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城复兴,是青岛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时。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镌刻着百年历史的根脉,演绎着城市更新的活力,更预示着青岛蝶变生长的未来。

老城兴事

编者按:老城复兴,是青岛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时。青岛自建置起,即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建设,城市发展一脉相承,古今交融、海陆交融、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传承至今。城市再生长,如今,青岛已迈入有机更新和建设的全新阶段。在青岛开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新语境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作为该行动八大主攻方向的第一项,备受瞩目。根据“路线图”,未来三年,我市将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打造时尚活力的历史街区。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让历史城区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

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镌刻着百年历史的根脉,演绎着城市更新的活力,更预示着青岛蝶变生长的未来。

老城“绣花” 老建筑打通历史未来

吴淞路—陵县路—上海路围合区、刘子山别墅群修旧如初

老建筑是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一座城市的旧时光。城市发展步履不停,曾经沉寂的老建筑在新旧更迭中,逐渐被看到、被尊重,也要被“重置”——修缮不易,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更应被放入更新改造的考量当中。

作为市北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两大“重头戏”,吴淞路—陵县路—上海路围合区、刘子山别墅群保护修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按照修旧如初原则,两大老建筑群要经历如同绣花般的修缮,而依托基础配套项目的重塑,它们不再只是历史文化的讲述者,也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

【探访】两大“重头戏”今年揭面纱

16日上午,记者在市北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二标段吴淞路-陵县路-上海路围合区(以下简称围合区)看到,该区域里的部分里院单体隐匿于脚手架和密目网中。

据了解,上世纪30年代,大鲍岛迎来一次建设高潮,许多里院建筑将木质楼梯、走台翻造为钢筋混凝土材料。部分建筑开始利用立面,采用当时流行的人造石墙面和带有山花的西式立面。同时建筑突破了二层限制,出现增层。从现场残垣断壁中,能依稀瞥见这些特点,里院建筑的中式传统元素和装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性。

“这一围合区建筑面积大约为7279.49平方米,包含了10个建筑单体,修缮工程是由我们承建的。”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历史文化记忆片区项目部项目经理史焕超告诉记者,目前围合区修缮已按下“加速键”,加固工作完成80%以上,外立面修缮即将开始施工,随后还将进行内部加固、装修等工作。10个单体修缮分两部分从吴淞路、上海路两端进行,同时施工,初步预计6月中旬完工。

大约200米外,位于市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刘子山别墅群内,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二期二标段重要组成部分,刘子山别墅群建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南至上海路,北至宁波路,东至武定路,西至上海支路,共19栋别墅,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特点,既包含了德式洋房典型的红瓦、老虎窗等元素,又带有日式建筑的简洁设计,独特的山花造型和带有图案装饰的腰线则是比较典型的中式元素。据项目经理邢东鹤介绍,现在已完成13栋别墅修缮,整个别墅群修缮工作计划于9月底基本完成。

【工艺】修旧如初使出“绣花”功夫

从围合区里院群落,到刘子山别墅群,形式多样的老建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城市风貌,是青岛市井文化的生动体现,见证了民族资本的萌芽发展。在修缮过程中,为了留存记忆,传承历史文脉,中青建安集团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初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元素,让原有建筑重绽芳华。

在围合区吴淞路13号-15区域内,记者看到两位木工师傅正对一段木质楼梯进行最后的打磨。细问才知,这段总共23级、1.2米宽的楼梯整整耗费了两位木工半个月的时间才初露雏形。

“对于里院的木作,能保留的都保留,打磨修复。已经腐坏的,我们就进行1:1还原。”围合区项目施工员任希说,要1:1还原并不容易,靠的是50岁以上的老木工师傅纯手工雕刻,而且原木作的木头都要经过化验确定材质,尽量选原材质填补,找不到才考虑替代木料。

而里院墙面的修缮,也要先经过剔缝把红砖中的黄土剔除3厘米,再以现代的水泥砂浆填充勾缝,外层再挂铁丝网、抹灰、装饰面层,才算完工,充分密封墙体,保证其牢固性。而为了保持原有外墙的淡黄色岁月感,原面层先被送进实验室化验出具体材质和配比,然后据此调配水洗砂面,经过30多次调配,才最为接近原墙面。在修筑墙基时,甚至要对宝贵的大块崂山红基石编号,以保证修缮后各归其位。

