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蓝谷到国际陆港新城,从蓝谷高新区到经济开发区,从丁字湾跨海大桥到即墨北站……我们一起见证了即墨高质量发展。
半岛都市报《墨城新闻》落地即墨的11年里,和即墨市民一起见证了即墨的高质量发展。
从蓝谷到国际陆港新城,从蓝谷高新区到经济开发区,从丁字湾跨海大桥到即墨北站……我们一起见证了即墨勇于创一流、争当排头兵、奋力走在前,突出蓝色引领,强化枢纽赋能,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即墨崇尚实干、注重实绩,全方位融入服务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高质量发展路上交出的完美答卷。
青岛蓝谷,勇担“国之重任”
201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强化国家责任担当,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启动了青岛蓝谷这个中国唯一、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
随后,青岛蓝谷勇当“海洋攻势”的主阵地,发挥海洋科技和产业优势,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资本等要素活跃流动的蓝谷发展新生态,建设全国海洋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经略海洋的旗帜样板和全球海洋创新的战略高地。
目前,青岛蓝谷区域内已拥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共同塑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智慧型城市新区。
在海洋产业方面,青岛蓝谷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方向,对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聚焦,构筑以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建立以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信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技术及装备产业、众创服务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产业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丁字湾跨海大桥连接青烟威
丁字湾跨海大桥又名海即跨海大桥,南起即墨区丰城中心社区的栲栳岛,北至海阳市辛安镇,而栲栳岛是青岛滨海公路的起点,辛安镇又是海阳滨海公路的终点,丁字湾大桥连接了海阳和即墨,成功将烟台和威海带入到青岛“一小时经济圈”。
2012年5月28日,随着丁字湾跨海大桥胜利通车,丁字湾新城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丁字湾,地理位置优越,它西接青岛海滨、崂山风景区、田横岛、温泉旅游度假区,东临海阳旅游度假区、刘公岛旅游度假区;丁字湾,交通便利,山东南部滨海大道横穿此湾,海即跨海大桥的修建更是联通了山东半岛的东南沿海,使得这里到青岛的行程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即墨北站投入运营,开启“动车时代”
随青荣城际铁路的开建,即墨北站正式开工。2014年12月28日,即墨北站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即墨的“动车时代”。
青荣城际铁路位于胶东半岛,连接青岛、烟台、威海三个主要城市,是构建半岛城市群间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最快捷的运输通道。此前,该铁路沿线地区的客货运输由胶济、蓝烟、桃威铁路承担,其中进入烟台只有蓝烟铁路。
根据设计,青荣城际铁路从新建的青岛北站接轨到荣成火车站,全线共设城阳、即墨北、莱西北、莱阳、海阳北、桃村北、官庄、烟台南、牟平、威海北、威海、文登东、荣成等13个车站。
作为即墨区唯一的动车站点,即墨北站又有了新使命。为高标准打造即墨西城区新门户,将即墨北站片区建成即墨新地标,即墨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围绕规划主题“蝶变即墨北,商都会客厅”,以“立体城市、高铁+慢行、TOD开发、产城融合、低碳城市、公园城市”等先进理念为策略,开启片区“蝶变”之路。
即墨国际陆港,新城雏形初现
即墨国际陆港成立于2014年,总规划面积91.3平方公里,蓝烟、青荣、胶济3条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地铁16号线、24号线贯穿域内,青岛港即墨港区即黄班列开通运行,青银、青威、青新3条高速公路以及三城路、青威路、蓝鳌路等三条省道在此交会,依托交通优势,构建起公路港、铁路港、海港、空港“四港联动”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体系。
即墨国际陆港围绕打造即墨区“十四五”规划“陆海统筹、两翼齐飞、中轴联动”区域空间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极,全力突破城市功能配套短板,全面推进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补全轨道交通产业链,繁荣发展陆港时尚消费产业,加速完善陆港开放平台载体,持续提升陆港枢纽能级。
即墨国际陆港锚定“枢纽经济”“智能制造”“临空经济”三大产业方向,已引进城际轨道交通配套基地、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跨境电商小镇、济铁物流园、陆港新零售产业园等产业龙头项目及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积极对接融入临空经济示范区和环湾都市圈,聚力打造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门户,产业集群、配套完善、宜业宜居、产城融合发展的“陆港新城”已经雏形初现。
汽车产业新城,跻身“千亿级”后再出发
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位于即墨主城区北部,烟青一级路两侧,总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是即墨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现代制造产业新城,是青岛市确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唯一专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目前,已形成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四大整车龙头带动,涵盖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核心配套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成为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正在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然而,“千亿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5月10日起,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规划》,青岛将借鉴斯图加特汽车城、上海汽车城、成都汽车城等国际国内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理念,立足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现有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基础,打造青岛国际汽车城。
撤市设区,即墨驶入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17年10月30日,是即墨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撤市设区正式挂牌。这是自1989年撤县设市以来,即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千年商都正式跨入“即墨区”的新时代。
