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鲍岛区域,作为青岛近代化后最早的商业中心,是青岛繁荣商贸业的“摇篮”,亦谱写了一部青岛本地华人130年的创业历史。
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老街,听着脚步在石板发出的回响,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叙说着几代人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着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这里的每一栋房子、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记录着过往时光里的浮华旧梦。青岛这座城市,从不缺少具有故事性的区域。大鲍岛,就是那个充满着老青岛人独家记忆的存在。
大鲍岛区域,作为青岛近代化后最早的商业中心,是青岛繁荣商贸业的“摇篮”,亦谱写了一部青岛本地华人130年的创业历史。百年来,这里物流通达、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翻开青岛历史,梳理老城文脉,百年商贸文化源远流长;追寻大鲍岛历史印迹,商贾云集、商号林立、市埠繁荣,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呈现眼前。近日,记者追寻老时光的印记,与大鲍岛来了一场时光对话,从曾经的商业中心到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这里始终刻画着专属于青岛的商业与文化符号。
这里曾是青岛商业策源地
“密密匝匝全是人,动静(叫卖声)‘映(吵)’得慌。”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旧时的大鲍岛区几乎可以满足所有“想花钱”的各个层级的市民需求,充满人情味,更充满上世纪的青岛记忆。翻开青岛的历史,鲍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鲍岛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青岛的历史。回顾它的过去,总能让人重拾起老青岛的回忆。
青岛人常说的大鲍岛位于德县路以北,涵盖李村路、济宁路、即墨路等区域,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兴起的华人商业街区。这里孕育了青岛的商业文化、都市文化。而“大鲍岛”一名,或许可以参考青岛上世纪20年代生人的记忆:据了解,“大鲍岛”是德县路以北的区域名称,中山路在德县路和保定路一线以南到海边的区域,叫“青岛区”,德县路以北的区域叫“大鲍岛区”。随着城市城区的变化,许多城区的名字也消失在了历史中,比如原先的“大鲍岛区”后来被称之为市北区,就是青岛本地人称之为的老市北。
1897年,德国人强占胶州湾,为了把青岛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进行了规划。根据《胶澳租界条约》,把租借地的市区划分为两片:以今德县路为界,以南至黄海海滨叫青岛区,是以原青岛口市镇来命名的;德县路以北至胶州湾(在胶州路、四方路一带),以大鲍岛村命名叫鲍岛区。这两个区有很大差别,中国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准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中国人只能住在鲍岛区。
1910年,德占当局调整区划,将青岛行政区的9个小区合并为4个区(镇),即台东镇、台西镇、青岛区、大鲍岛区4个基层行政区域,并设有区长和镇长,皆由德国人充任。大鲍岛区街区范围主要是德县路以北、李村路以南、济宁路以西、胶济铁路以东的区域,其中心街道为著名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周边的街道大多是以山东省内的城市名命名,形成青岛第一个近代地名文化街区。
百年前,大鲍岛曾是华人的时尚之地,彼时的大鲍岛,为了民生需求,华人兴建市场,开设露天集市,允许自由设摊,逢一、六为集,不长时间,这里便成了世人瞩目的“华商云集之地”。往后的时光里,大鲍岛更是大放异彩,不仅区域逐渐扩大,更是吸引了像鉴古堂、福生德、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等老字号在此落脚,当年风光不逊于北京的大栅栏。
日本两次占领青岛,开发了小鲍岛区域,聊城路、辽宁路逐渐形成新的商业区。解放后,大鲍岛一直保持青岛商业中心地位。改革开放后,市北区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度闻名全国,市场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摊位增加到1100个,多时达10万人,这也是鲍岛区商贸文脉的延续。
独具特色的里院建筑
作为青岛商贸发展的策源地,老城更新为市北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当我们俯瞰市北区的历史文化城区,可以惊喜地发现,以四方路历史街区为核心的大鲍岛区域,随着邮轮母港的重点开发和老城更新项目的开展,这里正不断注入创新型历史文化街区形态的商业模式、焕活商圈生命力。一个熟悉却又更现代的文旅商业综合性样板,已然成型。
走进大鲍岛区域,以“里院”命名的建筑,是一张青岛底蕴深厚的建筑名片。据了解,因为当时的鲍岛区是华人区,所以人们在仿照西方建筑风格的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因此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里院建筑。
