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以来,青岛实施30个保护更新项目,已竣工项目12个。截至目前,完成历史城区保护修缮19.6万平方米,建成6个停车场(1393个车位),实施34条道路整治提升(15公里),新增4个公园广场。
青岛老城区素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誉。刘栋摄
【数说】 历史城区 保护更新
今年以来,青岛实施30个保护更新项目,已竣工项目12个。截至目前,完成历史城区保护修缮19.6万平方米,建成6个停车场(1393个车位),实施34条道路整治提升(15公里),新增4个公园广场。
发挥里院文化、老字号文化集聚优势,“一楼一策、一街一特色”,推动海泊路、高密路顺利开街,打造了上街里、大鲍岛等一批网红“打卡地”。
创新开展青岛老城艺术展演季系列活动,组织交响乐、京剧、话剧、音乐剧等专业剧节目展演。成功举办丈量青岛、519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上街里啤酒节、国际青年艺术节等活动。截至目前,共策划各类文旅节会展演活动400余场,引入特色餐饮、文化艺术、休闲体验等127家重点业态企业,运营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沉浸式体验百年商街的变迁,在转角处邂逅巨幅裸眼3D大屏的惊艳表现,在青岛人最熟悉的老里院感受新活力的脉动……今年,青岛历史城区频频出圈,成为市民游客竞相前往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彰显城市风貌、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青岛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历史街区环境,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兼具历史文化风情和活力时尚元素的特色街区和“5A级景区”。
历史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是城市文化的源头。以中山路为核心、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内,蕴含着无数的瑰宝。辖区内有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298处、名人故居60处、历史文化街区12个。
在保护更新过程中,青岛深挖每栋建筑的历史文化,逐栋建筑、逐个立面制定修缮施工方案,做好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保护工作。有这样一个数据,反映出这项工作“绣花功夫”的细与精:仅在中山路一栋外立面6600平方米的老建筑上,工作人员通过清除膨胀螺丝、清洁孔洞、注浆石材修补剂、封堵面层、压实碎石、剁斧面层等多个步骤修复了13000余处孔洞。
中山路是青岛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地和承载地,也是青岛的百年商业母街。昔日,“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看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的顺口溜,记录了这条路上的繁荣景象;如今,部分老字号仍保留着活力,就在近日,青岛中山路成功入选山东省商务厅首批公布的省级“老字号集聚区”。同时,在今年新亮相的裸眼3D大屏、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等“流量担当”的加持下,老城区复兴开始按下“快进键”。
率先把老城“存量”转化成“流量”的,还有以“里院”为特色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于本地人而言,里院不仅是青岛独具特色的民居,更是城市的市井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情之所寄”。曾经,大鲍岛“烟火气”十足,照相馆、理发店、餐厅酒楼、服装店等遍地可见;而今,修旧如旧的里院正演绎着新时代的“市井生活”。
据了解,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可主导和利用的空间共有18里79院,已入驻1903青岛酒馆MIX、荷田水铺、岚曦社、洛川家美术馆、世御酒店、铭海堂等众多商户,涵盖文化体验、创意零售、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公寓住宿、产业办公等多个业态,并通过串里逛院、广场空间、市集活动、景观雕塑、休闲外摆、夜间灯光秀、儿童友好场所等开展街区场景构建,打造成为国内首个“串里+逛院”沉浸式里院生活体验区。
目前,越来越多的片区开始被“唤醒”,在蝶变中满足现代产业和年轻人的需求:位于宁阳路的“银鱼巷”引入南枝小馆、Largo、Berry Beans咖啡等原创品牌,成为青岛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三江里文化街区涵盖餐饮、书坊、手作、摄影等众多业态,建设“城之南·海之角”品牌首个青年公寓三江里店;广西路百年建筑群汇聚精品民宿、轻餐饮、变装店、酒吧、咖啡店等时尚业态,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回流……
为讲好建筑故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全力推进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与历史、思想、艺术、文化等价值的推广,“青岛市历史城区信息查询系统浏览版”今年上线,实现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名人故居建筑基本信息及地图查询导览,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建筑的可读性、可阅览性,增强了市民的互动体验感。
日前,《青岛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艺工法图鉴》也正式编制完成,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提供更专业化、细致化的技术指导。同时,青岛还在不断推进历史城区保护管理数字化工作,完成600余栋传统风貌建筑三维数据采集工作;依托GIS等技术搭建历史城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历史建筑实时监测预警,提高保护传承工作智慧化水平。
历史城区是时代的印记,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打造“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青岛在路上!