在刘子山别墅区,老窗上的老式窗栓也曾给施工人员出了难题。据邢东鹤介绍,原来的窗栓都是铜质的,遗憾的是存留下来的很少,为了补齐,只能重新开模按原样定制。复盘修缮过程,中青建安的工作人员感慨,要想真正做到修旧如初,就得拿出“绣花”的功夫来,考验的是慢工细活。

【亮点】着眼将来注重内核功能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老城更新不再满足于修旧如初,要溯源,更要谋远,充分活化老建筑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

据了解,围合区项目完成后将用于商业办公,依托裕德里影响力招商引资,配套周边基础设施,增添市北区活力。刘子山别墅群将作为市北区政府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商事商办中心、RCEP成员国国际代表处,服务于RCEP国家贸易合作洽谈。围合区里院是青岛早先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显然不再符合当下的使用要求。刘子山别墅群历经风雨,也呈破败之相。这无疑对老建筑修缮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考量后期使用,精准设计,强化内核功能。

“别墅区的老木窗都是按照1:1还原的,但是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了密封性、保温性。”邢东鹤说,原来老窗使用的都是单层玻璃,按照修缮方案要使用中空的双层玻璃,这就增加了窗户的重量,原来安装在实木窗框上的盖皮合页是承受不了的,但还不能因此轻易改变原来的窗户外形。最终他们耗时两个月,从德国找来一种合页,实现了与窗户的完全匹配。

当年建设别墅时,楼板内填充了炉渣、石灰等材料,帮助隔音。但这样的工艺已被淘汰。目前,修缮方案是填充石灰、草木灰、蛭石、珍珠岩等材料,不仅隔音,而且防虫、防火、防潮,重量也轻。为了避免走动时落灰尘,施工方甚至在楼板内铺置了无纺布,把细节抠到极致。一系列举措,正是为了给老建筑打造全新内核功能,真正满足当下和未来的需求。

【观点】打通新旧壁垒考验大局观

“城市更新,正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青岛老城区更新要有所突破,应该立足于城市功能优化,将老建筑变成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韩青认为,根据社会的发展,老建筑同样可以进行适应性的动态演变,适应更新的需求,这是老城更新改造中应该遵循的原则。秉承这一原则,老建筑之于城市,如同器官之于人体,老建筑更新的核心是内在功能的更新,这样就如同器官发挥功用让人体神经和血脉等得以延续,有助于让老城真正重新焕发生机。

在韩青看来,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广州永庆坊,老建筑更新改造成功的案例并不鲜见,值得青岛对标借鉴。老建筑既修旧如初,又注重内在功能更新,体现的是文化层级的迭代感,是让新旧以更完美的方式有机相融,打通了过去与未来的壁垒,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老建筑活化内容没有谋划好,空间营造目的就达不到。要将新功能完美融入老建筑改造创作空间中,需要提前进行精确的功能定位、敏锐的策划布局,这考验的则是主政者的大局观、决策能力和时代敏锐度。

从围合区和刘子山别墅群修缮改造情况来看,青岛老城复兴已经开始尝试先行一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琰

城市更新“组合拳”打造“青岛模式”

我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进入“3.0时代”,跑出产城融合“加速度”

历史城区是构成城市的独特性,或者说可识别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八大任务之一,历史城区更新保护的大幕已经拉开,与以往相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立意也更深远。如何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地保护,留住城市“根与魂”的同时,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实现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青岛相关区市和部门面前的必答题。通过顶格推进、重点突破、产业赋能、多元融合等一系列“组合拳”,我市正在探索打造老城复兴的“青岛模式”。

典型示范打响老城焕新“主动仗”

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与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有机结合、统筹实施,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新一轮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行动开展以来,重点开展中山路四方路有机更新示范片区和4条美丽示范街区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已完成约21万平方米保护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稳妥推进城市更新,累计建成3个公共停车场、新增200余个停车泊位,新增122套青年公寓,完成15条道路整治提升,建成1个街心广场,街区品质显著提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产业赋能跑出产城融合“加速度”