此前不曾有,此后不再有——或许可以充分概括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对于青岛这座城市的重要性。而作为青岛城市建设初期的华人居住区,四方路街区的里院建筑群成为了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青岛乃至全国特色民居的典型代表。可以说,“里院”是青岛本地建筑学者“创意”出来的新词。而不管是讨论里院还是老街里,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先想到位于四方路历史街区的广兴里。
从2019年起,市北区就已经开始对其辖区内位于西部老城区的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展开修复工程。 2020年5月28日,这座被修缮焕新的青岛“里院样板”正式开业纳客,老城区与新产业的碰撞也就此开启。
修复后的广兴里惊艳亮相
向左是RCEP工业设计街区,向右是RCEP青年文化街区及上合国际青年街区,以胶州路为轴线的市北区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在人来人往中绽放出独特的城市气息。修复后的广兴里就以让人“惊艳”的气质亮相——熟悉的老街还在,曾经的回忆依旧,留住了“最青岛”的文化的同时,内核却经历了迭代更新,特别是新增添的时尚潮流气息,给老居民们满满的新鲜感。
从海泊路63号拱门走进广兴里,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老里院,如今旧貌换新颜,变身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四方的院落铺着青石方砖,缝隙中已探出微微的新绿,与恢复往昔墨绿色的门窗遥相呼应,朱红色的扶手栏杆更显明丽。记者留意到,广兴里保留了青岛里院独有的特色——“三段式”商住两用建筑,墙基采用青岛本土出产的花岗岩斧剁石,参差错落地围成小楼的“裙边”。楼梯由结实的青石砌成,踏在上面稳当、敦实。青石上的天然纹理历经百年摩挲,已然泛出油亮的光泽。拆掉院内后期搭建的违建,经过修缮一新的里院又回到最初兴盛的样子。
广兴里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总建筑面积3373平方米的广兴里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的“口”字上,在4条路上都有石砌拱形大门洞供居民进出。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兴里布满了杂货铺、照相馆、童装店等小商店,与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并称为老青岛三大市场。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向外拓展,广兴里与其他老街区一道,渐渐成为城市的记忆。根据广兴里门前的铭牌记录,广兴里是青岛最大的里院,典型体现了里院中西合璧的风格与商住两用的功能。
为深入挖掘建筑史料,市北区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片区内56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开展一房一册资料整理工作,对一期项目区域进行3D倾斜摄影,留存了项目修缮前影像资料。同时,委托专业团队按建成年代、建筑特色、建筑价值、历史文化底蕴等划分风貌保护等级,为历史建筑的具体修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进行5G“智慧街区”设计,加入智慧导视牌、智慧路灯、城市家具等设施,配合集成平台管控和运维软件,推动街区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
“我今天是来‘回家看看’,变化真大,我家那间破房子,现在都成‘时尚会客厅’了。”今年76岁的市民吴金霞曾是广兴里的老住户,她告诉记者。
多个停车场项目推进中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停车难已成为制约商业、旅游、文化等发展的“尴尬”问题,青岛西部老城区的复兴,停车难更是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停车难是一个表象的点,其背后更是各种配套的完善。可以说,停车和配套的完善,是解决“尴尬”局面的关键一环。
近日,记者来到李村路停车场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室外景观及室内外装饰装修施工,该项目近日顺利通过主体结构验收,这意味着距离投入使用又近了一步。据了解,李村路停车场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核心区范围内,为地下四层、地上一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6816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提供停车位505个。其中,负一层配备933平方米充电桩停车区域,地下可容纳小型车400多辆,地上可容纳车辆66辆,包括大巴车车位15个,为中山路北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承载,有效改善周边停车难现状。此外,该项目还将同时预留与聊城路停车场、规划地铁站点的地下连接条件。
聊城路停车场规划许可证办理、监理、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已陆续完成,计划2022年年底完成施工,可提供350余个停车位。另外,为满足老城区停车要求,市北区计划新启动停车场两个,分别位于上海支路和馆陶路33号,将在原有一般建筑拆除施工空间基础上,采用立体停车设备,设计停车位245个,预计于年底前拆除完毕。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市北区将在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内打造博山路广场和易州路广场,设计承接百年里院的历史背景,尊重历史、忆古迎新,计划将两个广场打造成具备不同功能需求的开放型活动场地。“博山路广场作为青岛市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修建,广场内绿树成荫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休憩空间。”市北建投历史街区项目城区规划负责人徐坤介绍。
