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3年完成情况
张村河两岸12个社区完成征迁
全年共实施139个配套项目建设
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执行主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恒良介绍,今年,在加速推动十大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陆续谋划了李沧区十梅庵片区、城阳区丹山工业园、胶州九龙工业园等10个新增低效片区。重点围绕腾空土地利用、城市设计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等6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统筹、强化部门协同,推动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扩面提质、取得实效。
一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充分发挥区市政府主导作用,按照“一片区一专班”的原则,全市成立20个低效片区市区联合专班,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执行组长,深入研究解决产业定位、规划编制、扶持政策、优质资源导入等重大问题,通过专题会议、现场调研、项目督导等方式,强化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工作统筹、日常调度。市区统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规划设计持续优化提升。以专业化产业园区为发展目标,会同市发改、工信等部门,对低效片区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为每个片区确定了1-2个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同时,落实产城融合理念,对需要优化提升的15个片区开展高水平城市设计,引领推动低效片区高质量发展。目前,市北区郑州路片区、崂山区株洲路和张村河片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等9个片区已经形成了城市设计成果,其余6片正在加速推进。其中,郑州路片区充分利用青岛科技大学产学研优势,联动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打造“生态、创新、人文”城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征迁腾地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按照片区统筹原则,对低效片区进行整体评估、成片征迁整理。坚持政府主导,统筹群众意愿、企业诉求、资金平衡、城市品质等多种因素,抓牢拆迁安置、土地整理、规划实施的主动权。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在实施房屋征收过程中,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充分保障被征收居民权益。特别是张村河两岸区域内12个社区征迁全部完成,12个安置区全部开工,蹚出了“区域统筹、连片开发”的村改新路子。全市低效片区现有腾空土地4.5万亩,为城市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宝贵空间。
四是片区配套逐步完善。长期以来,低效片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腾出的土地优先用于补齐民生短板,优先开展片区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联动实施中小学名校战略,优化就业、居住、文化、休闲等高品质生活要素供给,推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提升宜业宜居水平,增强发展潜力。各低效片区全年共实施139个配套项目建设,新开工72个,青岛58中、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等知名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等知名医院加快落地。其中,青岛58中北校区成功落地青钢片区,同时托管片区内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提升该片区教育教学水平,增加优质教育学位资源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标志着青钢片区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五是产业引领成效明显。围绕岛城24条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园区,在低效片区内谋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确保低效用地高效集约利用。目前虚拟现实、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新兴专业化园区已在片区内落地见效,并充分发挥出链主集聚作用,吸引15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融安光电科技园、人工智能创制中心、卡奥斯海尔冰箱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片区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例如,胶州九龙老工业区,改造前散布着128家中小企业,工业年产值仅18亿元,亩均纳税0.7万元,属于典型的低效片区。实行低效用地开发建设后,胶州市引入了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生态园,集聚海尔智家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今年共实施项目9个,已完成投资43亿元,近期,海尔冰箱智能制造一期项目已建成下线。卡奥斯园区达产后年产智能家电将超2600万台,产值超400亿元,带动1.8万人就业。
六是政策赋能作用充分发挥。针对低效片区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基础配套短缺、资金平衡困难等突出问题,不断加强政策支持,以《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核心,又陆续出台了低效片区前期开发、国有土地收储补偿、低效工业区升级改造等一系列政策,建立起低效用地再开发“1+N”政策体系。开发建设过程中,落实好收益统筹分配、保障房建设、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各区市算大账、算长远账,多渠道统筹平衡,充分发挥了政策创新赋能作用。
2024年计划安排
一季度完成片区城市设计成果优化
初步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10个
对于2024年的计划安排,吕恒良介绍,2024年,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为重心,推动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全面突破,将低效片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城市建设的新样板。
一是高品质完成片区城市设计。深入贯彻产城融合理念,邀请高水平团队开展产业园区城市设计,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建筑容量、公共配套、路网格局、空间布局形态,推动低效片区与特色专业园区融合发展。一季度完成所有片区城市设计成果优化工作,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
二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公服设施配套。进一步梳理各低效片区内外交通体系,将涉及各片区贯通、联通的道路纳入2024年建设计划,尽快启动建设,如振华路、黑龙江路北段、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等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将陆续实施,确保各片区路网体系基本成型。同时,继续新建一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使区域配套更加完善、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目前,已谋划李沧区德江路、崂山区株洲路改造、城阳区天康路等新建基础设施项目54个,市北区公共卫生中心、崂山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6个。
三是全力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市区联合专班统筹督导作用,属地政府主导、各级部门协同,瞄准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以链引链、补链强链,吸引大项目优先落户,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2024年,初步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10个,包括美青工业园改造、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等总投资过50亿元项目5个,海尔科创园、杭萧智能化生产基地新建项目等总投资过30亿元项目7个。
吕恒良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重大契机,以更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举措,推动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
【具体案例】
市北
加快郑州路两侧改造更新
着力打造雁山科技生态城
