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的城市发展有着多面性,既有前海一线高端、大气的摩天大楼,也有深藏城市角落内亟待改造“棚户区”。日前,市北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杰做客青岛新闻网民生访谈,就广大市民们最关心的“两改”工程给予了重点解答,点名吴淞路9号、长山路26号、无棣二路39号等“老青岛居民”聚集区已纳入待改造棚户区范围之内。随后,记者挑选出市北区西部6个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了深入走访,采集照片、了解待改造的棚户区现状、居民的改造意向等。
热河路13号“金玉其外”楼内破败早已人去楼空
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热河路和东西快速路之间的热河路13号。在到访之前,记者本以为热河路13号是一处普通筒子楼式的破旧民居,但仔细辨别门牌号后才发现,原来热河路13号竟是路旁的一个两层的“复式小楼”。旁边的牙科门诊外部修缮的颇具欧式情调,13号看起来也不错:小楼外部显然经过重新造面,红瓦庑殿顶上安装着几盏景观照明灯、乳黄色和黄色相间的外立面清新淡雅,就连瘦长的窄窗也很有味道。
热河路13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记者偶遇了一位在热河路上工作的环卫师傅,他说:这座楼应该是有点年头儿了,但是由于紧靠着快速路,小楼楼顶的红瓦和外立面都经过多次修整,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还行。但走进楼内一看,破败的景象超乎想象:小楼已经人去楼空好些时日了,木头白门已经掉下来了,斜斜地倚在墙上,走廊有点黑也有点阴森。一楼大概有四扇标着号码的木头小门,因此可推断出一楼曾经住着4户人家。顺着古色古香的红棕色楼梯向上走,过道内堆满了各种箱子、各种杂物。曾经敞开式的二楼楼梯被各种木板挡成了一堵简易的墙,墙内的场景也不得而知。
环卫师傅告诉记者,在这条街上工作2年了,没见过从小楼里出来什么人,“热河路是个好地角,靠着快速路交通方便。要是修缮了可能还能住住人,拆迁了盖大楼也会挺漂亮吧!”
无棣二路39号87岁的老房盼退休 大杂院院成了“家禽场”
隔着热河路不远的无棣路片区是市北区出了名的“破烂地儿”,街道拥挤、混乱,建筑衰败、萧条。初春时节,大多数植物未抽芽,无棣二路旁的枯藤老树依然张牙舞爪,两旁褪了色的灰色老楼显得十分哀怨。
尽管大多数的商铺早就“关门大吉”,但是不少小商小贩还坚持沿街摆摊位,做着小本生意。记者在街上抓拍的老楼旧景的时候,甚至有路人上来劝说:“往前面走,前面那更破,多拍拍。”他们已经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表示无奈。
中间红瓦黄墙四合院的无棣二路39号和不远处的高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
顺着无棣二路往快速路的方向走,很快就找到了39号大院。同样,无棣二路39号的外立面也经过了一番粉刷,淡黄色和淡紫色相间的小楼看起来虽然不年轻,但绝不会让人想到“破烂”二字,可进去大院,记者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偌大的大院被锅碗瓢盆各种杂物团团包围着,高矮不一的窝棚随意乱建,过人的通道也不过半米长。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如此狭隘边边角角内,竟然还有人用铁丝网围成了鸡圈来养鸡鸭鹅,院里散发出一股家禽的味道。
“这是一栋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听老人们说这是1927年建的”,从小生长大院的楼长告诉记者,“它当时是一级建筑,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质量再好的房子也该‘退休’了。加上前两年修高架桥、旁边又盖新房,爆破和夯地基把这个‘老家伙’都快震散架了,天棚裂大缝、墙皮掉渣。刮风下雨的时候最吓人了,漏雨漏风,就怕房子哪天塌了。”楼长夫人接着说,现在条件好的都搬走了,外来的租户也不好好爱惜房子,大院现在变的乱糟糟,“看着旁边新盖的高层,我们心里也急,家家户户都盼着能住上新房呢!”
