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北区将创城各项工作有机融入楼院改造,越来越多的老旧楼院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
浮山后四小区新修的凉亭。(建设单位供图)
瑞昌路86号墙体彩绘。 纪姗姗 摄
登州路57号新增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纪姗姗摄
浮山后四小区老旧楼院焕然一新。 崔冬妮 摄
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北区将创城各项工作有机融入楼院改造,越来越多的老旧楼院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
“口袋公园”进楼院 洼地变身漫步道
浮山后四小区共有80多个座楼,居民超过一万户,是一个建成20多年的开放式小区,因为靠近浮山,地势高低不平,有的地方一楼有一半在地下。一下雨,不仅楼前容易积水,住户家里也容易返潮。然而,近几天的几场大雨过后,笔者看到该小区路面、居民楼前都没有积水的痕迹。细细观察,原来楼前的绿化带边沿设计了齿状缺口,有的绿化带中还隐藏着雨箅子,雨水悄悄地从这些预留好的“通道”渗到了地下。
此外,小区空地上还建成一个“口袋公园”,一条条蜿蜒的步道从绿色植被中穿过,沿着步道拾级而上,一个新建好的凉亭成了居民休憩的好场所。“原来这儿往上是个土坡,上面有人圈出了菜地。现在改建成凉亭,沿着步道能直接从台阶上去。”居民孙女士说,现在紫薇花开了,坐在凉亭里赏花、聊天,心情也会变得舒畅。
“为了满足居民防返潮的需求,我们特意在每座楼周边都打了一圈散水坡,人行道铺装也是用了透水砖材料,整个小区按照海绵化社区打造。”施工单位工程师吕靖宇介绍说,他们根据居民需要和小区空间综合设计规划,在小区内建了3处亭子和连廊,自今年3月份开始改造以来,除了个别沥青路段,室外的硬化步道已经铺装完成。同时,楼内粉刷、扶手翻新也已完工,通信线缆的线槽也全部安装到位,待入户完成后就可以拆除楼外的线缆。下一步,还将对小区做分段封闭,增强安全性。
智慧安防进楼院 开放式老楼更安全
“我们楼院是个建成40多年的老宿舍了,没有物业,但是很多人说比有物业管的小区更加安全。”登州路57号院的一位居民介绍说,这是一个有4个单元、128户居民的开放式楼院,由于住户较少,不具备引入物业的条件,这个40多岁“高龄”的老楼院完全由居民自治、社区代管。
“去年,这里被列入第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我们给每个单元门口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外人来了打不开门,乱贴乱画的人进不来。”登州路街道城管办主任高峰介绍说。
走进单元楼,只见内墙粉刷一新,不见小广告的踪影,楼道里也干净无杂物。“三十多年来,我们楼院一直是文明楼院,楼道里从来没有杂物,一代一代的支部书记和楼长把这个习惯保留下来,并使居民形成了自觉。后来就算有人把房子卖了,新来的住户一看楼道这么干净,也不好意思把东西往楼道里搁。楼里还新装了感应灯,老人晚上上下楼更方便了。”网格书记王久信说。
楼院的变化也很大。新装的7个路灯让夜晚亮堂了,新安的监控也让居民更有安全感。不仅如此,楼院内所有的污水管道都更新了,还增设了不少污水井。同时,街道将原本敞开式的阳台雨水管改到楼外,在楼顶铺了厚14厘米的防水保温层,居民不再为“屋漏偏逢连阴雨”而提心吊胆。居民吴女士从楼院刚建好就一直住在这里,眼见着40年的老楼院焕然一新,她高兴地说:“像才建的一样,真漂亮!”
连环彩绘进楼院 居民有了休闲区
“我们小区老年人多,以前环境杂乱,头上到处是七长八短的飞线,下雨是一脚水一脚泥。”居民马女士说,如今,经过改造,原本“很乱很旧”的鞍山路86号院已经变了模样。
老楼的斑驳墙面因涂上了彩绘而变得明亮整洁。“周边老年人多,我们就突出家庭团聚、老少同堂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彩绘了12面墙,就像连环画一样。我们还参考了一些动漫形象绘制了小区入口的地坪漆、路面的古力盖、墙角的水泥墩等。”四方街道城管办负责人沈营兵介绍。
以往垂吊的电线也全都“规矩”地固定在墙面上了,空中不见了纠缠的“蜘蛛网”。“过去两个楼之间高低不平地扯了六七根线,低空的线甚至能被车刮到。”沈营兵说,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请专业施工队把每个单元的线归理到一块儿,把多余的线都收到线盒里,废弃不用的则直接剪除清理。
整洁环境的同时,居民对增加休闲空间的呼声很高。但是原本小区车停得满,人活动的空间很少。想要开辟出一块休闲区,就要优化小区的功能分区,“原先小区内健身设施占地面积较大,但利用率并不高,我们把健身器材挪到靠近长廊的位置,布置得更加紧凑,在原来的地块上重新划了6、7个车位,并安装了挡车杆及挡车柱,实现人车分流。”工作人员介绍。
市北区城管办介绍,8月份,市北区将打造新一批22个创城示范楼院,进一步树立标准意识,推动实地测评工作各项指标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并以此为基础探索辖区内楼院管理的长效机制。随着越来越多“示范楼院”在市北落地生根,老旧小区变得温馨有序,开放式楼院变得整洁安全,优美的“小环境”逐渐构建起文明典范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