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漫步青岛,可以看到这座滨海之城正向着公园城市进化。
从数量突破,到形态丰富,再到品质提升,青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开启了全新进化之路
在青岛,看到海湾公园城市的模样
用城市更新的视角看青岛的公园,人们会注意到许多变化。
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公园拆墙透绿,正试图通过改造与更新,让公园与城市街区“无界”融合,市民游客随时可及;依托于山岭、河道、田园等生态基底,整治提升后的一座座山头公园葱茏绽放,正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打卡新空间;隐藏在城市角落的边角地、闲置地原地升级为“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好去处;800公里城市绿道宛如翡翠“项链”,正连点成线、结线成网,串联起山体、河流、公园、道路,重塑城市空间形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场景正逐步走来……
漫步青岛,可以看到这座滨海之城正向着公园城市进化。
以“海湾公园城市”标定未来城市形态的青岛,正不断打破过去人们对公园的简单认知,构建起一个个绿色开放共享空间,重构公园与城市的关系。60个山头公园、163公里城市绿道、79个口袋公园、59条林荫廊道、114处立体绿化……自去年以来,围绕“12131”系统工程,青岛聚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一幅幅“人境合一”的青绿画面,是青岛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是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人们期待中的模样。
航拍视角下的青岛老城区满目葱茏、景致如画。刘栋 摄
建设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在城市里建公园那么简单,实则是城市建设的一场实践革命,更是遵从生态文明理念的一次城市建设新尝试。
如今,三年攻坚行程过半,青岛以“公园”为桥梁在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正在构建一个可感知可实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之城,也给未来新型城市形态探索一种可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模式之变:共享生态资源
在青岛,人们逛公园的选择越来越多,绿色生活正浸润在市民日常生活点滴中。而对于来青游客来说,又多了一个旅游新视角:登山游园观海,尽览大美青岛。在建设公园城市时,把生态价值充分考虑进去,打造市民满意的生态绿色长廊。
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到今天的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城市公园一直在都市与田园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将视角放之全世界,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中有诸多国际经典案例可供参考,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口袋公园”,波士顿的“绿宝石项链”绿地公园系统,丹麦哥本哈根的绿道系统等。
在这些著名公园、绿道背后,是一座座城市对自然、生态与城市关系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以成都为代表的众多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大胆的发展探索,让“公园城市”这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概念逐步有了清晰的轮廓。
对于青岛而言,自2022年开始,公园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境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山头公园和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青岛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滨海绿道建设、山头公园建设、口袋公园建设、林荫廊道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在市民身边见缝插绿,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被誉为城市绿心的太平山中央公园和浮山森林公园整治提升目标是:建设景区型的市民公园,并实现从市民公园到全域景区的转变,切实做到还绿于民、还山于民、造福于民,让全民共享宝贵的生态资源,让市民和游客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
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聚焦人的感受”。青岛的公园城市建设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以“公园”为桥梁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公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尺度的生态文明形态。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洁认为,公园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普惠,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
从拆墙透绿,到还山于民,再到全民共享,青岛城市公园建设的核心内涵就是用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以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格局之变:在公园里遇见城市