而易州路广场位于海泊路与易州路交叉口,占地面积约1027.37平方米。易州路广场从百年里院建筑中提取红砖元素符号,采用红砖、波螺油子、老条石等建筑材料打造开放型的街区花园。广场布局形式延续四方路街区里院格局,以方形的布局形式围合而成。“目前易州路广场正在施工中,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工,建成后将种植大型灌木,形成林荫式广场,提高居民休息舒适性,广场两侧建筑墙壁还将利用声光电投影技术,提升夜景观赏效果,给居民营造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徐坤说。
据了解,以历史文化街区为阵地,市北将结合后续的产业更新和配套项目推进,致力于打造集产业复合型、商业复合型、居住复合型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更符合青岛城市格局的历史街区生态。未来,市北区将全面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配套设施提升,不断优化城区环境品质,努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名片。
里院变潮趣
曾经的大鲍岛,可谓青岛商贸文化的摇篮。虽然那段沧桑的旧时光已经远去,但人们的记忆里,这里始终熠熠生辉。曾经的荣光历历在目,而今的大鲍岛也掀开了崭新篇章。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市南区就陆续启动了大鲍岛片区中潍县路、黄岛路、四方路等10多处建筑的修缮,也同步启动二楼招商。每个项目进场之前,都要对这个项目的历史沿革、建筑价值、建筑工艺等进行详细考证。最大限度地保留里院价值要素、实现建筑“修旧如故”是修缮工作的首要原则。
今年10月份,青岛最大里院建筑群——潍县路19号更新改造项目确定了商业运营主体,项目整体采用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或运营维护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由中建八局四公司设计、施工,中建八局投资公司策划运营招商。项目改造完成后,这里将被打造为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热门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聚集地。
老里院元素最全的区域
爱好收藏瓦片的市民厉永昌喜欢在大鲍岛区域内闲逛,他很注意观察屋顶的瓦片。“这片区域是瓦片种类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我收藏的不少瓦片都是来自这里。”厉永昌告诉早报记者,目前这片区域正在修缮,很多时候不经意间就能看见之前没见过的瓦片种类。
正在修缮中的潍县路19号项目,按照对历史建筑“修旧如初”的工作原则,项目外墙修缮根据实际现状对墙体进行调色,保证新修缮墙面与原墙面无色差;屋面修缮按照建筑原貌对红瓦进行更换,还原老建筑的原有风貌。
“青岛的里院是全国唯一、青岛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据专家评审考证,潍县路19号在现存的风貌建筑中,是价值要素最多、保护最完整、元素最齐全的里院群落。”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管理研究院院长张立伟向记者介绍,在设计改造的施工过程中,将最大程度保留原形制,采用原工艺、用好旧材料,有机结合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充分展现青岛独特传统建筑里院的“原汁原味”。
“挺舍不得的,周围已经有老邻居搬走了。但是也很期待,希望老城区能焕发新貌,有更好的发展。”做海鲜生意的公方朋已经在潍县路生活了10多年,他告诉记者,这里属于中山路商圈,“每年夏天旅游高峰期时,附近的啤酒屋生意都很好。”他看着正在更新改造的潍县路19号,充满了期待,“潍县路19号里院早已破败不堪,希望经过更新,能够再次焕发生机。”
打造购物休闲文旅潮趣街区
中建八局城市投资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苏士淼介绍,此次的潍县路19号改造更新项目范围涉及海泊路以南,潍县路以东,博山路以西、以北围合区域,项目用地面积约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57平方米,总投资约7.07亿元,是青岛最大的里院综合体。
项目分为南北两院,分属于市南区、市北区,其中南院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为极具特色的L形里院建筑;北院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为传统回字形里院建筑。“项目整体采用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或运营维护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通过这种整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苏士淼指出,潍县路19号大部分房屋属于传统风貌建筑,但是项目南、北院房屋均属于D级(最高级)危房。
“工程自今年8月份开工,现正处于落架大修和结构加固阶段。计划在年底前,部分街区能够具备运营条件。”项目执行经理高小明介绍,虽然整个项目的完工和开门纳客时间还不确定,但是目前南院改造更新推进较顺利,招商工作上目前已从200多家商业中进行甄选,已经达成明确意向的有16家,未来项目全部完成后能够实现80多家商户入驻。
