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通过“人防+停车”“边角地+停车”等举措增建停车设施,全年共建成公共停车场71个,新增泊位约2.2万个。
位于历史城区的六街口停车场,采用了地上公园、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库的设计,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刘栋摄
数说:停车设施建设
青岛通过“人防+停车”“边角地+停车”等举措增建停车设施,全年共建成公共停车场71个,新增泊位约2.2万个。
聚力停车共享“挖潜”,不断健全全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今年完成300个机关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场智慧化改造。聚焦停车共享“广度”和“深度”,完成244个酒店、商场、写字楼等经营性停车场开放共享和28个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持续缓解群众停车难题。
“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已搭建完成,接入各类停车泊位50余万个,构建全市停车管理服务信息“一张图”。
今年7月份,曾经盛极一时的龙山地下商业街以新的身份和面貌重新面世——龙山人防停车场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启用。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灯光昏暗、视线模糊的地下停车场相比,这里另有一番景致:灯火通明,融入青岛元素的墙体设计,让人感受到未来停车场的空间美学艺术,投用后不久就成为了人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地”。
时隔3个月后,作为全国首个人防地下空间改造的智能立体停车场,禹城路人防停车场向市民开放。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通过建设第四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立体车库,挖潜盘活了210个停车位,包括160个智能立体停车位,进一步缓解医院周边以及老城区停车难题。
时下,另一种新型停车模式正在青岛老城区酝酿并实施。禹城路人防停车场和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将在地下“互联互通”,把整个中山路及周边片区打造成一个地下停车网。
如何破解停车难这一“城市顽疾”?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之一,青岛的停车设施建设正在给出答案:抓住停车设施供需矛盾这个关键点,着力做好“增量”和“挖潜”两篇文章,在空间和时间上想办法。既要打破空间思维,“上天入地、见缝插针”建设停车设施,又要运用共享思维深度挖掘闲置停车资源,通过错时共享、以“时间互济”来增加停车位,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首先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崂山区商务二区一片不足40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上,两栋高约50米的智慧立体停车库拔地而起,今年投入使用后便成了附近商住人群停车的好去处。
作为青岛最高的机械式智能立体停车库——青岭路停车场通过“向上要空间”来深挖停车位使用资源,将原本规划为260个泊位的停车场设计为拥有510个泊位的立体“停车楼”,投用后极大缓解了金家岭商务密集区停车难问题。
合理利用城市闲置土地、边角空地建设惠民停车场是“一举两得”的举措,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资源,也解决了周边群众最关心的“停车难”问题。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今年重点推进的公共停车场中,有20个利用小地块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设施。除了青岭路停车场,市北区海伦路停车场也利用路边闲置空地,在不到1300平方米的地块上建成智慧机械立体停车楼,新增泊位184个。
盘活“被遗忘的空间”,不仅体现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回应民生期盼、释放民生暖意提供了更多可能。青岛不仅向上“要空间”增设立体车库,还向下“挖潜能”新建地下停车场,同时还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空间,创新开发地下交通“环”,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停车场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近日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主线桥的通车,周边四个象限的地下停车场部分也正在有序施工中,预计2023年年底完工,届时将提供1673个停车泊位。结合周边青大附院、商务办公区停车位缺口大的需求,工程创新性地集约使用立交桥区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车行环路和服务设施。地下停车场通过“井”字型地下环路快速连通,实现就医车辆“全地下”通行及停放。同时在各个方向设置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直接连通,并实现与轨道交通站点、医院地下空间的无缝衔接,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立交桥区地下交通中心。
像这样变换空间产生的停车场,青岛还有很多,停车资源的挖潜越来越多地结合到学校、公园和公共建筑等项目内一并实施。譬如,西海岸新区经控大厦西侧地下停车场,在仅仅4000平方米的公园地下建设三层智能立体停车库,建成后可提供泊位240余个,地上恢复为城市公园。探索利用公园地下空间与停车结合的建设模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青岛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在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车位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探索经营性停车场和小区停车共享新模式,大力推进车位基数更大的商场、酒店、写字楼等经营性停车场开放共享,实现潮汐开放、高效利用,开展一批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共享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岛华通石川岛停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部长周世彬:利用有限空间拓展车位
“机械式停车可以不受地面狭小的限制,利用城市边角地块、人防工程等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是传统平面自走式停车场的最有效补充。”周世彬表示,近些年来,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设备升级,机械式立体停车成为解决停车难题的一大趋势,让停车更加高效便捷。比如原本只能停放50多辆汽车的街心公园,通过向下开挖建设共计4层的地下机械停车库,停车位可以扩大到200个,并且利用人工智能停车机器人技术,还能实现全自动立体停车功能。
“机械式停车设备的优势有很多,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提高空间利用率、智能化程度高以外,还能实现节能减碳。”周世彬介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位供需矛盾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存在,机械式立体停车方式前景广阔。
华通集团青岛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工程二部部长陈玉峰:创新城市更新模式,破解老城停车难
随着青岛老城区更新改造进程不断加快,中山路片区内的多个地下人防工程陆续变身停车场。破解老城停车难,对于陈玉峰和他的建设团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经过全年无休加班加点,克服一项又一项工程难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几个地下停车场项目陆续建成。
“人防工程改建停车场在全国来说比较罕见,无论从施工建设还是停车场结构功能保障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陈玉峰表示,龙山人防停车场和禹城路停车场投用后,解决了周边就医以及老城区停车难题,将大大缓解这一带交通拥堵的现象,车位的有效供给不但可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西部复兴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市民王凯:不再为停车发愁,出行更加畅行
“这几年,政府在停车场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尤其是今年,停车场建设成效更为明显,不论是上下班还是外出游玩,不用再为找地方停车而发愁了。”住在市北区泰成玲珑珺小区的王凯坦言,他在崂山区中韩街道金家岭一带上班,每天基本就是“两点一线”,穿梭在家与单位之间,由于公共交通并不是太便利,他选择开车上下班。
“我们单位所在的商业办公楼停车位已经饱和,上班只能在路边停车。”前些年,王凯一直被停车难题所扰。近年来,崂山区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青岭路停车场利用闲置空地建了两组停车楼,为周围写字楼提供500余个泊位。而在王凯单位的周边,还相继建设了部分地面和机械立体停车场,车位充足,停车越来越方便。
去年以来,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这为王凯一家周末外出游玩提供了更多便利。“听说海尔路和银川路立交桥下配建了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将来投用后去医院看病停车就方便多了。”王凯时刻关注城市发展动态,他表示只要找到解决“停车难”的路径,就可以不断提升道路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人们的出行将更加顺畅。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