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房子是生活必需品,但从价格上来看,又像是“奢侈品”,所以人们常常说“买房子是一辈子的事”,但是人们真的能在一幢房子里住一辈子吗?恐怕不然
房子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但从价格上来看,又像是“奢侈品”,所以人们常常说“买房子是一辈子的事”,但是人们真的能在一幢房子里住一辈子吗?恐怕不然。一份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在25-30年便换一套住处,这换房的背后显示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居住更高的追求。
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都有过换房的经历,然而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换房的故事也都不尽相同。恰逢十一长假就让我们来追寻一下60后、70后以及80后换房的故事,感受青岛几十年来的房屋变迁史。
【60后】
从单位福利房到商品房 见证中国房屋的变迁
低矮的平房是一代人的回忆
出生于60年代的人,当年虽然生活比较清贫,但是与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住房由单位解决。这个福利在现在看来打着灯笼也难找,但在当时却是极为普遍。
今年59岁的张阿姨是个地地道道的60后,她的生活经历是60年代人的一个典型缩影。张阿姨出生于1965年,十几岁便到工厂做工,1987年,22岁的她与同单位的一个小伙子恋爱并结婚了,当时他们似乎没有“婚房”的概念,婚礼就是在公婆的老房子里举行的。但婚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单位分的房子里居住了,据张阿姨介绍,单位分的房子是由几家人合住的平房,大家共用同一个大门、同一个院子和厕所,每家人分得一个房间。
随着土地的日渐紧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原来的平房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地,进入到90年代后,他们家住的平房被拆除了,换上了更“高端”的楼房。这个“高端” 的楼房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筒子楼”,张阿姨回忆说,当时的筒子楼是由单位个人共同集资建设的,双方各出一半的资金,但是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房子的面积只有30几个平方,但是当时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有个自己的家。”张阿姨回忆到。
90年代后,商品房就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随着张阿姨儿子的慢慢长大,筒子楼空间太小的缺点暴露得愈发明显。2003年,张阿姨一家以单价2400元/㎡的价格,买个一套60多平的两居室,搬出了那套住了10年的筒子楼。“我们这也一代人见证了青岛的变迁,也被潮流一步步推着走,活了50年,搬了3次家,这段经历也算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张阿姨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