初夏时节,行走在绿树成荫的滨海绿道,迎着湿润的海风,不知不觉踏上一条崭新的木栈道,闯入一片绿色天地:园内山峦叠翠,树木蓊郁,栈道旁喷雪花、绣球花赏心悦目,晨练市民往来如织。
这片引人亲近的百年老园就是中山公园,之于青岛来说,这里是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而对于常来公园晨练的市民孙继昌来说,这个青岛最大的城市公园也在更新着他的童年记忆:从最早收费,到免费向市民开放;从传统围墙,到拆墙透绿、抬腿即入;从漫行单个园区,到环游整个太平山中央公园……
自去年青岛启动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以来,诸如中山公园、李村公园、沧口公园等10个传统老公园实施拆墙透绿,与城市街区无界融合,让人们见绿便可拥绿,共享城市绿化成果。
打破公园与市民的界限,开放共享绿色公共空间只是青岛公园进化的第一步。自打退休后,偏爱逛公园的孙继昌足迹遍布诸多老公园,近来他发现不少老公园在焕新,而且可逛的景点越来越多,“公园”已进化成集踏青、赏花、游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综合体。
坐落于海伦路街道的嘉定山公园,“走野路”登山晨练早已成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习惯,如今公园里有了专属健身路径、歇脚凉亭、健身设施等,沿山环行可健身还可尽览山间美景;在长江西路与珠江路之间,曾一片荒芜的塔山鲜有人至,经过生态修复、系统打造,变身城市山林生态休闲公园,成了市民游客新的打卡地……初夏正是赏景好时节,家门口各具特色的山头公园成了市民的“心头好”。
散落在城市间的众多山头,原本不能称之为公园,它是基于我市丘陵地形地貌特征,衍生出来的一种满足高密度城区人们对公园需求的一种实现路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就精心规划建设了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贮水山等10座山头公园,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去年我市将整治提升70处山头公园纳入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一年就完成了60个山头公园的整治,一座座崛起的山头公园将成为千万青岛人的永久财富,也是在建设“公园城市”语境下,城市品质提升的一次实践探索。
在青岛,不仅有城市公园、山头公园可逛,利用城市边角地、零碎地等空间“见缝插绿”建成的口袋公园,集休闲游览和文化体验于一身,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年来,我市陆续建成口袋公园400余个,仅去年一年就完成79个,这些纷纷焕新的城市拐角也成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生动注脚。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公园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从公园数量的突破,到公园形态的丰富,再到公园品质的提升,青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开启了全新进化之路。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正在被改变,也在刷新着人们对公园的全新认知和期待:以前在城市里寻找公园,如今在公园里遇见城市。
生活之变:穿过公园去上班
在滨海绿道西陵峡路段,沿海一线的步道焕然一新,周边打造有“海乐园”等节点游园,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在此处漫步、游玩;在浮山上,长达13.5公里的绿道贯通不久,常遇三五好友结伴而行,共赏夏日美景,或有跑友驰骋其上……
如果说一座座山头公园、一处处口袋公园、一条条林荫廊道是散落在城市中的绿色珍珠,那么城市绿道则通过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翡翠“串联成珠”,重塑城市形态,创造出全新生活方式、消费场景、体验场景。
近两年来,作为资深“跑友”的孙文斌和他的跑团几乎刷遍了青岛的绿道,新开放的浮山环山绿道成了他们的“新阵地”。“浮山环山绿道贯通三区,长度达13.5公里。”据孙文斌观察,如今公园、绿道成片的地方,肯定就有跑团,而且规模还越来越大。
家住上清路的市民姜浩则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绿道——工作日,他沿着太平山环山绿道一路向西,穿过榉林公园、中山公园,从延安一路出口走出,到位于附近的单位上班。周末,中山公园则是他与朋友聚会休闲的场所。7.9公里环山绿道串联起中山公园、植物园、榉林公园等多个园区,也串联起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每一天。
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放空间,绿道通常沿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承载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闲游览、体育运动等诸多功能。通过绿道串联起更多绿色敞开空间,可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公共空间的更高需求。近年来,青岛充分利用山海城相连的独特优势,以“公园+绿道”为统领,总共建成绿道800余公里,光去年就建设了163公里,这些绿道把遍布城乡的山体、河流、公园、道路串联成网,形成公园城市网格体系,绿道本身也成为公园的延伸,使“出家门即进公园”“穿过公园去上班”日渐成为青岛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青岛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看来,理想中的公园城市应该给人这样的感受:走在城市的街头,你可能察觉不到公园与城市的界限,因为城市的公园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它可以是山水俱佳的森林公园,也可以是马路边的一个口袋公园,还可能是天桥下的一块小草坪、一条绿色廊道。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实现了完美融合,人与环境也实现了完美融合。青岛建设公园城市,追求的恰好是将这样一个理念变成现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