据悉,由于无棣二路内部分房屋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如何改造尚处于征收研究阶段。
上海支路16号风光不再 老楼破旧的“触目惊心”
继德平路、上海路恢复性旧城改造确立之外,上海支路16号筒子楼也被张区长点名列入危旧房改造片区。离开了无棣二路,记者拐上了标有古老建筑路牌的上海支路,走过充满朝气的上海支路小学,上海支路16号筒子楼和其他4栋有着特殊沙色楼面的筒子楼一道,构成了这道缓坡上的风景。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暴露大地色的沙子面墙体和褪了色的蓝窗框都在不断诉说这栋楼的年代感。所有的楼均五层,每一户都是1米左右的窄窗,窗外是居民们私自架起的小露棚,不是用来晾衣服就是储存东西的。
上海支路筒子楼实拍图
慵懒的下午,年迈的董爷爷正在外面坐着晒太阳。记者偶遇他的时候,他正与邻居吴大姐唠家常,听过记者的询问,他们熟络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董爷爷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在上海支路附近经历了从出生、成长再到年迈。“记得小时候,这还是一片片破旧趴趴房,大伙像在大杂院一样聚居。1956年开始,这片平房都拆了,盖起了5栋5层小楼,每栋都一样的设计,46户,一户13-20个平方,我们家回迁得了一套房,一直住到现在。”董爷爷说,当时能住上上海支路的筒子楼很“牛气”,别人都羡慕呢!“现在不行了,全家挤一个小屋不说,老楼还又潮又冷,旧的掉渣。”
吴大姐家长满“黑毛”的墙皮让人触目惊心
说到这,邻居吴大姐表示自己家才是“最潮的”,特地邀请记者前往家中看一看。吴大姐告诉记者,她住在旁边的14号楼,由于住在1楼还紧紧挨着排放雨水的管子,所以家里常年潮乎乎的。
走在前面的吴大姐快速打开房门让黑漆漆的走廊透出一束亮光,当记者迈入她家中,立刻感受到潮气伴着霉味扑面而来,潮湿的屋子让人有一股莫名的压抑感。拐进卧室,靠着床的那面墙更让人“触目惊心”:原来的墙皮脱落,长出了一层发霉的“新墙皮”,黑乎乎的一大片,为了防止人不小心靠到墙上,吴大姐和丈夫还用把木板做成挡板,可惜挡板也经不起折腾,再次滋生出黑色新霉菌。记者用手轻触墙体,已经起包墙皮,立刻酥软成碎渣。“我们早就盼着有关部门来家中能来看一看,给我们出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看着别人拆迁住新家,我真是打心眼儿里羡慕,真不知道这好事儿什么时候也能落到我们这一片。”
吴淞路9号与劈柴院同龄 房子冬冷夏热盼回迁改造
找到吴淞路9号时,王婶正在将刚洗好的被单挂在大院门口的两棵大树之间。“家里小、没有晾衣服的地儿,天儿好的时候我就把衣服晾出来外,影响市容也是没办法事儿”,王婶无奈地说。吴淞路9号也是四合院性质式的二层小楼,院子不怎么大,被各种杂物堆得满满登登的。二层楼的连廊每个几米就有一个“中国风”式的柱子,红柱子之间绳子上晾着被单、衣物、拖把、小孩的玩具等等,各种线路、绳子在院子的空中来回穿梭,好似罩着一张大网。
吴淞路9号与劈柴院同龄内部为大杂院
问起了这个房子的历史,王婶的她的爱人王叔叔有话可聊:“跟劈柴院差不同同龄,原本是德国人盖的军用宿舍,4.2米的房高是最大特色。我们这户20个平方,只有一室一厅一个吊铺,我们自己在院子外偷偷地拓展了一个厨房,要不根本没地儿做饭。全院30多口人共用一个2个茅房,早上排队等厕所才急人呢。”王叔叔向记者介绍说,由于离着中山路近,吴淞路在30多年前非常繁华,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可现在没人愿意过来了,冬冷夏热,要气儿没气儿、要供暖没供暖。冬天烧煤球,既不暖和、又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现在就盼着能够拆迁改造,搬到啥都有的新楼里安享晚年呐!”
