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青岛的旅游季热度也随之高涨。青岛之美,绝不局限于波澜壮阔的海和层峦耸翠的山,青岛的建筑也是不落俗套的风景之一,但凡来过青岛的人,都会为那些极具特色的建筑而津津乐道。
小编近日用镜头记录了青岛最美的十大欧式建筑,让青岛本地人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外地人来青游玩提供些许参考。
1、花石楼
八大关景点南端有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花石楼就坐落于此处。花石楼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已成为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据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楼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
2、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现在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
该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我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可容纳教徒千人。
3、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是青岛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花岗岩。钟楼高39·1米,在上面可以观看远处大海的景色,里面的礼堂宽敞明亮,能容纳1000多人,大厅高18米,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
基督教堂原来是为德国人聚会礼拜的场所。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地区后,德国“路德会”的柏林教会派了一位传教士来青岛传教。这位传教士在青岛的“总督府”与“总督楼”之间选了一块地方,开始建造基督教堂。最终于1908年4月19日动工,1910年10月23日竣工,历时近两年半。由于该教堂是专供德国信徒聚会礼拜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德国礼拜堂”。1925年它的全部教产被转让给美国基督教信义会协会,于是该基督教堂就成为这一地区外国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后来又被称为“国际礼拜堂”。 1949年以后,它成为中国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近一些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基督教在青岛已成为颇有影响的宗教,所以这里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
4、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4~1906年。该建筑坐落于观海山南麓,背山面海,居高临下,优越的地理条件强化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庄严。整幢建筑外形庄重,处理手法严谨。楼前广场空间开阔,以青岛路为轴线,向左右辐射出6条马路,突出了它的中心位置。该建筑呈现了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确的特点。建造期从1904年5月至1906年4月,建筑面积8960.96平方米。
大楼建成后,成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所在地;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辟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办公楼;1925年7月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和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后,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青岛解放后,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后,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办公地。
5、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
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位于市南区中部的信号山南麓,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初为德国在青岛最高统治者胶澳总督的官邸,故名“总督楼”。总督官邸由德国高级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始建于1905年,1908年全部完工。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建筑高度30余米,全部建筑费用100万德国马克。
德国胶澳总督托尔柏尔及其后任卖尔瓦得克在此一直住到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总督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各军司令的官邸。1922年底,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此处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主要场所。1957年,毛泽东曾居住于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对外开放,并重新定名为青岛迎宾馆――德式官邸旧址。
6、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建于1901年,原为砖木结构的大楼,砖红外墙,加上阁楼共有四层,整栋建筑线条流畅。面向两个街口的转角处各耸立着一个方尖塔楼。楼内二、三层设计为敞廊形式,采用向内双开式木窗,四层阁楼设有弧形老虎窗。整栋建筑线条流畅,精细华美,在当时的亨利亲王街众多的欧式建筑中可谓别具一格。
2009年该楼产权单位青岛联通公司将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楼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2010年11月21日,由青岛联通公司出资修建成青岛邮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共有1000多件关于电信邮电的物件展出,这是山东省内首座邮电博物馆。
7、欧人监狱
“欧人监狱”是德国殖民统治者在青岛的首批欧式建筑,始建于1900年,由侵华德军建造。欧人监狱是民间百姓的叫法。德国出兵侵占青岛之后,于1900年在常州路25号修筑了这座监狱。由于当时德国人在青岛修筑了“两大监狱”,青岛市李村的关押中国人,这里的关押外籍人,所以被人称做欧人监狱。今日的“欧人监狱”已经没有了往年的破烂不堪,曾经严重风化的墙面已经过处理,但又没有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处处都流露着历史的痕迹。高高的岗楼和围墙,以及围墙上密布的高压电线,都增添了监狱的森严。
监狱旧址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北面是狱警的房间,南面是监室。通过一道铁门走进古堡,是狱警的值班房,高约4米,而犯人的监房是2米多高,通过房间的高度来体现地位。这里安置用硅胶制作的德国狱警,再现他们押送犯人的场景。
8、黑氏饭店旧址
此建筑始建于1924年,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法国式建筑,据说最初为一家法国的洋行,建筑面积770平方米,高两层,局部三层,对称布局,主立面呈现出“山”字形。入口处突出,高台之上为石柱顶立的门廊,再往上是而楼三面有窗的观景房间,房间顶部为三楼阳台,三楼的山墙上和主立面的东西两端共有五座小小的尖塔,将这座洋房衬托得玲珑可爱。前有庭院与街道相隔,闹中取静。
1932年,黑氏饭店因经营不善倒闭,被一位早年肄业于青岛当地的德华高等学堂的西医姜如心购得,开办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如心医院,专理内科,在青岛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后来这座建筑的内里和外观都有些许改动,但仍保持旧有的基本面貌,现在为青岛市南区幼儿园。
9、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
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建筑风格和欧陆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淡黄的墙面,陡峭的红瓦屋顶,点缀其间的是凸起的山花墙和—座高耸的钟塔楼。又名警察公署、德国巡捕衙门,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5年,为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俗称巡捕房。除1914——1922年间为日本宪兵队外,一直是警察局。
建筑造型取中世纪以来德国村镇教堂型制,显示浓重的西欧城市街景的格调。作为德占时期公共建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建筑设计精巧、庄重严谨,其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该警察署最初为德国警察署办公地,设有巡捕和警官,并统辖青岛区和李村区两个警署 ,1914年至1922年的日占时期曾作为日本宪兵队驻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警察厅,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在此设警察部,抗战胜利后为青岛市警察局,现作为青岛市公安局使用。是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2006年6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青岛火车站
青岛火车站是中西建筑风格联姻的产物,建筑风格是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十分独特,距海岸线仅300米。如果说胶济线沿途的中小车站是中西建筑风格联姻的产物,那么青岛车站站舍则为纯粹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作品。
青岛站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1988年2月1日青岛火车站改建工程奠基;1991年2月15日青岛火车站候车楼改建工程开工;1992年7月1日青岛火车站广场开工改造,总投资约2亿元,面积 3.1万平方米;1994年8月8日青岛火车站广场地下建筑工程主体提前封顶,原楼拆除,原楼正立面被砌于新建筑中,改造后的车站就是当今的模样。
火车站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由耸立的钟塔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活泼不对称的立面造型。正立面右侧延续有低矮的钢架玻璃天棚站台长廊。车站候车室居中,面积不大,两侧为票房与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室。 高35米的车站钟塔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建筑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车站主入口由十数级石砌台阶,通向三个拱券门,上部仿做半木构架式的大山墙面,突出了入口的位置。车站前有一花园广场,使建筑物处于视野开敞的空间中,就是青岛人常常说起的站前广场。(记者 刘晓东)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