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号线被称作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金腰带”,沿线都有什么特色,今天随青岛新闻网记者一起来一探究竟!

【编者按】上周,4号线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具备了投入初期运营的前提条件。4号线被称作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金腰带”,沿线都有什么特色,今天随青岛新闻网记者一起来一探究竟!

自然风光与青岛人文的有机结合

青岛地铁4号线自太平山脚下起,北上穿越老城区,由海泊河向东,从浮山后一路向东延伸到崂山,最后到大河东,连接起了沿线的旅游景点、学校和医院。

4号线的艺术设计从山海相依,到海天一线,均折射出百年青岛的历史渊源。设计团队在实地调研和与当地文史专家充分沟通之后,通过对沿线文化深度理解,提取了“城市园林”的线路文化属性,将4号线线路主题定位为“太平旭日,山海畅行”。从城市底蕴、宜居之都、山海风光三个层面展开文化提取,将青岛地铁打造成沉浸式体验的公共艺术空间,把青岛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气质进行了艺术化表达。站内设计寻找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动态化地展现发展中的青岛,呈现出城市文化中充满活力的一面。

青岛地铁集团创新团队组织西安美术学院与深圳广田组成联合体开展青岛地铁4号线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工作,设计方案经过青岛地铁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多次的评议指导,最终形成了青岛地铁4号线注重功能性、设计风格简约,国际化视野的空间一体化设计实践。

▲海泊桥(海慈医疗)站。

以海泊桥(海慈医疗)站为例。海泊桥(海慈医疗)站点文化创意源自于海泊河,站内公共艺术品《海泊流韵》展现了海泊河是青岛水源地的概念,采用了琉璃马赛克壁画特有的质感,来展现河水波光粼粼,汇入大海的视觉场,营造出大自然赋予海泊河的生命肌理创造出川流不息、浮光潋滟的意境。利用马赛克拼贴形成的曲线表现水流的韵律,设计提取的色彩与形态均源自于河流,共同展现海泊河与青岛城市的历史变迁。

▲西吴家村站。

在西吴家村站,这里的天花和墙壁确实有咱们老城区的特色。据总工办资深主管孙冲介绍,西吴家村的设计风格源自里院。里院作为青岛特有的一种民居方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遍及青岛,更是青岛原住民的集体记忆,鞍山路一带是密集的居民住宅区,里院的院落大小不等,小到一户一里,大到百户一里,其建筑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建筑风格,从中能够反应出青岛中西融汇的城市底蕴。艺术家通过对于青岛老城区日常生活的提炼,将特色建筑作为空间的主要表现内容,以抽象的艺术手法提炼了里院“口、日、凸、回”等不同的几何形态,运用在空间设计中,将充满烟火气息的里院重新呈现在观者面前,色彩同样源自里院建筑红瓦黄墙的特点。公共艺术品《幻城》整体体现出街区概念,从中提炼出几何之美并加以新的艺术创造,将这些元素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变迁与幻城的诗意栖居。材料部分局部采用陶质,来展现里院建筑的文化质感。

▲劲松三路站。

在劲松三路站,浮山的意象处处体现在车站里。劲松三路位于浮山区域,设计方面提取浮山九顶的地缘文化,在站内选择九根柱子进行特色化设计,绿色代表着浮山是青岛的城市绿肺,与顶部流线型的方通组合,诠释出青岛特有的平流雾在浮山流淌、蔓延的景象。公共艺术品《绿漫岛城》提取青岛的地标建筑、山色海光的自然风貌等元素,将浮山奇险形态与云雾萦绕的自然景观,提纯成符号语言运用在作品中。通过艺术水泥这一全新载体,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如梦如幻的动态视觉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出流动的虚实辉映的独特视觉场域,以展现青岛作为海洋城市的特有气质。

▲大河东站。

建设过程中创造多个“第一次”

4号线西起人民会堂,东至大河东崂山风景区,全长约31公里,共设25座车站,线路经过前海栈桥风景区、青岛科技街、中央商务区、错埠岭居住区、浮山后居住区、崂山科技城、沙子口片区及崂山风景区等重要片区,通达11所学校、8家医院,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教育线、医疗线、旅游线。开通后将极大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对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短短的三十多公里线路,在建设过程中,却凝结着建设者日日夜夜的艰辛与汗水。自2016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4号线地铁建设者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复杂等困难,创新应用多种新技术、新工法,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创造了多个“第一次”:投入5台盾构和6台TBM大型掘进设备,机械法施工占62%,其中在人民会堂站—信号山(青大附院)站区段下穿已投入运营的3号线,开创了国内首次超小径距下穿运营地铁线路的先例,下穿最大沉降值小于1毫米;大埠东站出入口由明挖法变更为矩形顶管法施工,是首次在地质条件差、埋深浅的主城区车站附属引入顶管法施工工艺,也是全省首次在硬质地层采用矩形顶管施工的项目,极大减轻路面交通压力,提高安全系数,缩短工期6个月;首次应用盾构泥水分离系统,将盾构渣土分离成碎石、砂、干化泥饼和滤液水,水、沙石等材质再利用率达40%-50%,有效解决盾构泥浆外运难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03工区TBM掘进月进尺首次突破900米大关,达到923.95米,刷新青岛地铁TBM单月进尺新纪录;4号线围护结构首次应用地下连续墙,开挖后基本无渗漏水,大幅降低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风险。

