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全市开发建设的十大重点低效片区之一,是城阳区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中,担负着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区位图。


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一期效果示意图。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效果图。


创新港及周边区域效果图。


位于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内的国家高速列车创新中心双创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高水平专业化园区是青岛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全市开发建设的十大重点低效片区之一,是城阳区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中,担负着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城阳区委常委,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毕建国表示,今年以来,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以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腾笼换鸟”,高水平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这一青岛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有效承载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让“寸土”长出“寸金”,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作为青岛市首批设立的功能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为产业聚势发展而生。全市90%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在此集聚,区域内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示范区拥有与生俱来的主导产业优势,但初级工业化转型时遗留的村镇级工业园区“低散乱”问题制约了这片发展沃土规模效益的提升。

今年,示范区被列入低效片区的面积达83平方公里,占城阳区低效片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抓住“腾笼换鸟”机遇,示范区梳理摸排出区域内旧城、旧村、旧企业等具有城市更新潜力的用地16.7平方公里。乘功能区新一轮深化改革之机,借城阳区与示范区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之势,未来三年,示范区将围绕加快“四区一园”建设,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的总目标,坚持以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为主要攻坚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全面推进该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向存量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目前,该片区已划定国创中心、产业配套区、城市配套区等3个重点区域作为城市更新未来三年攻坚重点,总面积14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片区整体品质与吸引力,示范区正在实施4条主要道路(中车大道、北外环快速路、华中路、岙东路)建设、4条河流(桃源河、祥茂河、洪江河、墨水河)整治工程和2条地铁(地铁9号线、15号线,在示范区内设置3个站点)建设。

一系列优布局、拓空间的实际行动,为示范区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专业产业园区腾出了发展新空间。凝心聚力打造一批千亩产业园区,加快打造青岛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示范区当下乃至未来几年笃定的发展路径。

以空间优势换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千亩产业园区的建设,将成为示范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的全新载体,并将肩负起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等重要使命。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就是示范区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因子。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的国创中心,正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最大的优势和底气。

眼下,这里已建成高速磁浮列车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平台项目,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在此下线。

目前,总占地面积达388亩的国创中心双创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双创园是国创中心技术研发板块,将聚集一批轨道交通领域研发机构,目前示范区正与中车集团一起全力招引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端科研机构入驻双创园。据介绍,双创园规划建设面积92万平方米,园区分为综合服务、技术研发和中试孵化等三个板块。其中,技术研发板块已签约落地10家高端研发机构,国创中心于今年1月入驻。综合服务板块主要有人才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服务、金融服务、协会、会展论坛和商业等七大功能,在金融服务方面已经落地了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产业基金。中试孵化板块将承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内新技术、新产品中试验证、评价等功能,促进产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2023年2月,包括技术研发和综合服务板块在内的双创园一期项目将竣工交付使用。预计到2025年,园区入驻研发机构达到30余家,集聚创新人才1万余人,将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

在双创园附近,示范区还将配套建设人才公寓。目前正在进行项目一期建设,在建面积达53万平方米,已经完成投资37亿元。今年,国创中心片区还将重点启动20万平方米的创新港和占地560亩的中央公园项目规划建设。

国创中心基本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策源地。

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补链强链”做多“专精特新”

聚焦高铁关键零部件,示范区将打造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该项目位于示范区双元路以东、春阳路以北,总占地面积3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

产业园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关键装备项目整合资源,同时智能制造多产业协同,计划导入高铁给排水卫生系统项目、高铁轮轴压装项目、动车组高压电缆连接线、弓网和轨道一体化检测装置项目、高铁闸片项目、高铁座椅项目、微光全彩夜视摄像机、超敏蛋白复合酶系列化产品、新一代开关磁阻电驱系统等数十项产业项目。

产业园建成后,将为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带来一批强链、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后期将导入的高铁轮轴压装项目,投产后能够压装各种材质和中外标准的轨道交通车辆用车轮,对实现中国高铁车轮、机车车轮等轨道交通车轮全生产链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消除高端车轮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园:打造新材料科技“孵化器”

聚焦工程新材料,示范区将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园。该项目区域东至康园路、西至荣海三路、南至中车大道、北至胶济铁路,占地面积850亩。

园区已落户四上企业8家,周边集聚了以A股上市企业——国恩股份以及新材料科技工业园、爱尔家佳等为代表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企业,涵盖高性能工程塑料、涂料、橡胶、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细分行业,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先进高分子产业链。在建项目为投资5亿元的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成果转化基地项目,预计2024年底竣工。

着眼未来发展,园区将重点发展高耐候遮光玻矿PP材料等改性工程塑料、喷涂聚脲弹性体等高性能涂料、溴化丁基橡胶等高性能橡胶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上游高分子材料,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建材家具、医疗器械等领域下游制品。

预计到2024年,这里将新培育年产值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园区产值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

模具产业集聚区:建设北方最大产业集群

青岛是全国第五大模具产业制造基地,其中约60%的企业集聚在城阳区。为进一步推进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城阳区以示范区为核心区域,通过制定模具产业链“一链一案”,鼓励龙头模具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家电等行业模具为主导方向的青岛模具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国北方第一大模具产业集群。

为加强空间要素保障,示范区将整理或调整300-500亩工业用地,规划建设模具产业集聚区,科学论证重点项目,统筹安排模具产业用地,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据了解,根据《青岛模具产业集聚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青岛海模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将落户示范区,拟投资22亿元打造规划总占地面积300亩的海尔智慧模具产业园,建设模具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打造“智慧模具+SaaS化场景服务+产业集群”定制云平台;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在现有基础上投资17亿元,新建总占地面积260亩的智慧模塑产业园区。

通过推动模具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发展规模。按照规划,到2024年,集聚区模具产业产值将超过80亿元,聚集规上模具企业40家以上,在集聚区内形成一站式模具产业工程技术方案解决能力。

半导体产业园:孵化千亿级“芯”产业链

棘洪滩街道大胡埠低效片区更新单元为城阳区11个首批升级改造的重点工业园之一,也是轨道交通低效片区的重点拆迁提升项目,原为大胡埠工业园,位于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国家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产业配套区,在204国道以南、宏祥五路以北、锦盛二路以西、锦盛三路以东,占地1125亩,原先园区以制造业、种植业为主,经调查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该区域内有各类主体74个,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拆迁。

一边腾空低效园区,一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目前,示范区正与相关科技公司洽谈衔接,拟将全国领先的芯片生产、封装工艺等产业落户该片区,提升轨道交通装备“芯”技术,从打造半导体产业园起步,未来孵化出一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