市北区紧抓青岛市城市更新和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市总指挥部和重点低效片区指挥部的指导和推动下,积极开展老四方工业区开发建设,通过城市更新、产业迭代和生态整治,重塑区域发展优势新空间。近年来加快郑州路两侧改造更新,以挖掘利用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产学研优势资源为核心,联动片区内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叠加两河流域综合整治提升机遇,全力推动该区域整体焕新,着力打造集科创、人居、教育、产业于一体的雁山科技生态城。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95公顷,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157.3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产住比为43:57,片区规划人口3.5万人。聚焦市北“2+6”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先进材料三大核心产业门类,打造国际橡胶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国新材料科创研发示范区、山东省一站式产研生态发展先导区,逐步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规划产业布局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产学研策源中心,以青科大TOD和闫家山TOD两核为引领,以李村河生态廊道为依托,“一心双核”,建设三区融合产业新域。
雁山科技生态城处在两河交汇之处,其良好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亟待多方位开发。“生态”二字,不仅强调了生态环境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思路。以“科创湾芯宜居水岸”为定位,除了聚集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链,该项目也致力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青科大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7亩,总投资3.5亿元,将依托双线换乘交通优势及青科大产学研资源,打造以高端材料展示为基础,融合学术交流、会议中心、科研办公等业态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
闫家山TOD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50亩,总投资26亿元,将依托三线换乘交通优势及滨河都心洲景观优势,打造集商务办公、星级酒店、高档公寓、区域型商业中心和居住配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构建高品质、地标性的片区区域中心。
除了“一心双核”,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李村河(张村河)综合整治项目、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学校项目与道路市政项目也将陆续开工,打造集“产业、科研、教育、生活、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科技生态新城。
下一步,市北区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迭代,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赋能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李沧
十梅庵等低效片区全面起势
2024年统筹谋划攻坚51个项目
自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李沧区深入落实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历史机遇,持续攻坚克难,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探索老旧工业区开发利用新模式,着力盘活低效土地、培育壮大新动能,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实现了全面提速。楼山区域(南片)、世博园及周边区域、北客站及周边区域3个重点低效片区和十梅庵片区1个新增低效片区全面起势,实施攻坚项目50个,完成投资额344.8亿元,腾空土地9303亩,完成28宗约1788亩土地供应。其中,坚持配套先行,推动片区功能品质提升,19条配套道路项目加速实施,青钢遗址公园初见雏形,区域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教育优先,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落位五十八中北校区,引入山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工建设青钢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幼儿园以及世博园片区48班小学,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坚持产业立区,强化优势产业项目落地,超极合生汇、王府井世博园小镇、中铁二局区域总部等9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规划了十梅庵片区、瑞金路两侧片区2处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正加快形成。
2024年,李沧区将继续深耕低效片区开发建设,踔厉奋发,赓续前行,统筹谋划攻坚项目51个,年度计划投资额77.4亿元,预计纳统额42.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2个,年度计划投资额68.9亿元,预计纳统额36.7亿元;新建项目19个,年度计划投资额8.5亿元,预计纳统额6.2亿元。按照项目类别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产业类项目13个,地产类项目12个,公共服务类项目7个,基础设施项目19个。同时,将继续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布局、有序实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大力推动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牢牢扛起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的职责使命,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区域增长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导入新产业、焕发新生机。
崂山
安置区建设标准不低于普通商品房的标准
2022年以来,崂山区积极响应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要求,下了大功夫、拿出硬举措、啃下硬骨头,不到两年的时间,张村河片区涉及的12个城中村全部完成搬迁改造,拆除各类建筑360余万平方米,腾空土地约8000余亩。同时,高标准推进张村河片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片区内海大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合肥路等10余个项目相继完工。下一步,在安置房建设和片区打造方面,崂山区要继续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实现“城市设计-搬迁安置-基础配套”一体推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高起点谋划片区城市设计。崂山区面向全球发布城市设计征集公告吸引30余家高水平设计团队参与竞赛,探索建立张村河区域总师制度,由孟建民院士团队进驻并协助张村河片区统筹各类规划衔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为打造国内一流片区提供全方位规划服务。依托市区一体化专班平台,充分衔接落实已批控规及片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立足于片区优势,围绕“创享都芯、水脉智谷”的总体定位,畅想张村河生活、就业的未来图景,沿张村河形成了“一核一带汇都芯、四园六坊融智谷”的功能布局,关注区域创新、生态、人文因素,提出了“在地性、未来性、人本性”三大核心理念。将原有的低效片区打造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示范窗口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岛空间范式构建新一代的城市中心。
二是高标准抓好安置房建设。崂山区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让利于民”的宗旨,安置区选在哪,群众说了算,片区项目谋划不断问计于民,兜底解决“两代同住”“多代同住”的群众现实问题。始终抱着“给咱爹娘盖房子”的情怀,按照安置区建设标准不低于普通商品房的标准,高质量提速推进片区内12个安置区建设;依托院士总师“智囊团”的专业力量,开展全方位规划统筹和“伴随式”技术审查,尽可能提高群众得房率,让安置房既实用又美观,确保群众满意。同时,广泛引入社区居民监督机制,由社区成立安置区建设监理小组,对拆迁后的安置新房建设进行全程监督,保障居民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群众改的顺心,住的舒心。
三是全方位实现片区品质提升。崂山区秉承“基础先行、配套优先”的开发思路,优先建设片区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好的满足两岸群众未来入住后出行、就医、子女入学等生活需求。目前已形成“基础性、系统性、联动性”的片区配套设施体系,高荣路、科苑经七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实施。2024年,还将新建崂山人民医院、崂山文化艺术中心、张村河南岸公共停车场工程等10余个公共服务和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努力打造舒适便捷宜居环境,不断提升片区品质和土地价值。