针对历史城区发展活力不足、改造投资大、历史欠账多等问题,我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工作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企业主体合作,通过专项债、城市更新贷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建设运营,有效化解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融资难题。充分发挥历史城区里院文化、老字号文化等集聚优势,邀请知名设计机构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青岛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开展精准招商,推动建筑修缮保护与产业导入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创投风投、跨境贸易、文旅康养等产业业态,精心打造一批商务中心、国际社区、文创集群,吸引春光里、山海会、RCEP国际代表处、深圳工业设计协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机构入驻,涌现出一批示范项目,用新产业、新业态为老城区增添发展新活力。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风貌内涵,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历史建筑的功能活化。主动培育策划打造新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打造形成具有个性的城市新名片。

吹响号角下好三年攻坚“先手棋”

“我市历史城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路网格局和空间尺度保护良好,‘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整体格局得以完整保存。”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保护和更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历版城市规划均设置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保护专篇,实现城市总规与名城保护的充分衔接。1992年实施城市东迁战略,提出了“新旧脱开布局、保护老城、发展新区”的总体保护发展思路,并在1995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了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88个保护点,明确严格保护要求。后续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均延续了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并注重保护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宜居性,不仅严格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更较好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道路、街巷、院落等历史环境要素。

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领域,其实青岛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为实现中山路及周边区域复兴,近二十几年来,市、区两级对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探索突破,前后实施了多轮改造,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打下坚实基础,可以称为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1.0时代”。

2019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联席会议制度,2020年,成立市国际邮轮港区更新改造指挥部,推动市南区、市北区启动四方路、黄岛路、馆陶路、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国际邮轮母港区启动区改造更新工作。一批城市更新先行先试项目陆续启动。 2021年3月,为进一步整合力量,市委、市政府整合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国际邮轮港区更新改造指挥部,成立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其中各分指挥部由区市和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担任指挥,市区两级密切配合,努力推动百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随着2022年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吹响号角,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正式进入“3.0时代”。在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人气、商气、烟火气正在重聚,新蓝图也已绘就,历史城区的未来值得期待。

打造绿色低碳型历史城区 期待青岛成为引领者

“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领域,我们现在5年的工作可能就决定了老城区未来30年的面貌。”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崇长期关注并参与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受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的邀请,近年来他参与了几十个里院的保护分级、评估以及改造咨询论证工作,是老城复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专家看来,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在率先探索历史城区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旗舰项目、实现保护更新工作的社会价值突破等方面,青岛大有“文章”可做。

“冬暖夏凉”的老房子更有助于活化利用

“我最关注的,是历史城区的里院和独栋建筑怎样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受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的委托,刘崇带领团队正在开展关于老城区里院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在他看来,老房子只有重新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历史和美学价值。

最近,刘崇去一个老院落改造的博物馆参观,最大的感受是“里面冷飕飕的”。他认为,在改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把老建筑的“原真性”继续传递下去,另一方面需要结合适宜的建筑技术,让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耐久性等方面能够满足需要。据介绍,作为老青岛心目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市井文化符号,里院是一种集合住宅,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北方传统民居和西方围合式城市住宅相结合的产物。刘崇表示,打造绿色低碳型历史城区,就是希望在改造过程中赋予历史建筑更好的冬暖夏凉的属性,从而增强市民对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亲切感和认可度,并且对未来的城市更新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不仅在建筑历史价值要素的保留上,而且在舒适度和亲和度的提升上,做这个时代应该做的工作。”

刘崇期待,“在历史城区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如果青岛能够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示范,就可以在这个方面成为业界的引领者。”

打造旗舰项目,老城复兴需要“爆款”

“就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而言,从政府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资源的程度来看,青岛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可圈可点和有目共睹的。“刘崇说,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速度、执行力和对专家的动员程度,都是“火力全开”的状态。展望未来,他特别希望有旗舰类项目出现。刘崇认为,这样的旗舰项目会极大地提升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而这种“旗舰效应”需要国际设计界和学术界的共同推动。放眼中外,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有着很高艺术水准的建筑本身就是关注点。“青岛需要更多世界级的建筑作品。像青岛老城区改造这么大的建设量,应该有载入世界建筑史的建筑。它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强大推动力。”刘崇说,老城复兴特别需要这样的“爆款”。

