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毛重和净重,两种不同的计量方式,就直接导致了2种不同的买卖结局。
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毛重和净重,两种不同的计量方式,就直接导致了2种不同的买卖结局。就拿大闸蟹来说,很多人到超市买这种东西,会发现螃蟹捆绑方式变了:
在5年前买大闸蟹,个个活灵活现、张牙舞爪,每次抓螃蟹都要请超市水产师傅才行。现在呢,就算自己是个二愣子,也可以一把抓起三只,因为它们被粗粗的绳子拴起来了,3年前拴的是橡皮经,如今全部使用麻绳,个个五花大绑,有的绳子比人的大拇指还粗,很多人吐槽,买500元的螃蟹,绳子都占了100多元。
感觉很无奈、白花钱了,500元的蟹,这是毛重,净重其实只有400元而已。这个还算比较小的商品,所以购买者亏得还不算大,如果零零散散买上10,000元的呢?会发现白白因为绳子的毛重导致自己损失掉了2,000元,这就非常的无辜了,更有甚者,采用一种特别吸水的绳子,沾水之后非常重,蟹和绳子几乎各占50%,你想不带绳子购买,人家还不卖给你。
其实关于毛重和净重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小物件上,也体现在商品房买卖市场,那就是建筑面积和套内使用面积的关系,前者相当于毛重,后者相当于净重。
一、为啥大家都在吐槽公摊面积呢?官媒点题:使买房人支出了更多的费用(摘自《“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新华社》)。
对于公摊面积的探讨,其实2019年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最近10年以来也不是第一次,几乎每年都有声音,购房者们对公摊的槽点在于2个方面,其一是这种“额外的面积”直接导致了自己实际可利用面积减少,就像前几年一则新闻说的那样,公摊占据了45%比例,房产证上写的是100平米,看起来足够4口之家居住还绰绰有余,但是经过公摊(45平米)刨除之后,省下的一丁点面积(55平米)尚且不够一个三口之家居住,花了100平米的购房款,最后买的是一个“厕所”。
人们之所以唾弃公摊面积,还在于因为这个“额外面积”支出了更多的费用和成本,直接导致利益受损,第一是买房时多给开发商的购房款,现在房地产市场一般是高层住宅公摊在20-30平米之间,北京房价50,000元/平米,如果是30平米额外面积就需要多给150万元款项,在二线城市房价20,000元/平米,30平米的额外面积需要多给60万元款项。这还不算,后续还有因为这个产生的更多费用支出,例如公摊的物业费、公摊的取暖费,这些都是存在的,让买房者为这部分面积承担几十年的管理费用,就连官媒新华社也指出“公摊让购房者要支出物业费、取暖费等更多成本”。
二、既然大家都认为公摊面积不合理,那么“取消”还是“不取消”?官媒12个字回应!特别是根据最新信号已表明了。
新华社在评论公摊的文章中,用“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12个字回应了市场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关心人群,让购房者感觉到了丝丝春风袭来。
当然了,多年以来,对待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说公摊就应该合理地存在,甚至认为越大越好,因为公摊实际上是小区必须存在的东西,就像购买西瓜一样,卖西瓜的人总不能只出售西瓜瓤、不给西瓜皮吧,那么如果路途遥远的话,西瓜瓤岂不是早就坏掉了?同理,房子出售的时候,公摊既然是衍生物(小区的公共过道、走廊、电梯井等位置),那么就应该合理存在,不能取消这块面积。更有的房地产专家提出,公摊如果不算在总房价内,那么很可能导致房价上涨。
对于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北京、重庆、广州等地都有按照套内面积计算的试点,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并不是没有取消公摊的可能性,也可以一样与国际0公摊接轨。随着前不久住建部一则《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信息传出,对于取消(规范)公摊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