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中山路上每天接待的成千上万名“过客”而言,这里是青岛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是具有欧陆风情的魅力街区,是新模式新技术复兴老城区的典型案例。


市南历史城区的肌里正在改变。 韩立学 摄

中山路的流量回归,无疑是青岛这个夏天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于中山路上每天接待的成千上万名“过客”而言,这里是青岛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是具有欧陆风情的魅力街区,是新模式新技术复兴老城区的典型案例。可对于在中山路生活的居民、工作的“上班族”和老城保护更新的建设者来说,中山路也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是人生重要时刻的见证者,是尚未可知的建设难题。熟稔老城每一条起伏蜿蜒小路的他们,对街区内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更为敏感,而他们所看到的这些变化,也正成为中山路的新“里子”。

居民许荣华:“中山路如磁石般吸引着我”

许荣华今年69岁,十几岁时,她随父母搬到中山路居住,中山路看着她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嫚”,见证她成家立业,陪伴她安享退休生活。50多年间,许荣华换过几处住所,但中山路对她来说,像是一个具有强大引力的磁石,纵然这里有许多不足,她却离不开。

“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去年政府把我们在河北路上的老房子征迁了,我习惯了在这儿生活,于是在北京路上另找了一处房子住。”许荣华说。

和记者交流中,许荣华总是不自觉地数着当年中山路上盛极一时的老商号:谦祥益、瑞福祥、春和楼、妇女儿童商店、环球、工艺美术品商店,再到后来的国货、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那是中山路最繁华时的样子。“中山路上吃穿住用,包罗万象。逢年过节,郊区的人都要来‘市里’看看,全家人从头到脚好好置办一身。”许荣华说,那个时候,她最喜欢站在河北路家里的阳台上,看中山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慢慢地,她感受到中山路的某一部分在消失。很多老字号不知道从哪天起,不再开了;一些老同事、老邻居也陆陆续续搬离了老城;下一代买房置业,更不会把中山路当成选择项;中山路沿街的商铺也慢慢被面向游客的干海鲜“占领”,本地人不再来这消费。

这是中山路自建成之日后,发展速度最接近于零的时期。也正是因为这场长达20多年的蛰伏,当变化到来时,才让许荣华们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冲击。“很多老房子都修好了。你看中山路72号,我都忘了它竟然是这么美的建筑!”许荣华告诉记者,她现在经常约着老姊妹们去修缮好的银鱼巷、广兴里、四方路等街区逛逛。“四方路那块儿过去有个早市,我们几乎每天都去,经过修缮改造后,全都变了,有了很多时尚新潮的东西。”尽管老人们可能看不懂潮玩手办,也不习惯喝咖啡奶茶,但看到慢慢地有年轻人对老城感兴趣,许荣华打心眼里高兴。“提升消费还是得靠年轻人。”她说。

而在中山路上全新上演的裸眼3D秀、教堂光影秀,以及近期巨大的人流量,更是打破了她50多年来对中山路的认知。“太神奇了,怎么感觉人就要从墙上出来一样啊?”作为中山路社区第十支部书记,热心肠的许荣华一定设想过中山路复兴的许多方式,但这似“魔法”一样的手段,她却始料未及。而啤酒节期间的巨大人流量,更是让喜欢在阳台上看热闹的她吃惊。“人潮人海,比我年轻时见过的人还多!”许荣华说,那几天她晚上也穿上红马甲,到中山路上协助引导市民和游客。

作为深爱中山路的老居民,许荣华对中山路显然有着更深的期许:“中山路主路的商铺业态还是得换换。两侧修缮好的老里院里,人气还得继续增强。”

“上班族”马冬青:既有印象的打破再打破

今年35岁的马冬青,2012年大学毕业后便入职位于河南路5号的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为离单位更近些,他曾在中山路周边租了三年房子。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中山路是他认识青岛、扎根青岛的源头,也是曾经略带青涩的他开启人生新阶段的起始点。不过,作为一个并不十分了解青岛历史的江苏人,马冬青却告诉记者,那时的中山路是反向打破他对青岛既有印象的一条街。

