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正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方方面面打磨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


青岛西部老城区绿意盎然。本报资料照片

公园城市是什么样的?成都给出了一种答案。

在一段由成都航拍爱好者拍摄的视频中,以山峦轮廓为背景的一片超高层建筑勾画出靓丽天际线,一旁的锦江生态带蜿蜒盘绕,鹿溪河生态区河湖相间、野趣横生……整座城市宛如从公园中破壳而出,美不胜收。

公园城市就是这样的?不,不同的城市正在尝试着给出不同的答案——

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将用15年时间新增1500多座公园;深圳则以建设世界著名花城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域公园规划建设,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立体空间的绿色生态网络……粗略计算,近年来至少有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15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或设想。

当下,青岛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方方面面打磨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借鉴成都等先进城市经验,汇集各方力量,青岛今年正式启动公园城市规划编制。无论是顶格推进的山头公园整治,还是多点开花的老旧小区改造,抑或是不断创新的城市微更新,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城市在生态绿色的基础上,更具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让城市宛如在公园中葳蕤生长。

着眼城市发展的“时代课题”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种“顺应自然、人民至上”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全新范式。“过去我们讲公园城市是在城市里面造个公园,其实公园城市的概念是把城市放在公园里面。”在上海刚刚举办的以“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新城建设主题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开门见山强调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建设公园城市即以绿色空间承载城市功能,公园里包含产业、科技、文化、居住等多重功能,并且要做到产城融合。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天彬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绿化和更新,也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满眼绿化、让人觉得舒服的城市,而是将城市形态和功能有机融入自然生态之中,使绿色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以及人文历史相互交融,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园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说它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城市文明形态。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人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座城市的真正成长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人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有了内在的凝聚力是根本,进而外化为GDP的增长、创新生产和企业聚集等,这一切,如果没有人才的集聚将无从谈起,而人才的集聚偏好于拥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城市。在城市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而这也恰恰是公园城市为何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缘由。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园+城市’,它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这一长远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这样释义“公园城市”概念。例如,以前的公园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绿化园林单位存在,而如今随着市民需求的增加,公园的功能和服务内容上有了更大范围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是一个“休闲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兼容“独乐乐”与“众乐乐”,能够为全年龄段的市民服务。

“在公园中生长”的尝鲜者

人们提及成都,“公园城市”俨然已成为它的代名词。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场“营城试验”中,成都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逐步向“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演变。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框架搭建,从城市骨架完善到重点项目推进,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经验日趋成熟,在先行先试中开创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成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立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智库——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制订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年年初,成都已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

组团式空间格局,是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城市发展法则。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将传统的城市格局划分成5至30平方公里不等的组团,组团之间通过生态用地隔离,绿道游走于生态用地和城市组团之间,让城市与生态更好地融合发展,形成城绿相融的空间格局形态。“通过实施差异化土地供给,我们引导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和优质产业倾斜,对产业项目用地实施精准‘滴灌’,让山水田园与产业项目有机融合。”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用地权籍处工作人员介绍说。

对于单个建设项目,“未来感”和“公园”气息也贯穿规划始末,以兴隆湖畔的独角兽岛为例,在其设计中,几项原则始终遵循:绿色能源的使用方面,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可持续性设计;人车分流方面,要让人在园里如同置身生态公园;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要用符合功能构造等积极配套,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和经验,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去论道,也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城市慕名取经。而成都也更机智地利用“磁石效应”汲取各方智慧。在一场场着眼“公园城市”的高端论坛和设计大赛中,无数资深学者和青年规划师成为成都的智囊团。

今年,来自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的多位青年规划师赴蓉,在两场高水平的公园城市规划设计大赛中,均斩获佳绩。“这两场竞赛分别是国内和国际高水平的竞赛,我们的设计团队能取得专业组第一名金奖和专业组前八名三等奖的好成绩,实属不易。这次经历不仅让年轻人与前沿接轨,也为他们接下来服务青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宿天彬告诉记者。

公园城市的青岛探索

青岛该如何描摹出公园城市的样子?这无疑如一张“考卷”,考验着也激励着这座城市不断的自我鞭策与自我创新。

山在窗外,海在脚下,城在岸边。地处北纬36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旖旎风景,让青岛具备了丰厚的构建公园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众所周知,青岛是一座伴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而诞生的城市,在建设之初就规划了系统的、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园林以及宅邸园林等,不同属性的园林绿地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9年9月9日,青岛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当时,这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名片,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高荣誉。随后,青岛更注重将绿色生态打造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青岛城区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共计271个。尤其是位于老城区的太平山、信号山等公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园林建设融园林绿化、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独具青岛特色的山海园林风景。

“如今的‘公园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进阶版,在后者注重生态文明基础上,前者也更强调通过规划将公共设施与绿地空间更好耦合,并且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宿天彬认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已于今年10月份正式发布了《公园城市评价标准》,而其他公园城市的相关配套规范、标准还很不完善,因此各地在参照执行《公园城市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作为一座典型的海滨丘陵城市,青岛可借助地形地貌特点将小型绿地作“点”,绿道作“线”,山头公园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作“面”,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城市公园布局。在此过程中,还要结合街区道路、老旧小区等绿地空间进行全面提升塑造,并且融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

不可否认,目前我市公园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完善的公园城市建设与运营机制体系。只有具备一套完整的公园城市发展体系,才能平衡城市空间密度,维护生态环境,进而增强城市活力,实现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