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青岛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计划的第二年,教育领域“群峰林立”的局面正在逐渐取代“一枝独秀”的现象。
曾经,市南中片区、市北浮山后片区、李沧中片区、崂山育才学校片区是家长为孩子入学做的第一选择。长时间以来,这些教育高地诠释着“吸引力法则”:家长蜂拥而至,好的生源、好的师资也滚雪球似的汇聚,让高地愈发挺拔。相形之下,有的区域则像是陷入了教育“低谷”。
航拍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记者韩星摄
然而,在青岛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计划的第二年,教育领域“群峰林立”的局面正在逐渐取代“一枝独秀”的现象,在市南的东部、西部,以及市北区中西部、李沧北部和崂山区北部,许多新的热点学校崭露头角,将市区全域变成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
引入资源快速复制优势
因为历史原因和周边居民区情况,过去学区之间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并不平衡。市南学区分为西、中、东三大片区,中部城区教育资源有着绝对的历史优势,因而名校扎堆。市北区是典型的人口大区,其东部浮山后区域人口密集,西部则外来务工人口比例较大,教学质量有较大差异。李沧区传统名校六十一中、六十三中都集中在中片。崂山区则是金家岭、中韩街道片区的教育资源引领了区域教育质量高峰。
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的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记者韩星摄
为了打破这一格局,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是各区都在努力的目标。而且,实现教育均衡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填谷扬峰”。引入优质资源,把名校先进的管理模式“请进来”是最高效的方式。区内的普通高中资源和高校资源都可“为我所用”,变成了师生身边实实在在的课程、师资、培训等教育资源。
嫁接区域内的知名高中资源,是各区通行的做法。崂山区教体局在中韩片区,与青岛二中、海尔集团合作,引入青岛二中创新、自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海尔集团智慧互联资源,将海尔路学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优质教育品牌。海尔路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二中研学和二中社团活动。采访中,学生骄傲地给记者展示了他们在二中老师带领下,通过3D建模设计与打印制作的小摆件。前不久,海尔路学校“我的二中学长”活动邀请二中的“五好学生”标兵到初中“传帮带”,在和学弟学妹的交流中传递高中学习情况、人生规划建议等。八年级的乔茹涵和青岛二中学长交流之后,有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想法。“学长说,未来的竞争不只拼学习成绩,对创新思维要求也很高,他鼓励我在不同领域多做尝试。”
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们在上课。记者韩星摄
类似的资源“嫁接”在各区市并不鲜见。比如,市南区利用青岛一中教育资源,将琴岛学校打造为青岛一中市南分校;再比如,李沧区利用五十八中教育资源,新开办五十八中附属初中,并在青钢片区由五十八中托管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除了让区内的普通高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要让以往与基础教育联系并不紧密的高校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方。市北区引进青大教育集团,成立“三校一院”,即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青岛大学附属滨海实验学校、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通过与高校教育集团的全方位合作,让三校纵向衔接、横向整合,形成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教学质量线、特色成果线双线并重的“市北样本”。崂山区在金家岭片区与青岛大学合作,将崂山三中、金融区实验小学与幼儿园协同实施青大特色Q12教育体系;在中韩片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将新建的北村配套初中和合肥路小学合并挂牌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引进北师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实现“开办即优质”;在沙子口片区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崂山五中、汉河小学挂牌成立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牌子,办学品质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青岛二中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在上公开课。记者韩星摄
政策倾斜着力培养优质
要培育教育高地,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从干部队伍配备到教师培训、教研,各区市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瞄准了提升教育质量这一目标发力。
教育质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各区教研员成为老师打磨教学能力的坚强后盾。市南区将区域内8所公办初中实施一体化发展,针对5所初中强校提质试点校的发展需求,打造学校“教研管理首席”。5所强效提质校的业务干部参加市南区每学期的初中全年级、全学科的集体调研和针对中考的专项调研,在和兄弟学校的对比反思中提升本校教研水平。市北区围绕提升初中教育质量目标,为7所初中强校提质试点校逐校配备5人“攻坚服务队”,开展组团式包干服务,教研员已累计包校指导85次。李沧区的教研员实行“3+2”工作制度,每周至少3天深入到学校进行听评课,跟进学校工作,进一步帮助老师扬优势、找不足。课堂是否高效、学生的状态是否昂扬,到教室里听一堂课,便一目了然。校长和教研员参与听课教研,极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补充强有力的干部、拨款升级校园、实施配套政策……各项措施都在助力打造教育“群峰”。比如,市北区2023年暑期为强校提质试点校补充调整校级干部8人,赴上海定向培育校长领军人物。交流、引进骨干教师公费师范生78人,新增高级教师11人,新增市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25人。7所学校拨付强校提质专项经费250万元,试点校完成“旧貌换新颜”,青岛第二十一中学、青岛第四十二中学完成操场和教学楼的升级改造工程,青岛弘毅中学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如今,市区内的教育“群峰”拔地而起,正在明显改变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
市南区“西提东优”的举措让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格局发生了变化,隆起的中部教育高地辐射面增大,西部、东部的学校也有了和中部比肩的底气;
市北区的区片差异进一步缩小。位于北部的青岛滨海学校、位于南部的青岛第四十二中学、位于西部的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位于中部的青岛弘毅中学、市北中学都成为区域内崛起的新星,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快速发展;
李沧区东、中、西、北全域提质发展新格局全面打开。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为李沧东部再添教育新高地。沧口学校教育集团的中小一体化发展旨在培育新的李沧西部教育品牌,已初显端倪。2023年,青岛二十七中改扩建工程将正式启动,同步启用青岛五十八中附属初中和九年制重庆中路学校,进一步扩大中、北部优质教育资源;
崂山区形成了“两核、三翼”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做强主城区金家岭、中韩两个街道教育,推动中心城区教育“起高峰”。“三翼”夯实沙子口、王哥庄、北宅街道区域教育支撑,助推沙子口街道的崂山五中、崂山六中,北宅街道的书院学校迅速崛起,打造崂山东部教育发展新高地。加快王哥庄街道农村学校强校提质,补短板提质量,推进乡村教育“树标杆”。崂山八中纳入崂山区育才学校教育集团,崂发小学成为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两所偏远农村学校由两位齐鲁名校长——崔仁波、张星领衔,“一长多校”成为加速乡村教育崛起的新标杆。
市区范围内,全域教育优质均衡的良好生态呼之欲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