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下半年将陆续启动青岛湾改造,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青岛湾老城区危旧房屋征收任务,争取利用5年左右时间,自从去年开始启动工作后,青岛湾棚户区改造已经进行到三期,今年将着重推动三期改造的工作,三期涉及的范围较大。

    青岛湾曾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城市中心,而现在难掩年久失修的颓废。目前,青岛湾复兴和旧城保护方案已经基本形成,青岛湾以其独有的“扎实而稳重”的节奏,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回顾2015年,年中时青岛规划局局长姜德志做客“网络在线”问政的时候就曾表示:2015年下半年将陆续启动青岛湾改造,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青岛湾老城区危旧房屋征收任务,争取利用5年左右时间,以政府最小的资金投入,把青岛湾老城区改出生机、改出商机、改出特色。”棚改工作的启动,将给老城区的复兴带来新的生机,自从去年开始启动工作后,青岛湾棚户区改造已经进行到三期,今年将着重推动三期改造的工作,据悉青岛湾改造三期涉及的范围较大。

    青岛湾一期去年8月份公布补偿方案 上海路—德平路已经实现腾空

青岛湾,危旧房改造,青岛,市北,市南,中山路

    2015年下半年青岛湾老城区改造一期项目敲定启动,8月份公布了改造片区的补偿方案,其中涉及的片区包括,中山路、安徽路、宁阳路、芝罘路、平度路、四方路周边等,包括费县路、观城路、贵州路等在内的市南西部零星片区棚改,这是青岛湾首批征迁区域,首批征收的范围是3000户

    一期涉及的片区是青岛著名的老旧片区,曾经的繁华褪尽之后,满目疮痍,片区内的居民居住环境十分的恶劣,皴裂的墙皮,公共厨房,公共的旱厕,没有暖气,每家20—30㎡左右的居住空间。 

    在青岛湾改造的过程中,上海路—德平路是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造片区,2015年9月30日,即墨路街道上海路—德平路改造片区启动,改造项目位于上海路、夏津路、聊城路的合围区域。该棚改项目涉及居民1794户,相当数量的房屋是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筒子楼, 每栋建筑都历经百年的洗礼。据介绍,这个片区大都是当年德国人盖的临时住宅,以及一些日式建筑,房子本身已经有百十年了,与八九十年代的住宅楼混杂分布。而且很多居民大院都是公用厕所,环境卫生脏,乱,差,很多楼房没有暖气,居民冬天用蜂窝煤取暖,而且居住面积狭小,安全隐患丛生。

    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去年的有关政策,一期的房屋征收评估均价在13500元左右,9月30日至10月30日之内签订征收协议并依约搬迁腾房的,政府将给予每产户或公房承租户速迁奖励1万元。

    二期改造范围聚集大量的百年老建筑 片区内四分之三为历史保护建筑

青岛湾,危旧房改造,青岛,市北,市南,中山路

    青岛湾棚户区改造二期的范围主要是潍县路,海泊路,济宁路,高密路合围区域以及潍县路,高密路,博山路,胶州路合围区域的合法房屋。目前二期内的居民已经拿到补偿款搬走了,2015年10月份开始签订征收补偿协议,2015年10月15日—11月15日是搬家交房时间。

    二期改造的范围也正是一百年多前青岛在城市草创之际,德国人最初所规划的华人聚集区的中心区域。它最初的称谓是“大鲍岛”,改造和搬迁这处历史悠久,沉淀着百年气息的街区一时间成为了市民最关注的焦点。据悉,这一片区中街道和建筑虽经历了数轮修葺增建,却仍然沿袭着100多年前的格局,片区内属于历史风貌保护片区的区域占到近四分之三。

    这一片区是自青岛开埠以来,首批规划建设的城区,是青岛最早形成市街的区域,是东西方文明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标本;它是青岛商业文化的萌芽之地,是华人商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片区内诞生了众多的老字号:黄岛路的万香斋;四方路的新盛园、瑞芬茶庄;易州路的苟不理和津津舍包子;四方路潍县路路口的华壹市药房;芝罘路上的敬修书社,芝罘路和四方路路口的裕长酱园……老街的搬迁引起了许多青岛市民的集体怀旧情结。如今再来此处走访,仍能感受到这里是特色鲜明的老街。但走入背街小巷也不难发现,居住环境确实太差,在易州路29号,记者体会到了“三过其门”找不到入口。狭小的门洞里是杂乱交错的各种线路,小院内的水管和居民的晾衣绳在天上交叉密布。而由于小院内的厕所公用,并且还要方便小吃店的食客借用,因此完全敞开,散发着阵阵恶臭,居住环境让人看这有些心惊。

    二期的具体范围是:博山路39—43号甲(单号);58—78号双号;高密路49—63号(单号),2—70号双号;胶州路160—180号单号;潍县路51—65号(单号);海泊路17—65号(单号);易州路27—39号(单号),18—24号(双号);芝罘路57—69号甲(单号),76号乙;济宁路34—44号甲(双号)。

我要评论↓

返回新闻网房产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