老城区“留人”三招:步行区、颐养产业、大学城

对于如何提升老城区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刘崇结合自己在德国研究、工作的经历,提出了三个建议,“老城区现在的状态是需要人口来填补,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留人’:通过步行区留消费者,通过大学留年轻人,通过颐养公寓留老年人。”刘崇认为,历史城区可以结合地铁和停车楼建设步行区,步行区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以德国慕尼黑为例,这座城市40多年前就开始在历史城区最核心的区域开辟步行街,刚开始是两条主街,之后逐步地构成围绕着市政厅和圣母广场的步行区。步行区设有若干个地铁站点,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各个标志性景点。“慕尼黑把历史街区保护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民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另外,他建议,里院可试水成为全国老城区颐养产业的样板,也可以尝试把老城区建成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大学城。“慕尼黑的老城区和青岛的大鲍岛都是由建筑沿道路周边布置的街坊组成。两所世界百强高校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就是街坊里萌芽和成长起来的没有院墙的‘马路大学’。在青岛的老城区建设一座有天然文化底蕴的大学,把老里院修缮成大学里的不同学院,必然能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永续发展。”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董真

老城复兴路线图·探索新样板

当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老城复兴成为青岛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不同城区,基础条件不同,自然禀赋不同,精神特质不同,使得主题相同的必答题呈现出个性化的题干。面对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与机遇,要只争朝夕审清题,也要三思而行落准笔。如何选对专属复兴路径?市南区、市北区随机而变、相机而行,总结出自己的套路打法,给出了高分答案。

市南:文化赋能让老街巷充满“新故事”

西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面纱待揭开,济宁支路人才公寓一期建设再下一城,潍县路19号今年将开街运营……新春伊始,市南区西部老城捷报频传。聚焦历史城区,市南区坚持在保护中更新提升,一体化推进历史城区规划设计、建筑修缮、街区改造、环境提升、业态植入,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双试点”,将复兴目标锁定为全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精品工程。从目前情况来看,被列入市南区“十件大事”的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开局蹄疾步稳,老城区奏响了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的2022年序曲。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硬支撑”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老城更新的催化剂,为增强综合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供“硬支撑”。在部分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土地容积率低的市南西部,强化复兴的“硬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在完成抓实历史城区保护更新4条战线24项具体任务,9个月打赢济南路拓宽“第一战役”等工作后,市南区老城复兴又有新动作。在建筑保护修缮方面,中山路两侧15万平方米建筑外立面修缮工作,已完成一期全部及二期部分建筑修缮,今年将全面开展中山路主街剩余建筑外立面修缮工作,三期工程已启动修缮,争取今年完成。中山路区域1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在去年实施8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将全部启动剩余7万平方米已征收房屋修缮工作;中山路区域36万平方米协同整治,初步确定改造方案及实施范围,今年将全面启动建筑立面、店招整治和电线下地等工作。

此外,市南区今年将完成禹城路人防停车场、龙山人防停车场和六街口机械停车库等项目建设,同时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等也将投建。黄岛路片区全部12条道路完成综合改造。

而根据 《聚力强势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而奋斗》报告,三年内,市南区将在西部老城完成2000户房屋征收、1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36万平方米区域协同整治和2000个公共停车位、500套租赁型人才住房建设,统筹做好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时尚活力街区。

文化IP激活记忆塑造“软实力”

兼具历史文化名城人文优势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市南区致力于打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牌,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西部老城在新时代也能充满活力、彰显时尚。

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今年,市南区将推进实施15个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以中山路为主轴,围绕民俗风情区、欧陆风情区和滨海风情区三大主题片区,打造“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的业态场景,以全域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山路历史片区,加快焕发百年中山路新活力。

为讲好老城故事、激活城市记忆,市南区今年将继续挖掘征集中山路街区10处里院、30处历史建筑档案资料,塑造宁阳路“上街里银鱼巷”、浙江路广场“美好生活in青岛”、济宁支路“新青年”和大学路“源青岛”四大文化IP平台,持续导入高端文艺演出、时尚节会、文化沙龙等活动。

此外,市南区还将盘活老城既有楼宇,布局特色餐饮、咖啡茶馆、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支持春和楼等老字号创新发展。丰富街区夜经济,强化沉浸式VR技术在老城区运用,推出一批文化打卡地和“网红”流量项目。让老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更新提升,真正实现迭代更新、延续文脉、焕发活力,成为文化IP新地标。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琰

