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年以前, 提起青岛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在不少青岛人的印象中,那里名气最大的当属红岛蛤蜊和一个个渔村,其他的可能就想不起来了。
多年以前, 提起青岛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在不少青岛人的印象中,那里名气最大的当属红岛蛤蜊和一个个渔村,其他的可能就想不起来了。而如今,再提到这个片区,想必很多青岛人能说出一串响亮的名字:青岛中学、奥体中心、红岛高铁站……从昔日的小渔村和盐碱地到如今的青岛北部现代化新城,在“三城联动” 的城市发展格局下, 红岛经济区 (高新 区)正在“逆袭” 路上疾行。一座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在高新区崛起。
◆◆◆过去:
贫穷小渔村粮食不够吃
东大洋位于红岛街道,明朝永乐年间 (1403年-1426年),有召氏、闫氏、李氏、徐氏,先后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域内有一山,名“东大山”,有小泰山之称,又三面环海,因而取名“岱洋”,又称“大洋”,1894年改称东大洋。
东大洋社区书记王正杰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前,东大洋村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不少村民家住的是土坯房,房屋矮小狭窄,一家几代十余口人挤住在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勉强维持食宿,全村仅有一口水井。王正杰说,“改革开放之前,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粮食不够吃的。”
改革开放之后,村容村貌逐渐发生了变化,村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王正杰介绍,1983年制订了村庄建设规划,拓宽了街道,建设宽畅的居民房,平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1985年,东大洋村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村里把原本属于集体财产的渔船全部承包给各家各户,一下调动起了村民的积极性。由于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村民们依靠出海打鱼,将海鲜出售给前来采购的顾客,腰包慢慢鼓了起来,经济条件也逐渐变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东大洋村民的谋生之路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只靠渔船为生,不少村民将渔船转包给外地打工者,自己则腾出精力时间做其他产业,还有村民选择到其他地方的工厂上班,日子越过越好。
◆◆◆契机:
旧村改造吹响发展号角
2016年,东大洋社区开始启动旧村改造,从那时起,不少村民就盼着早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日
前,记者来到东大洋旧村改造项目现场,整个工地一派忙碌的场景,各种施工车辆进进出出,旧村改造的楼房渐露雏形。“村民现在都盼着住进高楼,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刮风下雨也不用发愁了。”王正杰自豪地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社区旧貌换新颜,社区集体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升。
记者从青岛红岛经济区 (高新区)管委获悉,从2016年年底,片区启动了全域村庄改造工程。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共35个村启动旧村改造。在2018年全市各区域拆迁改造数量排名中,该片区共有45个项目、35268套房屋列入改造计划中,总套数位居全市首位,占据了总量的1/3。随着旧村改造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楼房。
这片原本沉寂的小渔村和晒盐地,如今已被视作青岛的经济新引擎。伴随着青岛“三城联动”城市发展总战略的实施,该片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现状:
盐碱滩变身生态新城
踏上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宽阔的马路、施工中的大项目、一个个产业园区……昔日的荒野盐田蝶变成充满生机的生态“新城”,一幅宜居幸福美丽和谐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项目扎堆布局,是该片区发展之路上的亮色。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青岛科技馆、青岛东方伊甸园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在此布局,有的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有的已经投入使用。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该片区交通条件快速完善,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从片区穿过的地铁8号线正在施工中;而作为整个“大青岛”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济青高铁红岛站即将投入使用,依托济青高铁、青连铁路,红岛站将形成济青1小时通达、省内“2小时”交通圈,实现1小时到达连云港、3小时通达上海的大交通网络体系。
此外,该片区的教育配套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片区启动七校合并工作,将原先的东大洋小学、西大洋小学、晓阳小学、宿流小学、肖家小学、韩家小学、邵哥庄小学七所旧校撤销合并,建立红岛中心小学。2014年,河套街道的部分学校也启动旧校合并,将原先的河套小学、河套二小、赵孟小学三所学校撤销,合并建成汇海实验小学。而该片区引入的名校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颇受市民关注的青岛中学。2017年9月,青岛中学正式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记者了解到,该片区还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和谐的滨海生态公园。昔日的盐田荒滩,现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的好场所。
◆◆◆未来:
跻身一流国家高新区
在寻标对标中,红岛经济区(高新区)明确了新的坐标系——在全市坐标中,做各方面创新发展的标兵;在全省坐标中,做全省高新区的领头羊;在全国坐标中,跻身一流国家高新区,做大做强;在全球坐标中,创造科技闪光点,发挥湾区优势,彰显蓝色特质。
据了解,下一步,片区将坚持把全域村庄改造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加快947万平方米的安置区建设进度,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样板工程,让群众尽快住上全市最好的安置房,实现期盼多年的“安居梦”。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市民健身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科技馆、市民健康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92个市政配套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环境质量和宜居宜业水平。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文化等民生投入,拨付3500万元兜底35个经济薄弱社区的基本支出和社会保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产业发展方面,到2025年,片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彰显,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十。
东大洋旧村改造项目现场,楼房渐露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