据记者了解,目前吴淞路9号已被列入待改造的棚户区改造范围,但该片区范围较大,很多房屋属于风貌保护建筑。为做好征收工作,需要统筹协调好资金、房源等有关工作,计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妥善安置、自主征收的工作思路,争取明年起分期启动房屋征收工作。
广饶路或拓宽重建 丝织厂宿舍等小平房亟待拆迁改造
2007年,老丝织厂、印染厂厂房成功“变身”为著名室内步行商业街——天幕城,给片区带了新发展契机,但周边的破旧的职工宿舍却一直不蔽风雨。此次张杰区长谈到的被划入拆迁范围的寿光路15号就是丝织厂职工和家属蜗居的地方。
寿光路15号丝织厂宿舍亟待改造
同处一个大院里的17号是一个6层高的老式套房,而15号仅仅是一趟儿“一字型”排开的平房,只不过这个平房有点“特别”,用石头垒成的地基得有2米高,不少居民还在自家窗外隔空搭建了一个塑钢房,当做厨房或者是阳台。攀上了台阶,记者深入到宿舍居民日常生活之地。毛巾、袜子、被单等垂挂的衣物立刻映入眼帘,挡住前行的视野。柜子、拖把、塑料桶等各种杂物“占领”了狭窄的走廊,行人只能侧身而过。
看记者在拍照,刚要出门的张阿姨主动上前问:“要给我们拆吗?有什么新动静了吗?”说明来意之后,张阿姨打开了话匣子:“住在这儿的差不多都是外地人,曾经的老住户都搬走了。你也看到了,我们这儿的居住情况比较艰苦,基本上老筒子楼什么样,这就是什么样,数十年没有过变化。”张阿姨说,她这样的老住户虽然盼着拆迁,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就地改造,毕竟是一直生活的地方。“一个星期前,来了一帮人进家门来拍照了,也做了摸底调查了,说是给我们解决住房问题,可后续情况如何咱也不知道了。老伙计们都在说,好像是广饶路要拓宽,我们旁边的这些小平房都要纳入拆迁改造的范围内。”
青岛“土著”宁变“青漂” 逃离长山路26号失修百年老院
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位于大港区内的长山路26号。正值傍晚时分,大院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气。和无棣二路39号一样,26号的基本构造也由二层筒子楼围成的一个四合院,人们都从一个大门进进出出,共同使用院子中间的一个公共厕所。
长山路危旧房实拍图 中间的红瓦小房为公共厕所
这座大杂院可谓“名副其实”:一楼的居民用砖砌、用油纸盖的小窝棚,尽可能地拓展着“自家领地”,自行车、破木头窗户、花盆、纸壳箱子各种杂物肆意地占据着整个大院的公共用地。“本地住户就剩5、6户了,剩下的外地人来住,基本就不在乎了,怎么可能像珍惜自家房子对待呢?”住在一楼的刘大娘无奈的对记者说。
大院内部破败不堪,并堆满了杂物
这位老大娘告诉记者,大港片区的老房子基本全都开始改造了,现在就剩下危旧房居最多的长山路片区了。“我们大院得有100多岁了,房子老化问题特别严重。我们家窗外面对着德国人的弹药库,坍塌的墙又被木头垛子堆起来遮住。一家也就20个平方,过去人不讲究居住品质,老少好几代挤挤巴巴地过日子,老的睡大床、小孩儿睡吊铺、打地铺。现在人们都喜欢住大房子,有钱的买上新房、没钱的出去租房,都想离开大杂院。”老人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青漂“土著”,孩子结婚后不愿意和老人挤在这个破烂的大杂院,索性和妻子在外面租房子,小孙女儿也生在出租屋内。
“不仅是面子问题,老房子确实让人头疼,年岁久问题多。等到了夏季,一下雨小院儿成了池塘了,抗洪的速度赶不上积水的速度。就因为这个事儿,我们还上过电视,但是人家房管处也不敢给我们随便乱动,万一碰到老化的墙壁和地基,更容易发生危险。”
据记者了解,尽管长山路26号已经纳入改造计划,但周边房屋新旧插建现象严重,无法全部拆建,而且项目亏损额度大,短期内实施改造难度很大。
【记者手记】
作为民生之本,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成为万千青岛“土著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加快推进包括旧城区的“危旧房”和城中村的“陋旧村”在内的棚户区改造,市政府于2013年11月13日下发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仅2014年一年就计划启动约7000户改造,拿出近400亩土地集中建设异地安置房,保证居住环境。
由于市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量大面广,各片区的进展速度快慢不一。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全力配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按照城市更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造方案,两改工程将会实实在在地提升本地居民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指数。(记者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