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今年7月开始,劈柴院启动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预计明年开春,蝶变后的劈柴院将再次归来,市民和游客可在这里体验“最青岛”的特色。
劈柴院一期和二期区域全景图。
今年4月,劈柴院内的商户都已搬出。
“劈柴院”三个字称得上是青岛老城区的代名词之一,不仅本地人知道,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不仅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青岛百年变迁的参与者、见证者。今年国庆假期,很多游客发现,劈柴院正在封闭施工,无法游览。记者了解到,从今年7月开始,劈柴院启动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预计明年开春,蝶变后的劈柴院将再次归来,市民和游客可在这里体验“最青岛”的特色。
劈柴院已全封闭施工
昨日,记者来到劈柴院区域探访发现,劈柴院位于中山路、河北路和北京路的3个出入口均已封闭,院内的江宁路等正在施工,只有沿街的部分店面还在营业。“目前院内正在进行排水管道设施施工,解决原来给排水不畅的问题。”现场一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此前公示的内容,劈柴院经过此次修缮改造后将彻底回归原始样貌,院内的老建筑将进行修旧如旧复原,原本突出的门面将改造成一体式,封闭式内部结构也将打开,形成更加通透的街区式结构,同时改造排水等配套设施,优化市民游客的游览体验。
“从7月开始就进入了半封闭施工状态,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修复,近期更是全封闭施工了。”北京路上一家店铺的工作人员说,施工进度看起来挺快的,他们这些店家很期待劈柴院修好后的样子,那样肯定会有更多游客来这里打卡,店铺生意也将重新迎来高潮。
根据现场的施工公示,劈柴院改造提升项目不仅包含了原来的劈柴院,天津路以北的区域建筑也在改造范围之内。立面的修缮面积约1.5万平方米,项目包括北京路沿街(不含环球)、河北路沿街、天津路沿街(不含春和楼)及江宁路内街的10栋建筑,其中除河北路33号、天津路15号外大部分为文保类建筑。项目实施后将结合非遗、老字号元素,引入青岛风味小吃,形成青岛老字号文化集聚地。整个项目计划在明年3月底竣工。
和劈柴院一期一路之隔的劈柴院二期改造项目目前也在封闭施工中。劈柴院二期的范围是河北路、北京路、中山路和济南路的合围区域。记者今年8月探访时,该区域已经竖起了施工围挡,其中的北京路5号院内已经有工人在进行清理垃圾、平整地面等项目施工。
打造民俗风情新场景
劈柴院是中山路周边较早进行提升改造的项目,2008年2月开始施工改造,2009年4月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市民和中外游客面前。院内有主营淮扬菜的江宁会馆,设置了特色大舞台,云集了各地小吃,并且还有住宿、娱乐等业态。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劈柴院一度成为中山路周边最火的地方。但近几年,劈柴院开始逐渐冷清下来,客流量减少。游客普遍反映劈柴院内的店铺缺乏本地特色,卖的多数是外地美食,和国内大多数旅游景点差不多。另外,劈柴院的内部空间比较狭小,加上店铺都在门口摆摊,显得更加拥挤。
今年7月21日,市南区举行“上街里”招商场景发布会,发布了“青岛·上街里”城市文化IP暨主题场景,阐述“上街里”文化释义,详细介绍了“一纵、三横、八大片区”业态空间布局和八大招商场景。其中,“八大片区”之一的劈柴院片区,由劈柴院一期和二期项目组成。该片区将以特色美食为流量入口,配合沉浸式非遗体验、潮品潮物等新式体验,营造可消费、可体验、可参与的市井生活场景,打造有历史内涵、商业氛围、生活气息和文化故事的民俗风情体验区。
青岛开埠以来,来自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菜品,这些特色美食齐聚中山路,青岛当年最著名的“三大楼”都在这个区域,分别是天津路的春和楼、北京路的顺兴楼和即墨路的聚福楼。劈柴院的豆腐脑、三鲜锅贴等是青岛几代人的记忆,马三立、刘宝瑞、新凤霞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市南区将围绕劈柴院打造民俗风情新场景。该片区以劈柴院为核心地标,总面积0.1平方公里,内含6万平方米商业载体。核心商业价值分两部分,一是青岛最传统、最古老的美食街自带美食IP流量,二是江宁会馆的戏曲舞台能够集聚消费人气。
以文化范厚植烟火气
劈柴院诞生于青岛开埠之初,从劈柴市场、棚户区成长为青岛名气最大的文化娱乐聚集地。更难得的是,其雅俗共赏,成为当时唯一一处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都喜欢去的地方。“劈柴院将更加注重豆腐脑、锅贴等原有老字号、老品牌的传承发展,通过系统梳理市井文化元素、脉络,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更新,寻找更鲜活的方式传承市井文化,创造更新鲜的市井生活场景体验,以文化范厚植烟火气,以烟火气滋养文化范。”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局长张卫平说,劈柴院将以特色美食为流量入口,配合沉浸式非遗体验,营造可消费、可参与的市井生活氛围,打造既有历史底蕴又有商业氛围,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文化故事的“民俗风情体验区”。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