市民李学娟:“重生”的大鲍岛有情怀更时尚
“可以说,大鲍岛现在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年4月30日,作为老居民代表的李学娟与其他嘉宾共同上台,参加了穿越时光·青岛鲍藏—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共建计划”启动仪式。如今,李学娟常常会约上老姊妹儿一起来大鲍岛逛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会来这里‘打卡’,老城区有内涵的同时也更有颜值了。”
李学娟原先住在海泊路24号,一处名叫北裕兴里的里院。“当年住户多的时候,得有五六十户,十分拥挤,环境也脏、乱、差。”如今,北裕兴里已经修缮完成,并搭建起一个集红酒贸易、培训、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平台。“再回到我居住了这么多年的地方来看看,生活过的场景历历在目。这里仍旧保留了历史风貌的原汁原味,但变得更加时尚、靓丽了。”
昔日,大鲍岛曾诞生了青岛最早的商业综合体,是繁荣商贸业的“摇篮”。在李学娟的印象中,这里以前的临街门头都是门市部,里面加工,外面售货。青岛数一数二的澡堂天德塘也在离家不远处,还装有彼时全青岛的第一部电梯。“我感觉大鲍岛往日的繁华又回来了,希望这里能越来越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里的老故事、续写这里的新故事。”李学娟说。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赵琳:拂亮里院中的“珍珠”,重塑城市界面
“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赵琳认为,历史城区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其更新不仅关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品质提升,更能带动城区文旅和相关产业的振兴。
在赵琳看来,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应锚固于人民的城市生活,找到当代美学和情感的定位,创造、体验这个时代的美好及风采。她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精心雕琢历史城区景观界面。对已损坏的城市界面,以提升街道界面品质为目标,以历史图纸为依据展开循证设计。还原历史街道景观特色与风貌,精雕细琢,展现百年建筑装饰、工艺、材料等设计之美。二是,价值要素完整呈现匠作技艺。价值要素即有据可循的线索,设计之初应精心择取典型价值要素,并不断补充施工过程中新发掘的价值要素,并运用现代技艺在里院建筑上完整呈现,使百年前的匠作技艺之魂,可触可读。三是,保留时空印迹、存续场所记忆。历史建筑保留的时空印迹是文明演进的痕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设计、修缮时应考虑将居民自发建设、改造的痕迹加以保存,以此记录市井生活的过往,存续原住民的场所记忆,刻画城市生活的发展轨迹。
青岛环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北区历史城区项目设计负责人
张琨:因地制宜活化利用历史与传统风貌建筑
历史城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其昔日经济文化的缩影。张琨介绍,在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完整保护其空间格局,包括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环境要素等,在延续原有城市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
“我们在修缮之前,对历史与传统风貌建筑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进行活化利用,挖掘每一栋建筑的文史资料,研究其工艺、材料,力求维持原有的风貌。”张琨说,设计之初,追溯建筑本身的历史以及了解曾经在此居住人们的过往;同时根据建筑的价值及现状完好程度实施分级保护,结合业态进行空间功能的布局,预留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尽量使院落互通,恢复老街里独特的“串里”文化。
目前,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已经基本修缮完成,拥有文化体验、创意零售、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精品住宿、产业办公等多种业态,街区根植旧时里院的“串里文化”,将“串里串院”作为亮点,为消费者重现老城居民生活的场景,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