先透露,纺织谷未来将深耕五大核心产业,包括纺织服装、文化旅游、时尚消费、工业互联网和都市新型产业地产,而承载这些产业的底色仍然是城市丰厚的“母亲工业”历史。这笔珍贵的工业遗产,既为后世留下历史文脉,也为城市发展带来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姜才先特别讲述了深圳的一家钢结构博物馆有意购买纺织谷包豪斯风格厂房中一个立柱构件的往事,由此感慨,“青岛所拥有的现代工业文明的遗产资源,在全国来看都是稀缺资源,更加难得的是,这些稀缺资源至今仍完好地处于它们最初作为工业要素所在的位置,原生态地呈现给今天的人们。”有参观者说,在原先的车间里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机器的轰鸣……姜才先告诉记者,这正是工业遗产保护最大的功效,它背后的故事不是倚靠讲述,而是要依托真切的体验来发掘和传播。

看得见未来的历史街区

就在纺织谷专注于基于母亲工业史的IP培育之时,整座城市也进入了一个与历史文化遗产关系的蜜月期。

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事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城市期待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地域特色形象,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亚太地区,被看作是少有的按照规划建造的新城典范的青岛老城,将是这一特色形象的使者。而另一方面,城市进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和创新发展阶段,老城如何保护和更新也成为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老建筑的修复和利用率先提上日程。位于武定路、上海路、宁波路一带的刘子山别墅群,目前正在修复中,它包括了19栋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开发区域,也是目前青岛除八大关外,唯一一处大体量、成片区的别墅群。当时的青岛首富、民族资本家刘子山亲自设计建造了每一幢建筑,带两根欧式立柱的门楼、金字塔式山花、绿色的细格轩窗,还有具有民间乡土气息的图案花样,极具中西合璧之风。这组别墅群,已经列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即将于年末全部修复亮相。而类似的历史保护建筑,单在市北区就有664处之多。

一年前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广兴里开园,占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规划面积半壁江山的市北区正式开启老城建筑保护修缮和基础配套项目的建设,同时也在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寻找和注入最为匹配的业态内容。

“真实保护,完整保护,永续利用”,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原则,在“文旅融合”与“老城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好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不仅是城市寻求传统旅游模式特色化转型的突破口,也将为城市文化更新与空间再造发现新的契机。

再回到纺织谷,姜才先正在等待一位本土艺术家完成一幅高近8米的大画幅创作的最后时刻,这也是纺织谷利用老厂房先天优势最新引入的艺术家创作室业态内容。他因此谈及一个街区未来发展的必然现象,那就是人的聚集。

他提到了景德镇:景德镇的概念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陶西村的代表未来方向的景德镇,还有一个是现在我们跟所有人看到的与很多二三线城市一样的景德镇。陶西村是怎样特别的存在?在拥有厚重陶瓷历史资源的景德镇,整个城市更新中,陶西村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街区,充当了城市转型和更新的载体和窗口,它引入了几十万人汇聚这里,实现自己的创意,而正是此种孵化式的聚集,吸引了中央美院、国家美术学院、顶级策展机构等大咖群体的纷纷进驻,城市历史资源转化为人才聚集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再大的历史文化IP也需要培育和再造,那些一开始就想要依托成熟的大牌,支撑起目前内容普遍缺失的历史街区发展的计划,往往行不通。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李魏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