据介绍,改造后的潍县路19号定位为以文创生活、餐饮娱乐为主要业态的片区。将围绕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艺廊展览为主的业态,尤其是能够吸引和聚集年轻人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招引国内知名商业品牌入驻,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独具里院风格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改造完成后,将成为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热门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聚集地。
立足打造“最青岛”历史街区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青岛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城市更新”及完善基础设施,已成为青岛市在“十四五”期间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提升城市能级、保持创新活力的主要动力源。未来,13片历史街区要协同推进城市更新,错位拓展产业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打通老城区产业发展的堵点,加快聚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让百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记者从市南区了解到,市南区将立足打造“最青岛”历史街区,以文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新形态,推动历史城区文化传承与保护,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文化先行、产业升级,突出产城融合、强化文脉延续,把历史建筑保护、业态重塑、环境提升紧密结合,立足重塑中山路文化轴心功能,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打好西部老城“文化牌”,留下“最青岛”的城市记忆,推动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文化可传承、城市可记忆”。
唤醒“最青岛”记忆的“二马路”
潍县路曾被称为“二马路”,当时许多商店因在中山路上寻不到合适地皮,退而求其次开在潍县路上,因中山路被称为“大马路”,潍县路就被称为“二马路”。潍县路19号里院分为南北两院,以四方路相隔,南院是老青岛的典型里院——泰兴里,1920年建成,为极具特色的L形里院;北院有天德塘、九如里、三多里等建筑,建筑布局形式各富特色,最早建成于德占初期。
已故青岛文史专家鲁海所著的《老街故事》记载,早在德占时期,潍县路就与中山路北段一道被规划为青岛的商业中心,被市民称为“街里”。到了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更是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经营高档绸布的久新绸布公司、主打瓷器的开泰祥百货店、从事外贸的“大成栈”、生产糕点的万康公司、可以喝茶看戏的新乐茶社、粤菜馆广安隆、淮扬菜馆可可斋等都在不同时期落户于此。
根据今年6月份项目发布的招标公告,潍县路19号改造更新项目将对房屋进行改造更新,包括改造建筑外立面、屋顶、檐口、门窗、楼梯、栏杆、门洞、楼板、墙面、卫生间等,同时配套改造给排水、消防、电气、暖通、燃气等安装工程;潍县路19号及其周边改造建设、建筑保护及利用。项目主要实施内容为建筑改造、公共景观设施及绿化、内廊道路铺装。该项目以打造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热门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新兴文化创意街区为目标,围绕文创生活、潮牌零售、艺廊展览等八大潮流新业态进行布局,以唤醒“最青岛”记忆,为老里院带来新生机。
注重延续保护珍爱历史遗存
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改造里院的原有功能,以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求,继而吸引人的加入。而人被吸引过来了,特别是富有创造性的人被吸引过来了,区域经济活力自然就有了,这便是里院“活化”的过程。让人回来,这也是西部老城区改造的基本思路。
“修缮过程中尊重建筑的真实性最重要,要保留建筑的原有风貌。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修缮还要遵循可逆和最少扰动的原则。”青岛市理工大学教授、历史风貌保护专家徐鹏飞说,“可逆”是指改造不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的建筑功能,如添加一些必要的消防楼梯、管道时,要遵循以后一旦拆除,对建筑没有影响的原则;“最少扰动”就是要选择和制定最少工程量的施工方案,尽量不要去动原建筑的风貌特色以及结构等,比如一栋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后在80年代进行过改头换面的彻底大修,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没必要刻意追求30年代的风貌,破坏80年代的大修基础。
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记者 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