青岛地铁贯彻落实“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急难险重”建设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一建设分公司组建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动员外来务工人员,确保4号线关键节点顺利实现。去年春节期间,动员38个工点22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留青过年,节后迅速实现复工复产,参建各方昼夜奋战,提前20天实现4号线洞通。今年3月疫情突发期间,第一建设分公司在封控区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逆行至封控区内开展工作,帮助现场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组织参建各方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持续奋战,全面完成封控区的TBM拆除和隧道清淤任务,有力保障轨通节点顺利实现。 

“随车医生”让列车运行更加稳定高效

4号线列车整体呈绿色,工作人员也是亲切地称它为“青蜂侠”。运营初期,4号线共配备列车37列,在设计上采用了城市轨道交通最常使用的B型车,6辆编组,最大载客量为1800多人,设计时速80公里,跑完全程不到一小时。车体采用高性能、免涂装的不锈钢车体,外表更美观,使用寿命长达30年,具有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舒适美观等特点。整车满足国际上最严格等级的EN45545防火要求,采用43寸LCD电子地图、环保水性油漆、LED节能照明灯具等先进设计,整体提高了车辆性能和舒适性。

据了解,4号线电客车是青岛地铁首次搭载采用智能运维系统的车辆,可以实现车辆运行过程实时状态监控和智能运维管理。相当于给列车配备了一位“随车医生”,实时对牵引、辅助、制动等系统进行监视和深度诊断,可对整车及关键系统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全寿命周期履历管理、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运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数据支撑,实现车辆运维智慧化升级,最终达到“延长检修周期、延长服役寿命”的目的,使整车运行更加稳定高效。

为保证地铁4号线工期,在调试阶段,4号线电客车采取“双段齐发、并线调试、多维联动”的工作模式。因前期4号线车辆基地尚未具备调试条件,4号线列车就先拉到了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开展车辆调试工作。这是青岛地铁首次采用这种跨越车辆段调试的方式,将整体的工期提前了不少。

为确保4号线高质量、高水平开通目标的顺利实现,9月1日起,青岛地铁4号线正式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试运行环节,对设备功能和系统安全可靠性进行验证,参建各专业共计开展各级演练241项,并通过对演练全过程监控分析,新增、修编4号线适用规章119部。在1500余名新线筹备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试运行期间各项指标数据表现良好,上线列车数从最初的8列,增加至20列;行车间隔从20分钟最短压缩至2分钟;运行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长至每天19小时,4号线全线共计接收、调试4号线列车37列,累计开行列车 21102列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均达到99%以上,在国标要求的试运行20天跑图统计期内(11月11日-30日)列车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更是达到了双100%。

▲沙子口站。

在青岛地铁线网格局中,4号线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因换乘站多,被誉为“金腰带”,寓意它像一条“金腰带”一样,将整个地铁线网“穿线成网”,成为贯穿岛城东西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和客运大动脉。地铁换乘站是轨道交通的客运枢纽站,是连接轨道线网的关键节点,客流呈现高集中性。

换乘站数量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地铁线网的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在目前已经开通的6条线路中,3号线、2号线、1号线的换乘站均为4个,8号线北段、11号线和13号线的换乘站均为1个,整个线网换乘站为7个。而4号线开通后,与既有的1、2、3、11号线7座车站换乘,使整个青岛地铁线网的换乘站增加一倍,由7座增至14座。7座换乘站包括:人民会堂站(3、4号线换乘)、观象山(市立医院)站(1、4号线换乘)、泰山路站(2、4号线换乘)、海泊桥站(1、4号线换乘)、错埠岭站(3、4号线换乘)、辽阳东路站(2、4号线换乘)、张村站(4、11号线换乘),对推动我市轨道交通主干网络成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8号线南段以及三期规划线路中的5号线、7号线、15号线陆续开通,4号线将更多线路实现换乘,在整个线网中将承担起“贯穿东西、四通八达”的重要使命。

地铁4号线开通后,青岛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将达315公里,旅游旺季预计线网最大日客运量将超150万人次。4号线的开通对于完善轨道交通线网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客流网络化效应和引导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孙志文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