“老城区的海边是很美,但是往胡同里走走,房子很老、基础设施很老,生活很不舒适。”马冬青说,大学刚毕业收入水平有限,他先后在湖南路、曲阜路、湖北路租过房子,这些房屋建筑年代久远,房间小,没有独立卫生间,夏天潮湿,冬天阴冷,父母远道而来看到这个居住条件,很心疼孩子。“之前总觉得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很漂亮,东部也有很多摩天高楼,但是没有想到,在老城区还有这样的地方。”

“老”的不止有居住环境,还有办公大楼。马冬青工作所在的山东外运大厦,建于1996年,共31层,是青岛最早的一批高层商务楼宇。虽然具有远眺栈桥、小青岛等知名景点的绝佳通海视域,但由于建成年代较早,楼内已出现下雨时屋内渗雨、地下停车场坑洼不平等现象。大楼内员工五六百人,但大厦配套的停车位总共不到60个。

老城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上的局促感,随着青岛城市交通路网不断完善逐步缓解。连通黄岛和市南的海底隧道开通后,马冬青将安家的目光投向黄岛,并最终在薛家岛买到心仪的房子。地铁3号线开通后,成为很多同事上下班的第一选择。“现在1号线也开通了,我上下班更快更方便了。”

不知不觉中,“新青岛人”马冬青也成为中山路街区更新建设的一分子——在得知市南区有楼宇更新的补贴政策后,山东外运大厦启动楼宇修缮工程,这项工作交由马冬青具体负责,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断地与施工方对接修缮方案,最终,整座大楼的立面和地下停车场焕然一新,让同事们拥有了一个更加舒适的办公环境。

经常在饭后到中山路上散步的他,今年对这条街的新变化有了更明显的感受。“最直观的就是中山路上的人比前几年多多了。”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缘故,过去,马冬青带孩子们来主城区玩,目的地总是放在奥帆基地、极地海洋世界等东部城区,很少来西部老城。因为今年有了奇幻的光影秀,他也带着家人们加入摩肩接踵的人群,“孩子们看得挺开心的,这是我没见过的中山路。”马冬青说。

建设者耿豪:在老城开启一项勇敢者的试验

今年青岛雨水多,有几场雨下得又大又急。每逢这种雨夜,耿豪的心便不自觉地被远在20多公里外的几条路给揪起来。“没有积水,一切都很好!”凌晨两三点,当接到市南区黄岛路片区项目防汛值守人员的电话后,耿豪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刚修完就经过这几场大雨的检验,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市南历史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没有辜负政府的期望,达到了预想效果。”

耿豪是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作为一名参与过西安、北京等地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资深建设者,他对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100多年前,德国人在建设中山路时,把国际上最先进的地下管廊理念带到青岛。所以当本轮黄岛路片区改造更新之初,市级有关部门咨询、汇集各行业领域专业意见时,十七冶在会上提出建设地下管廊的意见。后来经过多次不同部门间激烈地讨论和专家评审会议后,最终市南区政府拍板——在12条修缮道路中,拿出4条道路做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对于耿豪来说,这是一次“勇敢者的试验”。“全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城区在更新改造时做过地下综合管廊,尽管他们的地下施工条件要远远好于青岛。”耿豪介绍,大鲍岛片区老房子年久失修,很多已是危房。加上周边道路狭窄,地势起伏不平,地下主要是岩层,管廊开挖的深度、施工时机器的震动,很容易对老房子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当时很多人反对建设地下管廊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些未知的风险都没有打败耿豪和他的团队“打造面向未来百年的地下工程”的雄心。“我们去城建档案馆,把德国人建设地下管廊时所有的照片、资料都找了出来。同时,学习国际上历史城区地下管廊施工最先进的技术。”他回忆,刚开始,他们还像规划建设常规项目那样,列出时间轴、标注重要时间节点,但后来,由于施工复杂程度太大,不同行业部门间沟通磨合事项太多,导致时间轴上的事件都排布不开了。“最终,我们决定使用国内开创性技术——‘零覆土、浅开挖、综合引出、低影响的创新性的管线共同沟’,顺利完成4条道路的地下管廊施工。不仅让电力电缆、通讯缆线等架空‘蜘蛛网’下地,还有序实现了雨污分流,疏通开了原本如一团乱麻般的现状地下管网。未来,这些片区的居民,一定能享受到这些看不见的便利。”耿豪说,青岛历史城区地下管廊建设试点,一定会在城市建设领域输出大量“青岛经验”,也将是他职业生涯中难以忘却的重要项目。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