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浮岛公园作为青岛市历史城区首个集交通、公园、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为老城区旅游发展、城市功能完善、街区空间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走向深入,如何探索更新机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品质,成为了保护更新的“必答题”。现状的地面快速交通——胶宁高架切断了历史城区南部核心的大鲍岛与北片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联系,同时南北两片区天然的场地高差进一步加剧割裂的状态。
为加强城市各个功能区块的串联,形成更为有机连续的整体,打造历史街区空间和功能一体化,市北创新打造浮岛公园项目,有效化解保护更新困境,探索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样板与路径。
浮岛公园作为青岛市历史城区首个集交通、公园、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为老城区旅游发展、城市功能完善、街区空间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据悉,该项目位于胶宁高架桥西段沧口路区域,西起潍县路,东至聊城路停车场北侧,跨度约330米;南起李村路停车场,北至市场三路,跨度约80米;桥面路径全长约 600米,地面面积约5000平方米。
01、贯通城市文脉
以“植入便民设施、激活老城空间、缝合历史街区、贯通城市文脉”的设计初衷为出发点,以青岛老城区保护更新建设的有力推进为契机,通过一组“交通+景观+体验”的复合型人行系统连接胶宁高架桥两侧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原先被车行干道分割的老城区重新缝合,实现人行交通的安全顺畅贯通。
浮岛南北两侧各设三个接驳入口,其中,北侧连接馆陶路历史街区、中部联系上海路-武定路历史街区的入口处,设置便捷交通设施--直梯与扶梯,南侧延伸连接到大鲍岛片区内的博山路、芝罘路与潍县路,将南北两片的众多历史风貌建筑及旅游资源整合形成游览系统,贯通了青岛城市百余年发展的历史文脉。
02、空间功能整合
从“空间”和“功能”两个维度对割裂的历史城区进行弥合。在既有高架桥和车行道的间隙编织“两纵两横”的桥面路网体系,通过6个接口和12米的通行总宽,扭转南北街区原有物理阻隔的消极局面。同时以此交通空间为媒介,加强浮岛两侧城市设施的衔接与联动,实现功能维度的弥合。通过提高步行安全性与直达性,强化步行与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南片中山路地铁站、李村路停车场和北部聊城路停车场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辐射强度,进而扩大其影响范围。
对于机动停车场等设施也可突破原有南北分区的界定,增加跨路使用机会,提高利用率。同时借助人流交通的拉动进一步激发南北两侧胶州路与聊城路商圈的活力与潜力,并对中山路北端与馆陶路南端区域进行衔接与辐射,重振青岛城市建设早期最具历史特色的南北主轴。
03、凸显以人为本
步行体系的建立基于全部使用者的需求,着重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出行诉求。针对南北两侧跨度大(60-80米)、高差大(6-12米)的步行出行难点,设置6处接口及通路,对原有地形进行梳理和搭接。
其中南部的博山路入口、芝罘路入口、北部的聊城路入口均可与停车场或城市道路缓坡平接,实现人流顺畅联通;对于潍县路、市场三路、阳谷路等高差较大地形接口加设扶梯、无障碍电梯等竖向交通设施,解决高差问题;项目本身通路控制坡度不超过4%,确保平缓安全,从而实现全路径的适老适幼无障碍通行。
04、创新风貌链接
“浮岛”着力刻画桥体造型,追求漂浮于城市之上的空间形象,选用有漫反射效果的金属板等流畅与变化的曲线材质,折板处理可将上部天空光线与色彩、下部绿化与城市道路景象引入,与周边环境协调对话。
浮岛除了桥的功能,更肩负着缝合历史城区城市风貌的任务,桥面植物的引入软化了硬界面,与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融为一体,桥面合理进行绿化区域划分及休憩空间设计,与地面景观提升联动,形成更为立体的城市公园系统。景观设计着力营造多个节点空间,在视线上为回望老城提供不同的视角,成为一座具备可观赏、可停留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设施。
截至目前,《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园区市政通行道路项目(浮岛)规划方案》已完成线上公示和现场公示。公示厅公示结束后将按程序启动建设,预计春节前完成桥体结构施工,2023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