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正致力于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正致力于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个支点能不能支起来、立得住,需要树立开放发展的大坐标,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方法去谋划。
“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以及有意对接国际的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提供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提供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建设这样的“国际客厅”,绝对算得上是青岛一个不错的创意。
2019年,从提出这一概念,到摸索建设方案,到2019年11月15日,中韩“国际客厅”揭开面纱,11月28日,中德“国际客厅”开门迎客,青岛“国际客厅”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受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国际客厅”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近日,青岛召开“国际客厅”建设专题会议,进一步厘清了“国际客厅”的定义、功能和建设标准、运营理念,为青岛“国际客厅”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1、青岛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建设“国际客厅”
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青岛拥有汇聚开放发展要素的天然优势,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汇聚。
如何发挥好这一优势,增强对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关系到青岛在山东,乃至于在长江以北地区开放发展中的地位。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自身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属于典型的点性思维、线性思维,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
而如今,青岛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青岛的、山东的,甚至也不仅是中国的,而是整个“一带一路”的。因此,就不能仅仅站在青岛地图前、山东地图前来谋划,而应该站在地球仪前来考虑问题。不能仅从自身出发,仅仅考虑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还应该考虑整个“一带一路”的条件和需求。
这样一来,我们传统的点式、线式的国际合作模式就必须要作出改变,急需打造一个可以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相匹配的全新平台。
“国际客厅”正是这样一个全新平台,其作用就是要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以及有意对接国际的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提供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提供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服务。
“‘国际客厅’就像一个开放的‘超级市场’,首要是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经贸的交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说,建设“国际客厅”目的就是要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发展大局。
回顾过去一年,青岛最大的变化还在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提升,尤其是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青岛打法”。
平台思维就是很管用的一招。青岛克服传统的点性思维、线性思维的局限,树立系统化、立体化的思维,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让各类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形成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生态系统。建设“国际客厅”就是平台思维的成果。
2、布局:“5+1+1”
经过四十多年的开放发展实践,青岛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青岛与全球102个城市(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贸往来,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300多个项目在青岛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有超过一亿人次国内外游客来到青岛。
国际交流合作有侧重点,建设“国际客厅”也必须有所侧重,有轻重缓急之分。青岛明确将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上合组织国家选定为“国际客厅”的“主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
青岛在中德合作中可以说始终站在“最前排”。毫无疑问,青岛是与德国最具渊源的中国城市,没有之一。“德国牌”是青岛推动开放发展的一张难得好牌,能不能打好,关系重大。日新月异的中德生态园就是中德合作的典范。建设中德“国际客厅”作为面向全国、全球的中德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将在深化青岛与德国、乃至与欧洲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有力“助攻”。
青岛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与日本交流最密切的中国城市之一,已成为中国地方对日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中日“国际客厅”要借助青岛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功能,打造山东引进日本资源再创新的辐射中心、中日两国战略合作的承接载体,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突出科研和制造业合作。
青岛与韩国地缘相近,人员往来频繁,两地开展经贸和产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省第一家韩资企业即来自青岛。青岛第一家外国总领馆是韩国驻青岛总领馆。韩国是青岛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打造中韩“国际客厅”,可谓水到渠成。
在青岛正在着力打造的五大客厅中,以色列是一个乍一听有些遥远的名字。近年来,青岛与以色列在经贸、科技等方面展开了紧密的合作。2019年6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青岛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色列“国际客厅”可以发挥青岛-中以科技创新园的作用,成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内容。
2019年,青岛获批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海洋合作等“五大中心”。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国际客厅”,青岛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与此同时,央企也加入到“国际客厅”中来,2019年,青岛在春夏秋冬四季连续举办“央企青岛行”活动,将央企纳入到青岛的“城市合伙人”当中。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将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上合组织国家“国际客厅”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充分发挥与央企的良好合作势头,建设央企“国际客厅”。此外,充分发挥青岛作为山东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建设山东城市会客厅。
届时,青岛将形成“5+1+1”的“国际客厅”格局。“5”就是指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5个以国家为对象的国际客厅,“1”是指央企“国际客厅”,另外一个“1”是指山东城市会客厅。
3、“国际客厅”该怎么建设
“国际客厅”这一全新的“青岛创意”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到底该怎么建,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去年以来,青岛的商务部门和各“国际客厅”所在地区市,开始了摸索。
2019年11月15日,在2019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上,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厅”揭开面纱。这个“国际客厅”将建设成为中韩企业和城市的产品、技术、人才、资源的展示、路演、交易、服务平台,立足服务创新,突出韩国特色,量身定制“六个中心”。
其目的就是要为有意向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商会等打造一个集展示、推介、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并在场所、技术、贸易、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国际客厅”的物理空间。
3天后的2019年11月28日,青岛中德“国际客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正式揭牌,开门纳客。这一全新平台立足青岛,旨在打造中德产业合作平台、中德商品交易平台、中德创新发展平台、中德人文交流平台、中德配套保障平台。
这一全新“打法”将过去青岛对德“点式”“线式”合作升级为“面式”合作,将大大提升合作的效率与水平。在当天的揭牌仪式上,就有总投资10.7亿欧元的10个德资项目集中签约。这个面向全国、全球的中德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将在深化青岛与德国、乃至与欧洲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有力“助攻”。
其他几个“国际客厅”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客观地讲,不少“国际客厅”建设者站位还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存在着过去招商引资的“路径依赖”:更多地从自身条件和需求出发,而没有很好地站在青岛、山东、中国、全球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缺乏平台思维。
“国际客厅”是一种能持续运行的发展机制,带动着平台上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充分发挥化学反应。这个机制,说到底就是市场化的机制。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指出,要强化市场化思维,在相关产业园区建设中明晰目标定位、运营模式、产业导入机制,通过个性化定制政策服务,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找到各方利益共同点,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合作水平。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大资源整合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多方资源要素通过“国际客厅”在青岛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
这样的机制建立起来,“国际客厅”就一定会高朋满座,青岛的国际合作话语权就可以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在国际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得到增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就会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