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28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青岛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批前公示。

2月28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青岛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批前公示。青岛市中心城区共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990余处,泊位约23万个。此次规划范围为青岛市中心城区范围以及轨道交通三期线路站点一公里覆盖范围。其中,中心城区主要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东区。

五大策略改善停车环境

为统筹配置城市停车资源,加快补齐停车供给短板,优化停车秩序环境,推动城市停车系统高质量发展,积极响应《青岛市停车场条例》要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我市开展《青岛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编制工作。

从规划版图来看,其覆盖面广且有针对性。一方面涵盖青岛市中心城区;另一方面聚焦轨道交通三期线路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借由轨道交通的辐射带动,串联起城市的脉络。中心城区囊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东区,面积约898平方千米的土地。

规划锚定构筑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有位有度、有序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停车系统目标,通过多样供给严格控制、盘活存量提升效率、差异管理调控需求、规范路内优化秩序、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五大策略综合改善停车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划定三类停车分区

针对不同区域的用地条件、开发建设成熟度、公交发展水平、交通运行状况、道路容量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结合停车供需矛盾分布情况,规划划定三类停车分区,实施差异化分区管理和分区供给策略。同时,城市公共停车场采取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分类管控,保障资源配置科学性。

其中,停车一类区为严格控制区,一般为商业、办公较为密集的区域,区域内公交服务水平高有2-3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的区域。采取严格的停车供给和管理措施,管控停车供给总规模,适度提高停车收费推广存量共享、加强智能诱导、加强违章执法管理,合理引导停车需求。停车二类区为一般控制区,区域内公交服务水平较高,有1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适度提高停车设施供应水平,采取基本车位充分供应、出行停车位适度供应、路内泊位合理设置等措施,适应多样化交通方式发展。停车三类区为基本满足区,为一类区、二类区除外的区域。应充分适应较高的机动化出行水平,采用相对较高的配建标准满足停车需求提供适度宽松的出行车位资源,注重停车换乘设施的预留。

秉持“问题导向、适应需求、多样挖潜、合理布局”的原则,青岛市中心城区共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990余处,泊位约23万个。在用地形式上,通过独立占地(21%)、绿地广场地下(32%)、开发地块捆绑建设(33%)、与交通场站结合(11%)等多种挖潜方式有效增加供给。

青岛还将视野拓展至轨道交通前沿阵地。结合我市轨道交通三期线网,在轨道末端站、城区外围站、外围组团站规划地铁P+R(Park and Ride,即停车+换乘)停车场,泊位9000余个,深度融合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换乘衔接。

随着《青岛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修编)》稳步推进,未来青岛城市停车环境有望改善,为城市高效运行、市民便捷生活筑牢根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徐美中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