区划调整后,即墨区作为大青岛发展的重要一极,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加快融入青岛城市规划建设蓝图,这座千年古城从此步入崭新的历史进程。即墨百姓在教育、民政、文化、医疗卫生以及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服务,学区调整、社保接续、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民生服务事项方面,逐步实现与青岛原主城区市民同等待遇,增加更多获得感,成为撤市设区最直接、最优先的受益者。
2017年以来,即墨区以撤市设区为契机,为实现“打造支撑青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极”的奋斗目标和“打造新城、提升老城、城乡联动、组团发展、融入青岛、连接半岛”的规划定位,在规划方面主要通过规划引领和交通融合积极对接青岛,加快融入市级发展格局。
11号线开通,即墨“坐地铁”融主城
青岛地铁11号线是青岛市建成运营的第三条地铁线路,于2018年4月23日开通运营。地铁11号线,线路起于苗岭路站,途经崂山区与即墨区,止于鳌山湾站,总体呈南北走向。
青岛地铁11号线沿线串连起了蓝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术中心,以及世博园、北九水等旅游景区,一路走山岭、过隧道,山、海、泉、林、花等不同景色尽收眼底,“看得见风景的行驶”将给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打开一片新空间。
这条“最美地铁线”为即墨区等沿线各重点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及旅游区之间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也为即墨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动旅游产业发展等带来新动能。
这一条拉近崂山、即墨等区域与主城区时空距离的交通快线,将即墨拉到了青岛1小时交通圈,通过便捷的轨道交通,实现了崂山、即墨与主城区的便捷联通,也让沿线单位和机构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随着线路开通带来的交通条件改善,沿线旅游景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蓝谷高新区打造通航产业示范区
青岛蓝谷高新区位于即墨北部,规划面积24.9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级高新区、青岛市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山东省功能区改革园区。
园区拥有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青岛即墨通航机场,形成了“区场一体、互联互通、双核驱动”的通航产业发展新模式。
青岛蓝谷高新区至青岛流亭机场27公里;至胶东新机场45公里;至青岛港口50公里;至即墨北站17公里;至青岛北站40公里;是胶东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
青岛蓝谷高新区依托空客直升机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即墨通用机场、综合保税区两大平台,大力发展通航制造、通航运营、航空体育运动及相关衍生产业,打造集研发设计、总装交付、配件制造、维修运营、通航培训、航空文化、航空运动于一体的通航产业示范区。
即墨古城展现即墨千年浑厚底蕴
即墨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14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城市“再造”,从2013年改造项目启动,到2018年11月全面开放,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成为青岛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
围绕“青岛之源、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区域文化承载地的目标,即墨古城致力于打造一座有生活温度、商业热度、文化深度的古城。
“古城并不是完全的旅游景区或商业街区,它既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商业的街区和休闲的空间,既有传承的使命,又有文旅的功能。”即墨古城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墨古城遍访全国几乎所有的古城后,决定顺应大趋势,建设跨界融合、满足旅游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旨在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促文。
即墨古城整体布局为“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有儒家传统文化承载地即墨文庙,有记载明清以来功德显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学宫、县衙、鸭绿池戏台等公共建筑分布其中,实现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即墨古城运营之初就坚持“烟火气、市井味”,发展接地气的商业,汇聚“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
即墨经济开发区,“城市发展新中心”
即墨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9年12月,作为青岛市首批改革试点功能区,即墨经济开发区率先完成体制机制改革,管辖面积调整为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8.09平方公里,拓展区31.91平方公里。
作为即墨区“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即墨经济开发区明确以“三个二”为产业发展方向,即数智科技、生物医药两大招商方向,音乐文化、工业互联网两大招商特色,现代金融和总部经济两大招商支撑,聚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区、音乐文化产业时尚区,努力建设具有商务活力、人才集聚、生态宜居、智慧时尚的“城市发展新中心”。
目前,即墨经济开发区已拥有科创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会展中心、市民文化中心等即墨区级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承接胶东半岛产业转型升级的首选之地,是即墨“疏老城、建新城、连滨海、融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是连接即墨中心城区和青岛蓝谷的战略核心支点。
即墨企业上市挂牌呈现出多元化、梯次发展的新格局
2021年1月26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青岛即墨区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液态金属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云路股份成立十余年来,积极践行“一代产业、一代材料、一代工艺、一代装备”的新材料发展理念,进行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品覆盖全球电力装备、移动载荷电机、光伏、家电用功率电感、无线充电、消费电子用贴片电感、极端应用、电力电子用EMI滤波器的超宽频段应用领域。
2022年1月27日,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上市,成为即墨区首家境外上市企业,也是青岛市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第一股。目前,即墨区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四板挂牌企业254家。上市挂牌呈现出多元化、梯次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