市北:焕新+“换芯”打造城市更新典范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青岛市市北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点亮历史城区”“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更新发展历史城区”等一并写入了《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奋力谱写市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报告中,提出将历史城区打造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成为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致力于蹚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市北区,正着力抢抓城市更新的机遇,用新产业、新业态赋能历史城区迭代升级,用面貌焕新、产业“换芯”,让复兴的老城区焕活生机。

都市中的“宝藏男孩”

城市有机更新是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及未来需求的城市功能空间作必要的、有规划的保护与更新,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经历的“新陈代谢”。对市北区而言,全市一半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市北,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使命艰巨,同时这也是未来城区发展的主线之一。保护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四方路(部分)、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无棣路(部分)、黄台路、信号山(部分)的六大街区中,蕴藏了数不胜数的老城故事,还孕育着充满期待的老城复兴新图景。

海泊路63号是青岛人再熟悉不过的广兴里,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青岛里院建筑。如今,通过建筑的重新修缮和产业导入,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入驻广兴里,而后18家国内外设计机构相继“安家”于此。前端为临街商铺,后端为设计、制作、培训等全链条的产业平台,以广兴里为代表的这种“前商后产”新模式,正在广泛嵌入老里院、老建筑和老街区,让历史城区被重新赋能和定义。

城市更新照亮老城复兴

推动历史街区蝶变复兴,建筑的保护修缮、街区的配套提升、产业定位和业态招商等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去年,市北区开展四方路、馆陶路和上海路-武定路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完成了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上海路-吴淞路-陵县路围合区域项目作为样板工程入选青岛市历史城区价值要素保护更新现场观摩会观摩项目。同时,李村路停车场完成施工,规划车位505个,聊城路停车场进入施工阶段。四方路街区胶州路以北片8条道路启动施工;上海路-武定路街区6条道路正在进行管线综合方案报规报审。博山路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易州路广场完成了基础施工。

今年市北区将在城市更新上发力,引进专业团队完成历史街区的业态功能梳理和策划定位,结合建筑特色点穴式引入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四方路街区海泊路周边、即墨路两侧、宁波路两侧的开街场景,力争上海路—武定路街区吴淞路三角地和国际商事商办中心达到招商要求。四方路街区、馆陶路街区和上海路—武定路街区将完成4.44万平方米建筑的保护修缮,同步启动无棣路街区、三江路街区、黄台路街区和长山路集中片的产业定位计划。配套方面根据业态定位的推进,计划完成四方路街区9条道路、上海路-武定路街区8条道路综合整治工作;聊城路停车场完成主体施工,完成馆陶路33号停车场和宁波路27号停车楼建设,启动无棣路停车场规划设计。另外,易州路广场、上海路口袋公园计划建成投入使用。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

实现“院望”年轻力正在浪漫成长

市北四方路街区胶州路以南片迎来首批入驻潮 “老城+”讲述新故事

过了雨水节气,北方的大地开始有了春的气息。在市北区四方路街区胶州路以南片,早春的气息是通过一声声的相机快门声、咖啡豆在机器中反复的研磨声、平面设计师下笔时的沙沙作响声等迅速传播开来的……目前,世茂世御酒店、国货青岛、帝力氏产学平台、青岛城市艺术展研中心、洛川家美术馆、岚曦社、荷田水铺、古着店DoraVintage已分别入驻街区,首批入驻企业已进行试运营,其他装修工作正在进行中。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奋斗在里院的年轻创业者们,听他们讲述“老城+”的新故事,为里院重新注入“里想”,实现“院望”。

在里院用相机追逐浪漫

如今的高密路38号有了新的名字——岚曦照相馆,这是一家青岛本土主打国风系列的摄影工作室。熟悉高密路的人都知道,过去这里有一排美容美发用品店,也是学苑书店的所在地。通过保护与更新,老里院和街区焕然一新,导入的岚曦照相馆产业项目正在让原有的时尚与文艺变换成另外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一拍即合扎根里院

