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崂山区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法治护航,扎实推动张村河片区改造——
创新模式路径,跑出“城中村”改造“加速度”
一河串城、群山相拥、绿廊交织、公园点缀……在崂山区,曾经有着青岛主城区最大“城中村”之称的张村河片区,正通过实施旧城旧村改造实现“蝶变焕新”。
旧城旧村改造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崂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法治护航,扎实推进张村河片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先后完成7200余处房屋搬迁协议签订,签约率99.9%,拆迁面积320万平方米,改出了城区建设新面貌、城市发展新空间、社区居民新福祉,蹚出了一条新时代“城中村”改造的崂山路径。
倡树“一线工作法”。干部队伍向一线下沉,坚持把现场当考场、把工地当阵地,把党支部建在一线、指挥部驻在一线、攻坚队压在一线。思路办法在一线形成,探索出连片开发、滚动推进、闭环工作等一批务实管用的路数打法,干部“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本领得到提升。实干作风在一线锤炼,综合运用交叉岗位历练、急难任务磨炼、群众工作锻炼,激励广大干部以更强斗志、更大力度突破房屋搬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难点工作,推动干部“想干事、能干事”的激情斗志蔚然成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工作中,崂山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征迁改造全过程、各环节,切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聚焦“拆得顺利”,在搬迁安置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推动政策制定从“政府主事”向“政府牵头、群众参与”转变;聚焦“建得满意”,安置区位置选择由群众“说了算”,推动安置区建设从“市场为主”向“政府主导、平台推动”转变;聚焦“住得放心”,在安置房建设质量上让群众来把关,推动安置房建设监管从“政府主抓”向“政府主体、群众监督”转变……一项项务实举措,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奏出了安居“大合唱”。
推进旧城旧村改造,离不开法治护航。工作中,崂山区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把依法办事作为征迁的原则准绳,合理兼顾群众个人、社会公共与区域发展利益,确保城市更新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一方面,创建“统一政策口径、统一操作流程、统一调度督导”“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信息公开、结果公开”的“三统一、五公开”阳光村改模式,以全方位公开、全过程监督赢取群众信任支持;另一方面,将法律服务贯穿始终,构建“诉源治理、非诉调解、以案释法”法治村改流程,多元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件次。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时下,崂山区正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心重塑张村河片区的风貌形象、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特别是聚焦产城融合,前瞻制定了“三个三分之一”发展规划战略,即三分之一拿来安置开发、三分之一用于配套服务、三分之一留给未来产业,高水平建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千亩级专业园区,努力探索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共富路径,一个“宜居宜业未来新城”正一步步从规划变为现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蔺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