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在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用实招,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贡献“住建力量”。


德才高科智能化门窗生产线。



经过更新改造,青岛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梁超摄


修缮后的青岛老城区上海路51号里院重获新生。


一桥飞架的重庆高架路。梁超摄


重庆高架桥与跨海大桥高架路交会,密集快速路网。  梁超摄

七十五载辉煌路,奋进新程续华章。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首遥望,青岛城市品质不断提“颜”增“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青岛城市道路总长度延伸36倍,面积扩大75倍;1958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到2023年底,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0平方米……

从“一间屋”到“一套房”,从辛苦“蜗居”到舒适“安居”,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岁月的光影里,城市道路从小街小巷变为路网纵横,无论宽阔平坦的“主动脉”,还是畅达通行的“毛细血管”,都犹如时间隧道,带领人们穿越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发展。一直以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稳增长,坚持不懈惠民生,坚决有力促转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市住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向新征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在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用实招,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贡献“住建力量”。

居住环境持续优化: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住房问题,事关民生福祉。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跃升,从遮风挡雨到宽敞舒适,从单一的自住功能到环境、教育、医疗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实现,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青岛住房事业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间房到一套房、从使用权到所有权、从福利配给到社会保障、从家家有住房到人人有房住;从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从城中村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一项项住房保障举措在“一砖一瓦”中落地见效,垒砌起千万民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美好愿景,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人均住房面积快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房子里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发展,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1958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到2023年底,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0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住房结构逐年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住房以土坯草屋为主;六七十年代,居民用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转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八九十年代起,规模化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2000年以来,住房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小高层、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里高楼林立,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优化。

住宅品质明显提高。20多年来,全市住宅小区综合品质不断增强,道路、环境、绿化、景观、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各种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如今,住上“好房子”日益成为市民的热切期盼和时代呼唤,顺应百姓需求,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正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等为核心,多措并举建设更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房子”。

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全市城市路网、桥梁、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交通、天然气等现代化的公用设施逐步到位。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工作有力推进,清洁取暖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鲁派民居”青岛样板,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铺展眼前。

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住房工作持续向好发展。据统计,青岛市累计建设筹集公租房4.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613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5.9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从里到外的变化,让我们这个老小区又重新有了‘生命力’,我们住在这儿也好像变年轻了一样”,去年市南区观城花园小区完成改造升级,谈起小区的变化,李大爷高兴不已。通过全方位的更新改造,让居民生活品质“原地升级”,推动实现人民群众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飞跃。据统计,2020年—2024年,我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551个,惠及居民46.8万户,改造面积3766万平方米、约1.27万栋。

不仅是老旧小区,随着“好房子”建设工作的展开,我市新建住房、配售型保障性等住房品质都将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青岛陆续出台“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和评价标准,成立“好房子”产业联盟,搭建产业云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条协作,加强多元化高品质住宅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安全、更宜居、更绿色、更智慧的居住体验,加速向着“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的建设目标迈进。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配套不足”升级为“宜居便捷”

城市更新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未来。随着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的实施,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方位升级。

“一脚油门,从家就能到单位。”自去年重庆高架路主线通车后,家住市北区淮安路的市民王涵的通勤路线也随之“更新”:从家门口上重庆高架路,随后驶入跨海大桥高架路,再拐入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便能到达位于崂山区的单位。从上桥到下桥,全程高架路,用时仅十分钟。

这条南北大动脉的“蝶”变,是青岛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重庆路的前身是小白干路,1958年,小白干路开始从乡村土路升级为城市主干道,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进入青岛的唯一一条高等级公路。小白干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次拓宽,达到44米,在1999年正式更名为重庆路,并于2012年再次升级改造。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建设的深入实施,2023年重庆路从地面“走向”空中,仅用一年时间,一条纵贯南北的快速路拔地而起,高峰时段全程通行时间由以往的50分钟缩减至20分钟以内,让“车轮上的青岛”越跑越快。

据统计,1949年青岛市区共有城市道路长度243公里、面积206万平方米;到2023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8630公里、面积15379万平方米,分别是1949年的36倍和75倍。尤其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在首要位置,辽阳快速路、重庆高架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金家岭立交、山东路—鞍山路立交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东岸城区“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体系初步构建成型,快速路建成率由54.8%提升至73.6%。根据高德地图全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我市交通健康指数列副省级城市第三,较2022年上升四个位次,涨幅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停车难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痛点,近年来聚焦这一难题,我市坚持“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因地制宜、分项施策,“上天入地”“见缝插针”,破解停车设施建设用地难题。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市已建成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179个,新增公共泊位5.6万个。

75年间,青岛老城区也在一直求变。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新中国成立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然而随着时光的冲刷,大量里院日渐破败,“重振老城区”是青岛一直以来的努力目标。借着城市更新的东风,我市启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对每一栋老房子实施历史价值要素保护这一理念。大到建筑外立面、平面布局,小到窗花、山花、扶手,这些“保护要素”都被一一明确。

针对青岛历史城区的制度创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也动作不断:结合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和消防改造需求,以不降低现有消防安全水平为底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消防管理的工作方案》,破解街区内消防设计和验收瓶颈;在建筑修缮整治方面,编制《青岛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艺工法图鉴》《青岛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施工导则》,完善建筑修缮技术指引与激励政策。这些创新制度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为历史城区的活化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从“传统粗放”进阶为“绿色智能”

新中国成立75年间,建筑业飞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单一的建筑施工向多元化、专业化迈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在宏大的建筑工程上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住房建设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筑业的每一步进步都直接惠及民生。尤其是如今在新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已然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青岛积极发挥国家级试点优势,将“绿色发展”和“智能建造”等理念贯穿城乡建设中,激发建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2021年,青岛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城市。经过多年探索,如今青岛绿色城市建设成果也愈发成熟——围绕绿色金融、绿色建造、绿色生活、绿色生态“四位一体”工作任务,总结形成“全过程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化提升绿色建造”等8方面20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持续推进绿色建筑高水平发展,将绿色建筑星级、装配式建筑比例等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加强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管,确保绿色性能落地,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41亿平方米;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4502万平方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总量突破2.9亿吨;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250万平方米。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建筑行业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智能建造技术正引领着建筑业的“智慧升级”。2022年11月,住建部将青岛在内的24个城市列为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

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我市大力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已累计培育试点项目120个;依托地铁、海底隧道、城市高架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工业化与数字化融合,创新搭建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平台,加强BIM+GIS、北斗定位、5G融合感知、智能机器人、电子签名签章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开发建设面向全市的“智能建造创新协同平台”,建立一码到底的工程编码体系和BIM数据底座服务系统,将全市3000余个项目纳入智慧化监管;依托驻青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累计培养专业人才1100余人。

步入新的历史征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前景更加光明。下一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凝心聚力抓发展,用心用情惠民生,真抓实干促转型,推动住建工作在全省当好排头、在全国走在前列,努力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上“打头阵、当先锋”。      

王冰洁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