“现在里院是我最爱待的地方。”岚曦照相馆的主理人谢猛是一位85后,摄影专业出身,圈内人都喜欢叫他奥斯卡。起初,大学毕业后他也成为了一名“打工人”,在青岛一家五星级酒店干管理工作。 2016年,明星孙俪邓超一家拍摄的工笔画全家福火爆全网,长衫和旗袍代替了西装和白纱裙,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民国风让人耳目一新。也是在那一年,奥斯卡决定放弃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重拾摄影老本行,创立岚曦照相馆,主攻工笔画全家福。凭借着特色鲜明的拍摄风格,岚曦照相馆先后开了两家门店,叫响了品牌知名度。去年,辽阳路门店因房屋拆迁不得不闭店,而此时修缮完毕的里院抛来了“橄榄枝”。

对奥斯卡而言,四方路街区的里院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多少次和朋友一起在这里当“干饭人”,撸串、吃马家拉面、秦晋小吃。当再一次走入修缮后的里院时,奥斯卡惊喜地发现,里院文化的历史感和岚曦照相馆的复古风不谋而合,两者可以找到契合点,并彼此赋能、互相成就。“我看了二十多个院子,最终锁定了高密路38号,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因为15个房间以及上下楼都可以实现联通,做摄影工作室再合适不过了。”去年冬至那天,奥斯卡拿到了里院的钥匙,作为首批签约入驻的商户之一,里院里的光影故事正式“开机”……

打磨精品做旗舰店

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装修,一个主打国风系列的摄影工作室肉眼可见地“立”住了。为配合拍摄需要,15个房间完成了动线设计,一楼和二楼的部分房间已完成新中式装修,长衫、旗袍和各色的中式茶几摆件等到位,氛围感和仪式感十足。院子里,拍摄所需的道具等陆续就位,只待室内装修结束便可入住新家。其实从春节前开始,早已有顾客忍不住前来“尝鲜”,走进里院中的摄影工作室,拍摄一张在老城出品的全家福。不少青岛顾客把这次拍摄当成是老城一日游,拍完照片转而去中山路逛一逛,感受老街里的新气象。还有顾客从东营等地赶来,慕名到岚曦照相馆的里院新店拍摄一套工笔画全家福,领略青岛老城区的别样风韵。

按照计划,岚曦照相馆里院新店将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内部装修,预计今年5月初全部开放营业。处女座的奥斯卡笑称,新店的发展和以往不同,要拿出“处女座”的洁癖劲儿发力精品,将新店定位为岚曦照相馆的旗舰店,致力于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岚曦照相馆,成为老城复兴的一张时尚新名片。

挖掘里院光影故事

作为年轻的主理人,擅长表达的奥斯卡其实自带网红气质。“阿姨非常好!”“一点点笑容。”“爸爸妈妈不要嘟嘴。”“叔叔你太凶。”在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分享的拍摄花絮中,他端起相机为顾客拍摄全家福。在充满“魔性”的语言中,帮助顾客重新打理情绪成功完成拍摄。“现在当摄影师的机会不多了,更多的是管理和思考未来的路。”在奥斯卡看来,入驻里院,成为老城复兴的一分子,是挑战也更是机遇,围绕里院运用镜头可以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

在原有工笔画全家福、油画全家福等风格之外,奥斯卡认为,里院本身就是天然的摄影棚,无论是全家福还是写真、婚纱照等,都可以在里院取景拍摄,让人们重新找回逛街里的感觉。“利用里院的院子,未来我们可以进行旗袍秀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旗袍文化;我们还可以把每个里院拍下来,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和视角向人们介绍焕然一新的里院群……”奥斯卡说,里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他一直在想如何借助光影的魅力活化里院,让更多的人再次走进里院、认识里院、爱上里院。

充满期待计划“西迁”

从今年开始,奥斯卡决定将岚曦照相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旗舰店来。现有的员工团队将继续扩容,让“主力军”挺进旗舰店,兑现打造精品的设想和初衷。“等旗舰店开起来之后,计划让员工们住到老城区,毕竟不少员工住在李沧甚至城阳,来回奔波在路上耗费的时间成本太高。”喜欢老城区格调的奥斯卡也有“西迁”的打算,搬进来才能真正融入老城区。

“我很喜欢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对未来怀有无限浪漫’。”坐在旗舰店的茶室,奥斯卡特别享受当下的老城氛围和自己经营的事业,“来岚曦照相馆拍摄的家庭、情侣,传递的是幸福和温暖,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一张张精致的照片表达家风的传承,用手中的相机追逐未来的无限浪漫。”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于波 栾丕炜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